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安科生物前身是安徽安科生物高技术公司,是安徽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共建联营的经济实体。当时,省生物研究所只是一家事业单位,每年靠国家拨付的25万元事业费作为科研支撑,由于没有市场意识,所里的科研工作只限于发表论文,而论文发表后也大多束之高阁,没有人意识到要将之产业化。
公司成立了,却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上总摆脱不了事业单位条条框框的束缚,工作氛围、薪酬待遇、绩效考核等方面都与现代企业相差甚远,这也让安科生物度过了一段漫长的瓶颈期。
6月27日下午,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在安科生物采访时,一位员工用“一只烧杯演变成一座大厦”来概括安科的发展史。然而,站在安科生物豪华气派的现代化厂区,你很难想象,25年前的安科,仅仅是一个由只有三名科研人员组成,全部家当只有几只烧杯的小公司。
1995年,安徽生物研究所和中科大学分别以科研成果和课题组现成的设施作价50万元出资,当时刚刚从德国公派留学归国,在安徽省生物研究所任所长的宋礼华负责公司的整体运作。在宋礼华的力推下,安科生物在当年进行了第一次改制,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将课题、人员、经费与效益、风险挂钩,于当年年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生物所持有64.39%的股份,中科大持有13.49%,宋礼华出资17万元外加奖励股份成为第三股东,持有4.72%的股份。
1996年的第二次改制,中科大彻底退出,安科生物成为生物所控股和员工持股构架的公司,其中法人股占39.5%,职工个人股占60.5%。改制也初见成效,到1998年,安科生物销售额达1891万元。
真正让安科生物“脱胎换骨”的改变发生在世纪之交,200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安科生物高技术公司正式改制为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所39.5%的股份全部退出,实现全员持股。
20多年里经过三次改制,如今的安科生物已成为一个由管理骨干、技术骨干、营销骨干持大股的全民营企业,“核心人员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使管理成为一种自觉。”安科生物董事长、总经理宋礼华介绍,只有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才能朝着现代企业制度迈出坚实的步伐。
安科生物的发展,实际上是我省推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合肥高新区众多职工由“事业人”变为“企业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踏”上改革追梦路的缩影。
安科生物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其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全民营企业,更是因为一直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
安科生物第一个转化的项目是宋礼华自己的科研成果——人α-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层析胶。“当时国外一毫升要卖2000美元,我们的产品出来后,市场价格迅速降到2000元人民币。”宋礼华说,该成果可用于干扰素工业化生产的单抗亲和层析胶,在国内是第一次。
“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宋礼华表示,企业的生命在于产品,产品的生命在于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从最早的干扰素,到后来的生长激素,再到现在的细胞疗法,正是因为公司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核心,把技术升级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研发工作的重要支撑,才使得公司的产品个个都有着强大的市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