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味精需求增长稳定,但价格波动较大。
味精产品是一种重要的增鲜调味品。调味品是指能够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辅助食品。调味品包括咸味剂、酸味剂、甜味剂、鲜味剂(或称增鲜调味品)、辛香剂和复合调味剂等。这其中以味精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增鲜调味品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众多增鲜品中都含有味精,比如鸡精成分占比重约40%是味精)。
从味精用户来看,下游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业、餐饮业与居民家庭消费,三者比例约为5:3:2。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趋势加剧,调味品的替代效应也为此增强,餐饮业与居民家庭消费的味精需求减少,同时酱油、鸡精等调味料的快速增长导致用于食品加工业的味精需求增多。
从味精需求来看,味精市场需求呈整体增长趋势,自2011年起,中国市场需求已占据全球市场一半以上。2003年至2013年全球味精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15%,而中国味精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75%,高于全球味精需求增速。
2、味精行业经历三次大的整合。
我国味精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于1992年成为世界味精生产第一大国。2002年以来我国味精行业在市场竞争、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已先后经历了多次行业整合。2002至2004年,味精生产企业数量由140多家下降为65家,2007年至2009年,味精生产企业迅速下降至20几家,2011-204年,味精生产企业下降至12家,在产企业7-8家,前三家市场占有率90%以上。
3、行业集中度提高,寡头格局逐渐形成。
国内味精产能在2009-2011年间出现快速扩张,味精供给近年来快速增长。根据发酵协会氨基酸分会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味精产量(根据发酵企业谷氨酸产量计算)为240万吨,比2011年增长10%以上,供给略高于需求。随着味精行情总体上步入严重低迷,龙头企业只能微利,而中小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并出现亏损企业的陆续停工或退出,生物发酵产业集团从2年前的20多家,减少到2012年的12家左右。按照产能来看,50万吨以上超大规模的企业有2家(分别为阜丰集团和梅花集团)。10万吨以上中等规模企业有5家(其中包括伊品生物),占总产能的30%。10万吨以下中小规模企业有4-5家,占总产能不到10%。
4、玉米和燃料是味精的主要生产成本,厂区地理位置对盈利影响很大。
由于玉米与燃料为味精生产的两项最为重要的原材料,两者合计约占味精生产总成本的60%以上。因此,生产基地所处地理位置带来的原料成本优势将使味精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这也是龙头企业将工厂先后搬迁至内蒙、新疆的原因。
5、新进入者有壁垒,味精行业未来有较大提价空间味精行业对于新进入者存有一定的壁垒,主要体现在:(1) 行业低增长壁垒。
由于味精行业的需求增长只有个位数,而且行业竞争激烈,对追逐利润的资本而言吸引力不是很大。而且味精行业高污染高能耗,投资方在区域位置的选择也存在困难,不能像其他食品企业全国各地均可建厂。
(2) 政策壁垒。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对玉米深加工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要求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大,避免低水平项目建设,所有新建和改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必须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经过近些年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大批未达标或者存在污染隐患的中小味精生产企业,尤其是以外购谷氨酸生产味精的低毛利率、高污染企业迅速被淘汰,味精生产企业急剧减少。国家产业政策促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因此日益严格的产业政策构成本行业的进入壁垒。
(3) 资金壁垒。
氨基酸行业投入资金较大。若不考虑其他配套设备,仅以生产线为例:基于较大规模经历考虑,建设10万吨味精产能生产线为标准,所需资金成约为2-2.5亿元;建设10万吨产能赖氨酸生产线的资金成本约为3-3.50亿元;建设6万吨产能的苏氨酸生产线的资金成本约为3-3.50亿元。同时,若考虑与生产配套的供热、供电、环保及原料配套设备,其成本将更高。另外,味精行业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相关设备、技术、人员的投入,庞大的资金需求成为行业进入壁垒。
在供给方面,行情低迷逐步去产能是未来的趋势。2010年四季度以来,味精价格持续下跌,行业经历了去库存、亏损和去产能,龙头企业具有区位和技术优势,且产品线丰富,在目前味精低迷价格下尚可微利生存;而中小企业无成本优势,在当前行情下开工率较低,一部分中小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并出现亏损企业陆续停工或退出,如山东信乐、圣花等。
由此可见,在未来无新增产能而供给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行业集中度提高是必然的趋势,味精行业整体上仍有提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