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海正药业:“两头发力”走向智能制药

   日期:2015-09-18     来源:智汇工业    浏览:1109    评论:0    
核心提示:2014年,海正被列入全国首批“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更加快了海正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步伐。也是在2014年,海正启动了SAP ERP一期项目,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起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较为完整的流程体系。   从制造走向“智造”,海正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海正自动化制剂生产线。(资料图片)
 
  迈向国际智造名城
  编者按:打造“国际智造名城”是“一都三城”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工业创新打造“国际智造名城”动员大会,对 “国际智造名城”建设进行具体谋划。今起本报开设“迈向国际智造名城”栏目,深入报道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实效、成功经验,各级推进“国际智造名城”建 设的政策举措,以及智制先进企业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努力为台州建设“国际智造名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智造方式: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4种最有效的抗肿瘤基本药物中,海正有五个品种名列其中,这足以说明海正的研发能力。在制药技术不断革新的 时代,海正在药物研发、制造方式和制药理念上同时发力,科技创新、机器换人、更新工艺……海正以多项举措从制造走向“智造”,从传统的制药模式转向智能制 药。】
  智能制造、生物制造已经向人们展示着医药产业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新时代,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确立优势?如何决胜未来?海正 药业的回答是:“两头发力”,大步融入进行制造技术大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时代,大步走向智能制造。何谓“两头发力”?“一头是加快实施改造化学原料药的传 统产业;另一头则是在应用新设备、新技术上有新突破。”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白骅说。
  高新技术的运用,制造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正改变着海正药业的发展路径。站在新起点上,海正摒弃传统制药的旧模式,大步走向智能制造。
  药物研发走向“智造”
  对于药企来说,在市场上竞争,拼的就是“真本事”。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一种适用于肝硬化前和肝硬化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的药物。海正药业中研院 副院长廖建维告诉记者,十多年来,全国有几十家企业在研发这个药品,现在只有海正一家通过国家批文,可见研发难度之大。正是在该领域上的“一枝独秀”,让 海正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药的研发没有轻松可言。海正中研院的科研人员透露,在研发1.1类降血脂新药时,除了最后一次筛选成功,三年多时间里,研发团队一直在失败和重新开始间反复。创新思维,大量实验,这是研发团队唯一的取胜之道。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但创新药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多。目前,抗体类药物、生物制药重磅级的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外国的产品往往价格惊人,一个癌症病人一年的花费可能就要20多万元。
  紧盯着国际先进制造的脚步,海正迎难而上,大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目前,海正已成为全球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品种最齐全、研发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
  第一个首仿药替加环素,于2012年12月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批文的新药,打破了跨国公司长期垄断的局面。首个生物药安佰诺十年磨一剑,已通过国家相关部门“三合一”验收,近期有望上市……
  十年间,海正累计有181个产品获得生产文号,其中制剂文号99个。2008年以来,海正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9个,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之多,在国内同行中是罕见的。
  到2014年,十年间海正累计研发投入18.2亿元,占同期工业销售收入的9.4%。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从化学药向生物药转型,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海正正向“智造”大步迈进。
  制造方式转向“智造”
  在海正药业负责粉体输送和包装车间里,数位员工正在操作着设备。
  “粉体输送加包装操作过程,原来全是靠员工抗送,小包装堆叠,一个月600吨左右的原料需要20个员工才能完成,而且劳动强度相当大。”海正药业微生物第二事业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现在,整个过程自动化、密闭化、精细化后,只需要10个员工就可以完成原工作量,通过密闭化的传输,员工的工作 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保证了员工的职业健康。
  以智能制造代替人工操作,无疑是海正在制造方式实现路径上的转变。“十二五”以来,海正药业投入巨资用于引进国内外高精尖设备,其中海正的东外新区和制剂改造项目累计投资达14多亿元。
  2013年,外沙区块开始全面退出原料药生产,实施“腾笼换鸟”改造,分期建设制剂生产基地。外沙厂区是海正药业实行“退、转、升”的重要基地。“退”,是指外沙厂区发酵和合成项目全部停产和退出;“转”,是指原料药生产转向制剂生产。
  因此,外沙厂区的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拆”与“建”,围绕“四中心一基地”,外沙厂区将被建设成为研发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管理中心和制剂生产基地,而其中,包括设备的更新换代是重要内容。
  目前,海正药业外沙制剂一期项目三个制剂车间主体已结顶,口服固体制剂车间三条生产线进入设备调试后期,有望三季度投入生产。三条已建成的口服 固体制剂生产线,关键设备从德国引进,配备机械手。据介绍,使用这套设备,瓶装线九道工序,原来岗位设置需20人,“机器换人”后仅需5人。生产人员总体 上减少了四分之一,人均劳动生产率却提高了两倍以上,年单位能耗下降10%以上。
  主攻方向迈向“智造”
  “刚进厂时,我是303车间发酵工种的操作工,那时企业生产土霉素,运行的发酵罐是五吨。”1977年进厂的海正老员工陈亚平回忆,从5吨,到 8吨、10吨、20吨、80吨,而现在运行的发酵罐吨位已经达到120吨。发酵罐的吨位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陈亚平说,这不但是技术的进步,也是理 念的转变。
  过去,从发酵液的液固分离开始,到产品提纯、暂存、混合、分装,生产过程会有废气泄漏,而现在,海正对传统的原料药生产工艺进行改造,采用现代的酶工艺替代化学发酵,向绿色、清洁生产转变。
  不仅仅是设备,从产业选择、品牌选择到工业设计,海正都遵循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原则,率先应用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技术,从而大步迈向智能制造。
  在海正1500万支注射剂出口生产线,记者看到,生产线采用国际先进的隔离器生产装置,过滤器完整性检测装置、自动进出料系统等,全程实现人药 分离和无人工干扰,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该生产线所在的海正国际化生产基地,被中国医保商会授予药品出口示范基地,海正是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药企。
  2014年,海正被列入全国首批“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更加快了海正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步伐。也是在2014年,海正启动了SAP ERP一期项目,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起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较为完整的流程体系。
  从制造走向“智造”,海正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