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第三届国际益生菌行业高峰论坛在广州成功召开

   日期:2016-07-01     来源:每经实习记者项义妹    浏览:1408    评论:0    
核心提示:6月29日,第三届国际益生菌行业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出,大众对益生菌的认识有限,国内基础研究薄弱,但益生菌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益生菌食品拥有全球最大的功能性食品市场,在乳制品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和运用。
  
 6月29日,第三届国际益生菌行业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出,大众对益生菌的认识有限,国内基础研究薄弱,但益生菌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益生菌食品拥有全球最大的功能性食品市场,在乳制品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和运用。
 
目前,全球有约4亿~5亿人消费益生菌乳制品,2015年全球乳酸菌市场总值超过300亿美元,且平均每年以15%~20%的增长指数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厂商纷纷切入益生菌乳饮品这一热门领域,但益生菌产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相关标准却没能同步跟进。目前益生菌饮品市场存在的把“死菌”当“活菌”、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活菌”变“死菌”、产品标识不规范、产品功能同质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菌种研发生产空白
 
 益生菌是指对人、动物产生有益影响的活性微生物,在摄入一定数量后,对宿主产生一种或多种特殊的,能产生超越其固有基本营养价值的保健作用。
 
目前,益生菌在乳制品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益生菌乳饮品,酸奶,婴儿奶粉等三大类产品。数据显示,至今全球约4亿~5亿人在消费益生菌乳制品。
 
最近几年,各种益生菌的饮料越来越多,除了蒙牛、伊利、光明、晨光等老品牌外,喜乐、味全等品牌也纷纷推出益生菌饮料抢食市场。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此类饮料虽名目繁多,但在功能上却出现严重的同质化。
 
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目前我国益生菌市场最大的瓶颈就在于菌种,国内菌种的研发与生产仍为空白,使用的菌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广州光明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培侨在会上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承,现在乳企推出的益生菌饮品确实同质化比较严重,因为大部分菌种比较同质化,目前国内厂商的生产规模都不大,并且菌种的技术研究门槛比较高,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沉淀。所以也希望国内同行,能够走自我创新之路。
 
 
 
产品标识及监管不够完善
 
 
 
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行业乱象也随之而至。
 
由于益生菌不耐高温,高温下易衰亡,须置于8℃以下的环境中存贮,在保质期内存放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活菌越少。
 
王丁棉指出,目前益生菌市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死菌当活菌卖;产品只标注含益生菌指数,不标示容量比单位;冷藏产品却常温储存、运输、销售,致使活菌变为死菌等。
 
乳酸菌饮料分为活菌饮品与非活菌饮品,活菌与死菌的区别在于是否用冷链低温条件保存。“活性”乳酸菌饮品内含大量活菌,需冷藏保持菌的活性,保质期一般在1~2个月以内。而在生产“非活性”乳酸菌饮品时,为了延长保质期或者是技术水平不够,在乳酸菌发酵后需经加热杀菌,因此产品中不再含有活菌。然而,有些商家以“冷藏口感更佳”标语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以为死菌是活菌。
 
而“常温销售”则导致活性菌数量大幅下降,在高温条件下,一些杂菌繁殖较快,消费者食用后反而可能会引发不适。
 
王丁棉指出,目前,国内益生菌产品标识及监管还不够完善。许多菌种名字很长,部分企业用英文缩写来表示,菌种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功能,很多时候只有企业自己清楚。
 
乳品生物技术专家张和平则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制定益生菌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标准。由于没有相关法规,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监控。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