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发酵行业按照“自主创新、规模发展、产业集聚、拉动内需、稳定市场”的原则,生物发酵行业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高效、绿色、低碳等可持续特征已经逐步显现,并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格局下,我国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运行稳定可持续增长、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加快发展和壮大生物发酵产业,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资源短缺等问题、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一、“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十二五”期间,生物发酵产业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并形成了一些优势产品。大宗发酵产品中的味精、赖氨酸、柠檬酸等产品的产量和贸易量位居世界前列;淀粉糖的产量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其他如山梨醇、葡萄糖酸钠、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酵母和酶制剂等产品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物基材料、化学中间体的生物制造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产业规模扩大
“十二五”时期,我国生物发酵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主要生物发酵产品产量从2011年的2230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2420万吨,年总产值接近2800亿元。目前我国生物发酵产业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符其实的发酵大国。
(二)主要产品出口增加
受国际大的经济环境影响,“十二五”期间生物发酵产品出口增长一直处于低位徘徊,每年有所增长,但普遍增幅不大或有所下降。主要产品出口从2011年的286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333万吨,出口额2014年达到43亿美元。柠檬酸、味精、淀粉糖一直是生物发酵产业主要出口产品,柠檬酸出口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味精占18%,淀粉糖占10%。出口产品中谷氨酸及盐类、赖氨酸及盐类、葡萄糖酸及其盐酯出口量增长幅度较大,柠檬酸及其盐酯、淀粉糖、酵母出口量增长幅度较为稳定。
(三)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从我国发酵工业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出发,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生物发酵产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变了原先产品较单一的格局,为食品、医药、化工等相关行业提供了品质优良的原料,已逐步形成味精、赖氨酸、柠檬酸、结晶葡萄糖、麦芽糖浆、果葡糖浆等大宗产品为主体、小品种氨基酸、功能糖醇、低聚糖、微生物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为补充的多产品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对生物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在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较好地实现了创新带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技术指标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得到明显改进,产品质量和产率达到较高水平。柠檬酸、味精、山梨醇、酵母等产品生产技术工艺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柠檬酸行业2014年的平均产酸率达到15.73%,较2011年的行业平均产酸率14.19%提高了1.54个百分点;2014年行业平均总收率为89.79%,较2011年行业平均总收率88.71%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在味精行业,目前谷氨酸发酵有40%采用了高性能的温敏菌种发酵工艺技术,使谷氨酸产酸率和转化率明显提高,指标较高的企业平均产酸率可达到20g/dl以上,糖酸转化率也可提高到近70%以上。这些指标的提升,降低了产品粮耗、能耗和水耗,减少了COD的产生,很好地起到了节能降耗的作用。此外,味精生产中传统的等电离交提取味精工艺被列入淘汰落后之后,新型浓缩连续等电提取技术逐步替代老工艺,降低了各项消耗,提高了产品质量,减少了废水产生和排放。
在研发基地建设方面,截至2014年底生物发酵领域已有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此外,建立了15家行业技术研发、检测中心。
(五)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生物发酵产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兼并、重组越发活跃,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集中度。目前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4家。各行业集中度情况见下表:
酶制剂行业虽然以小企业居多,但在“十二五”期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8家,产品品种增多,产品大类超过20种。同时国内市场份额由原来的不足10%提升到现在的近30%,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改变了以往国外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
“十二五”期间生物发酵产业特色基地得到快速发展,以山东禹城功能糖城特色产业基地、山东昌乐柠檬酸特色产业基地为代表的生物发酵产业集群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六)产品质量及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
“十二五”以来,生物发酵行业的绝大部分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ISO14000、ISO22000(含HACCP)认证、GMP认证,产品品质从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生产企业高度重视制标工作,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完成30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报批。标准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素质,掌握先进前沿性技术和检测设备、检测方法,提升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行业企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有效地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降低了能耗和水耗,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柠檬酸为例,行业平均成品粮耗从2011年的1.86吨/吨降低到2014年为1.78吨/吨;平均汽耗从2011年的4.29吨/吨减少到2014年的3.15吨/吨,下降幅度明显;平均耗电从2011年的930.0度/吨下降到2014年的763.0度/吨;平均水耗从2011年的22.46吨/吨下降到2014年的17.88吨/吨。味精的吨产品综合能耗也从2011年的1.2吨标煤/吨下降到2014年的1吨标煤/吨,而目前水耗大部分可以达到20吨/吨以下。
此外,生物发酵行业企在COD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过去的四年里,行业协会分别组织了对味精、柠檬酸、酵母、木糖(木糖醇)生产企业的环保核查工作,促进了固废、危废、废水、废气、噪声等的达标排放,同时引进了一批新的环保技术、设备,推动了生物发酵产业的绿色制造。
二、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生物发酵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绩,但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市场需求和产能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仍需完善
一方面大宗生物发酵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偏高,产能结构性过剩,产业链单一;与之相反,高附加值产品数量少、品质低,产品应用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产品应用推广力度不够,未形成完整的生物发酵产业链条,缺乏国际竞争力。随着原辅材料,能源价格的逐年上涨,加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以大宗发酵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效益滑坡,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针对产业发展的困境,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是生物发酵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核心技术水平亟待提升
影响我国发酵工业整体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些共性技术、工艺和装备上的制约,虽然我国发酵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少数大宗发酵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影响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水平与国外仍具有一定的差距。尽管近年来研究开发投入比例明显增加,但与国外企业相比仍显不足,即使是我们的龙头企业也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比肩,导致我们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力度相对较弱,新兴产品比例相对较低。企业缺乏对新兴产品创新的动力,新产品产业化能力也相对较弱,新产品市场和品牌培育不足。
