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生态学”奠基人——陈延熙、梅汝鸿
1914年出生的陈延熙和1938年出生的梅汝鸿,是中国“植物微生态学”领域的奠基人。
1932年,陈延熙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当时正值日本侵华及内战时期,陈延熙辗转就读于山东大学、金陵大学。陈延熙1942年起从事真菌生理研究,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延熙时任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副教授,开设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
作为“植物微生态学”奠基人,陈延熙教授提出了两条原则,影响深远。第一条是“学用一体”。陈延熙说,植物病理学不是纯科学,而是应用科学。要“学以致用,学用一体”;第二条是“以菌治菌”。他纠正了微生物主要是有害的这一错误观点,消除了植物病理学发展的障碍。陈延熙认为,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不仅有病原菌,也包括益菌以及拮抗菌。他利用植物体表体内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开发出植物微生态制剂—增产菌,为农业抗病增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1964 年,河南甘薯黑斑病肆虐,陈延熙用“以菌治菌”理念治理,取得良好效果,为河南挽回了 600 万元的损失。
梅汝鸿是陈延熙的学生。上世纪80年代,梅汝鸿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创建了植物微生态学学科(美国科学家直至2015年才提出类似的概念),划分出“宏观生态学—微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在梅汝鸿等一代科学家的大力推动下,“增产菌”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
益菌助农,研发、实践、推广居于世界前沿
中国农业大学已经构建了10068株微生态系菌种资源库,目前已经发掘了153株用于主要农作物抗病增产的益菌,已经实现世界领先,这是中国40多年来数百位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国家增产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王琦说,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人3-5年才能找出3-5株有益菌,这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一来需要累积,二来需要运气。出于陈延熙教授“学以致用”的原则理念,2015年,依托于“国家增产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由数位农大科学家带队指导的金禾佳农(Jianoon)(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金禾佳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将益菌应用于农业生产,为农业增产抗病做出贡献。目前,依托精选的益菌菌株,依托于陈延熙“学用一体”的理论,金禾佳农针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重茬病害和线虫病害,研发转化了两大类产品——抗重茬(重茬是指连续耕种导致土壤板结,微生态失衡)类产品;防线虫(主要是植物病虫害类线虫)类产品。
在成都蒲江,当地农业局领导、柑橘协会、技术专家和种植大户等,全力支持和参与进来,近30万亩柑橘应用了金禾佳农微泰康系列菌剂产品,抗病增产效果显著。当地近百家种植户将联合与金禾佳农公司签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在有“千年药乡”之称的甘肃岷县,在当地政府推动下,全县12个乡镇销售和使用微泰康系列,防治当归烂根死苗,推广面积达20万亩,农户普遍实现增产增收。
在河南扶沟,有4个重点乡镇、可推广面积近20万亩西瓜使用微泰康系列菌剂产品。
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省,76个地市,100多个县使用了金禾佳农公司产品。益菌生物制剂的普及推广,已经初成燎原之势。
传统化肥农药穷途末路,益菌市场有望催生世界级生物科技公司
实践证明,施用化肥产出回报率正严重递减,而且隐蔽性损失十分严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尽管耕地面积还不到全世界总量的10%,但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却接近世界总量的1/3。过量使用化肥给农业生产、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2015年2月17日,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勒令全国强制执行。同时强调,要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保护耕地,高效使用耕地,关系重大。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要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如果按10亿亩耕地,每亩用100元益菌制剂来估算,这就是千亿级的市场。加上技术输出费、专利授权费等,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王琦说。益菌菌剂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必由之路,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完全发掘出来,一定能够促生中国出现世界级的生物科技公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