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景天”是生长在我国西藏、黑龙江等地区的野生高寒植物。植物中的“红景天苷”成分被广泛应用到药品、保健、化妆用品中。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利用研发聚合平台摸索出“红景天苷”的人工合成方法,通过微生物制造出大量的药用元素,降低工业成本的同时,也保护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
“微生物合成红景天苷技术”是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发项目。这项技术可以将人们输液常见的葡萄糖水通过“微生物的化合反应”人工合成出中草药“红景天”中的药用元素,大幅降低了制药成本。项目副研究员毕慧萍博士说:
毕慧萍:红景天苷,是在微生物中创建合成通路,以葡萄糖为原料,发酵生产红景天苷5升发酵罐里面边,发酵2到3天,产量能达到7g/L,成本每公斤1000块钱。植物中红景天苷含量很低的,从植物萃取红景天苷的成本是3万块钱一斤,这个技术相当于30分之一。化学方法需要酸溶液去萃取啊,会有废液排放,生物合成方法几乎没有污染。
“生物合成红景天苷”项目开始于2013年,因为研究院人员多年在微生物学和生物分子学的积淀,项目团队很快设计出的人工合成方法。但从理论到实践,要让植物中才有的成分凭空出现并不容易。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刘涛说:研究所内集聚不同领域人才的知识协作平台给予了团队很大帮助。
刘涛:我对生物分子分析是方面有积累,设计出它的工艺路线以后,它是需要发酵的。但是我们根本没做过发酵,也不懂啊。研究所的全建制的研发平台就起到作用了。平台里有微生物领域、发酵领域的专家,我们可以和他们学习交流,告诉我们怎么做发酵,酸碱度啊一些(指标)。一年的时间我们摸索出了自己的发酵方法,没有这个平台是做不出来的。
第一批通过微生物合成出来的红景天苷成分产量极少,远不能达到工业化标准。为了优化技术,研发团队开始从研究所公共菌库中寻找效果更好的微生物菌种。项目副研究员毕慧萍博士说:
毕慧萍:霉元件的选择和改造,依托所里的平台“霉元件数据库”里会有很多。后来去库里挖到更好的几个霉元件就可以了,通过对关键霉的优化改造从60毫克每升(提升),现在达到了10克每升。如果没有平台,到研究所外寻求帮助更不方便,现在直接用就可以了。
经过4年努力,这项技术基本成熟。研发团队将技术简介上传到研究所的课题平台中,研究所有专门的技术成果转化部门在相关行业推广传播。很短时间就吸引了生产企业合作接洽。项目负责人刘涛说:
刘涛:把技术推广出去自己找也不知道找谁。去年有工业生物科技投资大会,全国个各地建立网络。大部分企业找我们,研究所有个产业合作部在那里。直到(筛选)靠谱的更好能承接的企业才会来达成初步意向。他们弄好了企业来了,我们讲讲技术就完了。我们也省事。现在有几家不错的企业再谈,马上准备项目的中试了。
截止目前,创立于2012年的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已经研发出番茄红素、天麻素、香叶醇等天然成分的微生物合成技术。涉及生物基材料、生物基础化工、生物医药等科研领域,并和国内100多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下一步,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院还将围绕国内工业转型需求,摸索“产学研”的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中科院工(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孙际滨说:
孙际滨:我们和瑞普生物还有春发、渤海化工跟医药集团建立多年联合实验室关系,用平台技术做药物的研发。现在已经跟全国20多个省市有140多项目合作,我们还将在天津建立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平台。把全球的智力资源汇聚天津,打造合成生物学到生物制造领域更好的综合平台。(记者/肖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