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上海交大张万斌团队历时7年完成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计划明年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日期:2015-10-09     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1484    评论:0    
核心提示: 张万斌告诉记者,这项成果的重大突破点在于:原料可由单糖生物发酵所得,采用关键的催化剂得以实现常规化学合成,同时,以接近60%的高收率得到青蒿素,使青蒿素类药物更加便宜、易得。
  
      从青蒿素诞生到获得诺贝尔奖,这中间流淌了40年的光阴——宁波籍女科学家屠呦呦在85岁高龄时终于获得了这份“姗姗来迟”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知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奖,激动难抑的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连夜写下一篇感言,在集团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对于这个余杭走出的浙商,屠呦呦和她研究的青蒿素是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怀。
  作为世界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商,全球70%的青蒿素产自华立集团旗下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汪力成就在青蒿素产业领域进行并购和重组,如今华立已掌握了青蒿素业务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集团之前主要做仪表和电力自动化,从来没想过做医药行业。”汪力成说,是在重庆酉阳的一次考察改变了他的想法。酉阳是青蒿的主要产地,那里的种植户以及政府官员,对屠呦呦和其他青蒿素领域的专家们都耳熟能详。“那次的会面,当地政府请来了‘523’办公室的老专家,我也第一次听到了‘523’的故事。”
  青蒿素的发现,就出自40多年前这个被命名为“523”的援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屠呦呦和其他中国专家发现青蒿素,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曲折,这让汪力成深感震撼。
  汪力成告诉记者:“平心而论,15年前我们决定做青蒿素,更多的是被那些研制青蒿素抗疟药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更多的是为了履行一个民族企业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就在华立毅然进军青蒿素产业4年之后,2004年元月,浙商郭广昌掌门的复星实业(现为复星医药)凭借资本运作进入青蒿素领域。“原本这类药品市场由外企垄断,非洲每人份药品的价格在七八美元,这对当地人来讲仍较昂贵。复星旗下的桂林南药参与竞争后,市场格局发生了转变,加之印度企业的加入,现在非洲每人份药品的价格降到了一美元。”郭广昌表示:“我们做青蒿素类药品的几家企业有个共同点,我们都没考虑赚大钱。”过去3年内,有340多万人因复星医药供应的复星青蒿琥酯类药物受益。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浙江女儿”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而青蒿素的产业化又时时闪现着浙商的身影。这剂拯救全球百万生命的“中国神药”,也深深地烙下了浙江的印记。
  对这些“中国神药”背后的浙商来说,青蒿素产业就像自己认领的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公认的中国人创造的挽救生命的“孩子”,汪力成们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
  “诺贝尔奖是对中国人的一份迟来的认可,也更让我们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汪力成说,即便是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企业,每年销售额也就是两三亿元,从商业的角度,对企业利润贡献很低。“但是哪怕是不赚钱,我们也要做下去,因为这是能代表中国创造的药,也代表着中国人对全球传染病防治作出的巨大贡献。”十多年前,华立集团是最早将中国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带到非洲大陆的中国医药企业,汪力成永远忘不了当地人感激的眼神,以及对中国企业发自内心的尊敬。
  青蒿素产业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了解到,该校张万斌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7年,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并最早在明年就将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解决了上世纪70年代发现青蒿素以来,对其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世界难题。
  张万斌告诉记者,这项成果的重大突破点在于:原料可由单糖生物发酵所得,采用关键的催化剂得以实现常规化学合成,同时,以接近60%的高收率得到青蒿素,使青蒿素类药物更加便宜、易得。
  长期以来,正是难以突破工业化生产和提取成本高的“瓶颈”,导致青蒿素的价格不菲,国际市场上每公斤青蒿素将近500美元。作为全球抗疟首选药的青蒿素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天价药”,每年有数十万人因缺乏有效药物救治而死亡。张万斌团队的努力,有望使药价降低一半。“我们希望中国青蒿素产业化不断推进,让‘中国神药’为全球亿万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张万斌说。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