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养生物可以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等自有途径固定CO2,但目前尚不清楚光合生物的固碳途径是否能在异养生物中发挥作用,效率如何。如果能够在异养生物酵解途径的基础上引入额外的固碳途径并发挥功能,则有可能为目标代谢产物的生产提供额外的碳架来源。
从这一假设出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课题组在大肠杆菌中导入了卡尔文循环中的磷酸核酮糖激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发现可以在大肠杆菌的中央代谢中固定额外的CO2。采用基于13C的定量分析发现,CO2的供给是大肠杆菌异养固碳的限速步骤。进一步引入蓝细菌特有的碳浓缩机制,大肠杆菌中央代谢的固碳速率可以达到22.5 mg CO2 g DCW-1 h-1,与十四种蓝细菌和藻类的固碳速率(3.5-23.7 mg CO2 g DCW-1 h-1)相当,实现了蓝细菌固碳和碳浓缩机制在异养生物中的重编程,为进一步提高异养生物固碳效率奠定了基础。
这些结果已于6月18日在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在线发表,李寅课题组的博士生巩伏雨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副研究员蔡真和研究员李寅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
图:在大肠杆菌中心代谢途径的基础上构建一条固定CO2的支路。异养固碳的代谢通量指数(metabolic flux index of heterotrophic CO2 fixation, MFIh-CO2)是指CO2支路的代谢通量占中心碳代谢途径通量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