(三)原材料、环保等生产要素变化,加大企业发展压力
生物发酵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料玉米受国家政策影响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而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资源能源消耗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环保投入持续增加。这些生产要素的双重作用,使得企业发展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压力尤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但另一方面,环保政策的升级,将加速行业洗牌进程,对淘汰落后产能、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资本和产业融合度不足问题突出
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税收与市场扶持政策,融资渠道不畅,缺乏资金。虽然目前新兴资本市场对生物发酵产业关注度持续增加,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希望能够进入到行业中来,促进产业发展,但在投资方向选择上与产业创新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等,资本市场对产业缺乏有效的认识和深度了解,而生产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显现度不够,从而影响产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因此融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科技—金融互动意识、运行机制亟待加强。
三、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及其向工业领域的快速渗透,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正在朝着生物经济发展。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生物制造作为保障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友好的国家战略,促进形成与环境协调的战略产业体系,抢占未来生物经济的竞争制高点。
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发酵产业将在“十三五”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机遇:
1、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二五”期间生物发酵产业得益于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得以快速发展。虽然后两年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整体经济进入发展的新常态,生物发酵产业也随之进入发展的调整期。从大的发展形势和趋势分析,我们依然对生物发酵产业充满信心。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产业必然继续引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同时由于生物发酵又归属于玉米深加工产业范畴,其在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国家必将继续从政策上对生物产业发展给予鼓励和支持。
2、资本市场对生物发酵产业的高度关注,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日趋成熟,基本形成了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此外,香港和海外证券交易市场也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对发展包括生物产业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扶植政策不断推出等有利因素推动下,创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投融资等将持续火热,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投融资发展趋势和投融资规模呈现高增长态势。未来的生物技术产业投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在新技术不断突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各个领域在资本市场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3、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给生物发酵产业发展带来生机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对个性化、多样化、高档化、绿色化的消费需求催生出新的应用市场。生物技术产品的多样性正好迎合了这一消费趋势,为产品结构调整,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保障。
(二)面临的挑战
产业发展存在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1、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生物发酵产业增长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自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受国外市场影响,近几年出口量受到较大影响,出口增长一直处于低位徘徊。同时,国内下游市场需求疲软、在产能过剩和生产成本升高的双重压力下,企业间出现盲目压价,大宗发酵产品价格一路走低,企业收益大幅下滑,部分企业亏损经营,特别是单品种生产企业更是生存艰难,产业面临重新洗牌。
2、产品应用领域开发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服务体系
虽然我国大宗发酵产品中的味精、赖氨酸、柠檬酸等产品的产量和贸易量已居世界前列,淀粉糖的产量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葡萄糖酸钠、山梨醇、木糖醇、酵母、酶制剂等产品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开发不足,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一味在现有应用领域进行残酷的价格战,损害行业利益,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发酵行业大部分生产企业对产品的应用开发投入不足,服务保障跟不上,缺乏为客户提供应用配方及相关技术支持的服务体系,从而潜在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影响企业迅速发展。
3、生物制造产业全球化竞争格局加剧
著名国外生物制造企业纷纷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如帝斯曼、杜邦、嘉吉、诺维信、味之素、希杰等,不仅与国内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竞争,也在人才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展开竞争。行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困难,大部分企业仍需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应对挑战。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的调整期,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认清发展形势,理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持续提升产业内在发展动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产业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法规范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化、个性化、高端化为突破口,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并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宗和新兴生物发酵产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世界级知名品牌;推动行业内兼并重组,积极培育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集聚效应突出的生物发酵产业基地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努力实现生物发酵产业的中国梦。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的基本原则,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选择重点发展的领域、产品和技术,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以市场竞争引导行业发展。
2、创新驱动。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举的基本原则,实现单纯模仿向自主创新、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质的飞跃,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3、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和环境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升环境保护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实现生物发酵产业的绿色制造。
4、标准保障。坚持以标准规范市场的基本原则,有效实施标准化战略,使产业发展实现产品-技术-标准层层递进,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生物发酵产业“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能结构性过剩得到有效缓解;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原料转化和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能耗和水耗;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标准化支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增加海外投资,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2、具体目标
