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喜获优秀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记者 王春
6月26日,科技部发布了2016年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结果。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生工国重室”)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每5年要进行一次评估。评估优秀,既是基于生工国重室自身强大实力的实至名归,也源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和国重室上下对迎评工作的重视和全心付出。
成果累累奠定根基
评估首先要用成果说话,从2011年到2015年,生工国重室用5年时间做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五大代表性成果――生物催化分子工程、活细胞的代谢监测与精密调控、发酵过程的定向调控与工业放大、水产微生物疫苗的设计与制造、骨生物反应器中的组织原位再生;
三大项国家奖――“基于细胞生理与过程信息处理的工业发酵新技术”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钙磷基生物材料的转化机理及新生物性能研究”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定向转化多元醇的生物催化剂创制及其应用关键技术”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论文产出及引用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合计发表SCI论文1480篇,引文数达到15424次,篇均被引10.6次;75篇代表性论文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高达7.94,篇均被引38.7次;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显著提升,承担科研项目245项,实到经费2.37亿,主持国家级项目83项,总经费1.05亿;
工业发酵、生物催化、鱼用疫苗、抗体药物、微藻培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应用性成果引领了生物产业的发展;
与上一轮评估期(2006-2010年)相比,新增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863”计划领域专家1人……
对此,生工国重室主任许建和教授总结指出,这是基于国重室的定位5年如一日潜心建设的结果。他说,国重室的总体定位是面向生物科技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创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实验室为目标,着力开展生物制造的源头创新、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集聚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引领我国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学创新,支撑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国重室围绕这一定位,在原有基础上持续砥砺前行,才取得现在的成绩。
凝炼文化主打特色
优秀的文化犹如树之干、人之魂,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支撑力。从1989年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5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国重室也凝练出了自己的文化与特色。
“道器合一,服务农医,就是我们的文化。”生工学院院长庄英萍说,道器合一就是既要立足生物科技国际前沿,引领生物工程科学创新,也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做好成果转化应用,支撑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所有的工作都是对接农业和医学需求,服务食品安全和人口健康的,这就是服务农医。
以“道器合一,服务农医”为指引,围绕生物反应器工程的科学内涵,国重室设立了生物分子工程、生物过程工程和生物系统工程3个研究方向,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紧密结合,协同开展源头创新和集成创新。
而国重室的环境布置也处处体现出这种文化――1至5楼的大厅、走廊里,几十块展板展示着代表性成果和研究特色,每间实验室、每一台重要仪器都有功能或操作介绍,从纳米级到500升的反应器都能在实验室看到实物,光反应器、组织反应器以及各种自制反应器、远程调控设备等等都在有序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