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从资源创新到技术创新
随着传统输液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伦药业2010年一上市,就制定了“三发驱动”的发展战略。其实质诠释了企业从资源创新扩张走向技术变革的蜕变。
第一台发动机:通过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品种结构调整,不断巩固和强化包括输液在内的注射剂产品集群的总体优势,继续保持科伦在输液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
第二台发动机:通过对水、煤炭、农副产品等优质自然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构建从中间体、原料药到制剂的抗生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最终掌握抗生素的全球话语权;
第三台发动机:通过研发体系的建设和多元化技术创新,对优秀仿制药、 创新小分子药物、新型给药系统和生物技术药物等高技术内涵药物进行研发,积累企业基业长青的终极驱动力量。
这与其掌门人刘革新对企业发展之道的理解亦有着直接联系,刘革新曾指出:企业在经历创业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的过程,就是资源的创新利用过程,无论是营销策略、组织能力、兼并收购还是资源配置优化,都属于资源创新利用之大范畴。然而,多数企业在资源创新利用到极限后,就会出现瓶颈,并随着替代技术的出现被迅速淘汰,所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2010年上市,到2015年年底,科伦药业通过首发募集资金,再加上债券市场,银行间系统等,募了100亿资金,全部投向了三大战略板块。一个是输液板块,实现了产业升级;第二个板块是打造抗生素全产业链,从新疆伊犁中间体,到四川、广西的原料药基地,再到湖南,以及其各家输液企业的制剂,科伦药业把抗生素全产业链完全打通;第三个则是大力度开展新药研发,目前其在研品种达到300多个。
在刘革新看来,未来医药产业将由机会市场转向技术竞争,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民营医药制造企业和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如果不脱胎换骨,前景十分黯淡。
制造——从输液龙头到抗生素蓝海
20年发展,科伦药业不仅完全自主掌握输液生产的核心技术,还拥有112个品种共269种规格的输液产品、378个品种共595种规格的其他剂型医药产品、还拥有45个品种共47种规格的原料药、9个品种的抗生素中间体、31个品种的医药包材、4个品种共8种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成为我国输液行业中品种最为齐全、包装形式最为完备的医药制造企业之一。
然而,科伦药业并未满足于输液行业成就,而是于2011年将目光投向了“抗生素全产业链”。2011年3月,科伦药业宣布投资39.9亿元建设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川宁项目),川宁项目计划年产硫氰酸红霉素4,800 吨,头孢系列中间体9,000 吨。
2014年4月,川宁项目投资总额上调至59.7亿元,随着硫氰酸红霉素项目发酵技术的提升及头孢类中间体市场需求的增加,公司重新调整I期硫氰酸红霉素年产能至3000吨,提高II期头孢系列中间体项目年产能至1万吨。
川宁项目位于新疆伊犁河谷,该地区煤矿、农作物、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且相对于内地有成本优势。川宁项目抗生素主要使用天然发酵和酶发酵法,需要使用大量玉米、黄豆、棉子油等农副产品作为原料。川宁项目使用的原料、能源等生产成本将比内地企业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原料供应也将比内地企业更稳定可靠。
截至目前,科伦药业的川宁项目一期硫红几近满产,二期项目头孢进入试生产达到50%的产能。
基于川宁项目通过对水、煤炭、农副产品等优质自然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构建从中间体、原料药到制剂的抗生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借助生产成本技术优势、抗生素全产业链优势,科伦药业高管信心十足地指出“2016年开始科伦将大有可为,科伦药业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沉寂,且走过了自上市以来最黑暗的隧道,目前已经进入了百亿产业投资回报期,公司的三个板块都会迸发出它应有的价值,“列车虽然可能迟到了,但是胜利绝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