(1)产业规模
到2020年力争实现总产量达380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8%左右,总产值达4500亿元以上。
(2)骨干企业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20年,培育10家以上总资产超过100亿的骨干企业。
(3)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工业微生物菌种改造、发酵过程智能控制、分离提取、清洁生产等核心技术和装备突破,建设一批水平高、机制新的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生物技术产品。
(4)应用链体系
巩固大宗发酵产品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推动生物发酵产品在新的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推进产品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生物发酵技术和产品对下游产业的支撑,在强化重点产品上下游配套能力及重点领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延伸服务,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
(5)节能减排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单位产品耗水量降低15%,能耗降低10%,污染物产生量减少15%以上,排放量降低10%以上。
(6)标准化体系建设与食品安全保障
健全生物发酵产业标准化体系,加快产品标准、检测标准、生产规范标准及通用标准的制订步伐,初步建立起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标准化服务平台。到2020年,制修订各类标准30项,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企业内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与诚信体系建设。到2020年,行业内产品食品安全评估和诚信体系覆盖率达到95%以上。
(7)金融和资本市场与产业有效融合
通过各种资本市场的介入,加强对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素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以加强科技支撑,增强行业发展后劲。引导资本市场把资本和科技两大生产要素对接,推动行业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拓展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完善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和纽带的投融资服务链,为成长型创业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引导风险投资等产业基金进入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有效缓解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发展方向
推进大宗发酵产品和新产品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能力建设,强化生物发酵产品应用链体系建设,提升其对下游行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金融和产业融合体系建设,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以提升大宗发酵产品竞争力、互动式拓展生物发酵产品应用领域、做多做强生物发酵新产品,构建金融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和体系,强化技术转移和推广的全程化服务工作,促进产业聚集和集群式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强化结构调整,推动创造有利于产业壮大的条件和氛围
以调整产品结构为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互联网应用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整合资源,拓展经营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采取有效方法和途径,促成有利于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创新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的形成,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建设和完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整合国内研究资源和优势研发力量服务于企业和产业,组建跨领域、高水平、设施先进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构筑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平台,凝聚和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建立和积累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所需要的成套技术与核心技术,增强微生物菌种的设计改造能力与技术集成能力,加大生物产业装备研发及生产水平,以装备技术推动产业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3、实施资本和产业对接工程,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
围绕生物发酵产业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瓶颈技术,及未来生物发酵产业革命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实施中国发酵行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生物发酵产业技术,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本集聚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加速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
4、促进产品应用链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全面评估生物发酵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推动实现生物发酵复杂产业体系的有效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和龙头企业的辐射推动作用,加快形成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并促进形成产品应用链的辐射带动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和应用基地,大力推动生物技术服务业,建立更多的生物发酵产业和产业应用示范区,推动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集群式和应用链联动的协同发展。
5、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结合国情及行业情况,参照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制修订发酵产品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认证认可体系,完善安全检测和监控系统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规范企业良性发展。
(三)重点工作
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重环保”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层次的要求,实现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大、竞争优势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使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
(1)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
①重点开发的新产品
a.现有产品:实现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糖醇等大宗发酵产品的绿色提质增效以及应用链的扩展和延伸。
b.高端产品:提高产品特殊性能的研究,通过生物转化、生物催化等方法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特殊功能发酵产品及其衍生物、生物材料、生物菌剂、手性生物产品、食品及日化添加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色素、生物染料、环保生物新产品等相关产品。
c.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开发C1-C6平台化合物、高分子材料、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等相关产品。
②重点开发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a.菌种选育。菌种种质资源的搜集与菌种库建立;生产菌株的系统生物学及比较组学研究;生产菌株基因功能发掘与EnzBank(酶库)的建立、适合发酵产品表达的多种底盘微生物的构建、生产菌株代谢工程改造和定制;菌株代谢网络与发酵规模的关系研究;新型生物发酵产品及其衍生物生产菌株及工艺开发;高产菌株的进化育种及高通量筛选技术和装备研发;高产菌株的关键基因位点的挖掘与知识产权保护;生产菌株抗逆能力的提升。
