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旭红院士:
农药不能一味减量 增效提质同样可行
“使用农药每年可以减少35%的农业损失,挽回近3000亿美元的农业生产额,而发达国家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一般是发展中国家的1.25到2.5倍。”华东理工大学的钱旭红院士在论坛上提出,农药不能一味的强调减量,更要强调增效,最重要的是强调提质。
钱旭红说,顺硝烯新烟碱杀虫剂的创制,传统的硝烯类杀虫剂单晶结构和作用模式都是反式的。“传统的反式结构在机制上是激动机制,而顺式硝烯新烟碱则是拮抗机制,对抗性品系的农作物有更高的活性。”钱旭红说,只是在结构上的小变动,就能形成机制上的大变化,新结构、新母体、新机制、新靶标这四个创新层次的发现将促进农药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谭天伟院士:
发展绿色生物制造 形成新生物经济时代
生物制造,是指用可再生的原材料代替,并用生物工艺实现对传统化工路线的替代,如青蒿素就可以用微生物合成,而不是单纯的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北京化工大学的谭天伟院士在论坛中说,“合成生物学新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发展绿色生物制造,生产各种化学品、能源和材料,是生物质最佳利用途径。一旦解决产品结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瓶颈,绿色生物制造便能代替有限类别的产品,具有解决千万吨级化工产品的能力。”
谭天伟认为,以绿色原料用绿色工艺从而产出绿色产品并非天方夜谭,可以预见以合成生物学为关键技术、可再生资源为出发点,一个全球性的新生物经济时代(绿色生物制造)正在形成。
宋宝安院士:
打破农药发展尴尬局面有四条新路径
贵州大学的宋宝安院士在论坛上直言,我国农药面临尴尬局面,农药因残留问题、致癌问题被几近妖魔化,人们谈农药而色变。“是信任危机致使农药妖魔化,妖魔化化工农药,源于对食品安全的过度焦虑。”
对于如何解决我国农药发展的尴尬局面,宋宝安提出了四条发展路径:一是从传统的仿制体系走向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二是新农药创制要基于手性为导向、天然产物为导向的农药创新策略;三是化学农药零增长计划,中小企业转型为植保服务机构;四是加大开发省工、省力的高功效农药及施用技术。
在论坛对话环节,院士专家还就企业代表的问题做了专业的解答,并引导农药企业从传统的化工农药生产商向生物医药研发者转型。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工程院科技合作办公室、浙江省科协、浙江省经信委、浙江大学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也是我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进实施院士专家集智工程的一次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