b.发酵工艺。秸秆及其他非粮原料应用开发技术研究;标准化培养基的设计、分析与优化控制;基于代谢网络定量分析、发酵动力学等多尺度、多参数发酵优化和控制技术的应用;发酵过程耦合酶催化,降低残糖的技术与应用;发酵过程细胞信号传导研究与高密度技术;固定化酶连续发酵技术研发与应用;生物发酵法或生物酶法生产功能制品等代替化学法生产技术的研发;固态生物发酵技术与装备的突破;智能化连续发酵、半连续发酵技术与补料等辅助装备;大型厌氧和微耗氧发酵反应器;多样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物催化与转化反应器及其装备技术;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生物传感器开发;智能化自动在线检测与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c.分离提取纯化。高效节能的分离介质、体系的研发;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的选择性析晶机理研究;生物反应与产物分离过程的耦合技术开发;基于区域选择性集成控制技术与装备研究;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研究;分离过程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发;高收率和高纯度的产品提取技术开发;高效生物发酵产品衍生物分离纯化工艺开发;连续精细结晶系统与智能装备技术应用;膜组合分离技术集成与装备技术应用;高效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与连续离交技术应用;智能电渗析和双极膜电渗析装备的应用技术开发;副产物及杂质的高效分离技术开发;替代离交技术的新型脱盐技术开发。
d.节水和节能。推广全封闭循环水利用技术;生产过程用蒸汽及蒸发水再利用技术;排放水回用及零排放技术;研究新型的浓缩与工业结晶装备及配套工艺;推广应用多效浓缩结晶技术、高效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流化床组合干燥机组的研究应用;高黏度物料微波干燥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生物制造过程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其评价标准。
e.环境保护。烟气含氧量自动控制技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与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
f、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发清洁高效的原料预处理技术及设备;开发清洁高效的组分分离新技术及设备;开发纤维素的固相酶解技术及设备。
(2)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①建立新型发酵行业技术转移和全流程技术服务平台
参考欧美国家数十年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型生物发酵行业技术转移和全流程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和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全程化服务工作。聚集全社会技术资源,强调多学科人才交叉服务,鼓励技术转移方按公司运行模式进行技术转移和产品开发,推动科研院所出售技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或和大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并在技术转移和转化过程中,通过平台为双方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提高技术转移和转化成功率。充分利用已有国家、省级、行业级、企业技术平台,加强技术平台为行业的服务力度,资源互补,优势组合,形成全方位的行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其中特别择优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示范和推广效应显著、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技术和科技成果,促进技术升级和优势领域的形成。
②推动生物发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十三五”期间,把组建发酵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提升整个发酵工业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鼓励和支持。积极探索已建联盟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努力提高行业科技创新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③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综合目前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十三五”期间,重点领域为酶制剂、氨基酸及核苷、功能发酵制品、淀粉糖(醇)、有机酸、酵母、生物技术相关设备等8个领域,将建立起更加广泛和专业化的企业技术中心网络,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完善国家级生物产业中试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生物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服务基地建设,加速行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2、推动产业转移和企业重组
(1)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行业立足资源优势,通过生物发酵原料基地拓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延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推进发酵行业向有原料优势、能源丰富的地区转移,重点支持大宗发酵制品逐步向具有原材料、能源优势的东北地区,内蒙古和西部转移;在产业区域具体布局上,加快发展我国东北地区生物化工产业、华东地区生物基材料产业,以及华北、西北地区大宗发酵产业,促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强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保护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
(2)产业集群培育和建设
加快推动发酵产业特色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地区资源和加工特色为依托,发挥产业积聚效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性产业制造与配套体系,努力使发酵产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成为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逐步形成信息、研发、培训、检测、交易和物流中心的综合体系,在产业集群内实现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全面提高行业制造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重点建设玉米深加工、氨基酸及核苷、有机酸、淀粉糖、酶制剂、酵母、功能发酵制品等多个产业基地。
(3)积极推进企业重组
根据产业政策和市场化原则,鼓励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资源和技术优势、市场空间,对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减少技术开发周期和成本,加快企业做大做强。
(4)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环保经济政策、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有关产业政策,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由大做强。
3、推动实施产品应用链体系联动工程,加强产品应用领域深度开发
产业发展需要产品的多样化和应用多元化,从而保障产业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与各相关部门和协会之间的关系,实施产品应用链体系联动工程,加大和拓展产品应用范围,提升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增强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联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建立公共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将发酵产品推广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等行业,并加强其他工业领域的应用探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利润率。研究发酵产品应用特性,扩大使用范围、应用领域,降低行业风险。
4、推进清洁生产,加强产业环保治理
当前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压力持续加大,推动生物发酵产业绿色制造进程刻不容缓。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对发酵行业循环经济运行的共性技术领域的多个关键技术组织攻关。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新型发酵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发酵废弃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发酵废水资源化处理、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在发酵行业绿色生物制造中的综合应用。以生物基化学品的发酵生产作为国家资源技术的替代技术体系,以生物酶制剂通过生物催化手段如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技术,使传统化工、造纸、塑料、纺织、食品、酒精、发酵等工业领域的生产工艺与手段发生根本性变革,大大降低其能耗与资源消耗。在发酵行业废水资源化处理、节能减排等领域建立BOT模式试点企业,推广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BOT模式。
5、强化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加强与国际接轨,提高行业标准化水平,引导生物发酵产业的健康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将产品的质量指标、检测方法等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标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善国际市场准入准则,保障食品安全。围绕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平台,研究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及标准。研究国际先进检测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与食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研究行业在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加强实施标准和专利战略,规范市场行为,保障产业的创新核心和可持续发展。
6、构建中国发酵行业金融服务平台
生物发酵产业需要稳定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介入,实现资源的快速、高效整合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因此通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条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渠道,以贷款,定向增发、换股吸收合并等资本手段,有效地促进企业的资产整合与并购重组,为促进产业调整和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银行、民间和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的介入行业发展,可以由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资金短缺问题。因此,协会通过联合金融资本方和金融服务公司共同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国发酵行业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各种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优势资源,发挥资源配置和整合、投融资、财富效应等方面的功能,通过互联网经济,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和支持行业经济发展的平稳较快增长。
7、构建生物发酵产品物联网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空间和遐想,通过现代互联网会给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一个质的飞跃,协会将整合联合互联网的各种中介服务公司共同构建生物发酵产品物联网服务平台,通过协会的宣传和开展导向工作,集成各种网络资源和宣传辐射效应,为行业的产品和客户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认识空间。
8、强化人才交流和培训工作
协会和有关单位联合共同培育和建立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尤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手段,加大与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对接和联系,帮助企业建立一支创新能力强、掌握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的中青年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9、加强宣传和引导,增加社会认知度
通过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和开办相关各种关联展会等工作,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宣传生物发酵行业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要素的益处,推动生物发酵行业制造获得更多行业的认知度和广泛支持。
10、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为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新形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努力掌握主动权,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发酵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开发利用资源,开展加工贸易,不失时机地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六、政策建议
生物发酵产业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未来国际经济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目前产业影响力尚非常有限,需要政策、资本、市场、科技、人才、社会等的大力支持。
(一)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1、适当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进出口退税率和进出口信贷优惠。
2、在WTO规则框架下,建立和完善生物发酵产业救助机制和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组织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提高行业技术壁垒。
3、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并适当提高新建项目最低产能规模要求;严格开展环保核查,加快淘汰落后和环保未达标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4、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发酵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生物制造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技术开发建立以产业示范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新机制,完善创新价值链,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造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和产业开发。
5、择优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示范和推广效应显著、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促进技术升级和优势领域的形成。
(二)通过政府引导资本和行业对接,资助和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公司
参考欧美国家数十年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功经验,聚集多学科人才,按公司运行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鼓励这些公司出售技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或和大企业联合开发,有条件公司优先创业板上市。
(三)强化标准地位,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采用ISO系列和国际通行认可的认证和标准,进一步健全发酵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时修订和完善系列产品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强化推广力度;加强检测方法、生产规范和清洁生产等标准的制定。
(四)继续加大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产业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财政政策及资金渠道,推动产业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
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发酵行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实施“两化融合”;支持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核心能力;支持发酵行业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大力支持产业链菌种库建设及其功能改造等平台技术研发,全面深化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相关平台技术研发的外包服务,形成发酵行业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局面。加强实施标准和专利战略,规范市场行为,保障产业的创新核心和可持续发展。建立旨在保护知识产权的生物制造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五)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注重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一支创新能力强、掌握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的中青年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重点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工程技术开发专业、食品安全检测和控制专业、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在相关项目建设、课题安排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外技术研发、接受技术转让,提升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有关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反映企业诉求。及时掌握和分析实施科技进步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动态反映企业和行业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推进行业的科技进步。加强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定期进行发酵行业的发展战略路线图的编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在政策、法律、法规、税收和融资等方面提供立体、多层次的实施保障。
(来源:中国发酵产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