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上市9年,业绩增长5倍,安科生物的愿景是打造百年百亿企业

   日期:2018-08-13     来源:证券时报    浏览:1067    评论:0    
核心提示:安科生物为什么能多年持续稳定增长?公司为何选择全产业链的布局?未来如何实现“百年安科 百亿安科”的目标?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日前,安科生物董事长、总经理宋礼华接受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的采访,详解安科生物发展之路。
  
 7月的安徽,骄阳似火。站在安科生物位于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产车间内,却感到安静凉爽。没有刺鼻的化学制品的味道,没有轰鸣的机器的噪音,药品车间内有几台小小的仪器,挂满了细细长长的管子,内有透明的液体正缓缓流动。这些液体贵比黄金:有培养成功的抗癌细胞,癌症患者一经输入可能获得重生;也有激素类药物,矮小症患者通过它,有望长高……

在医药领域,一些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以其高度成长性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近年来安科生物不仅在生长激素、干扰素领域实现行业领先,更是法医检测领域的技术“明星”,曾在多起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中大显身手;安科生物还打造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完整产业链,如今肿瘤最热门的几个领域如CAR-T(细胞免疫治疗),PD-1抗体、溶瘤病毒等全面涉足。

这个安徽省首个创业板上市企业,走出了一条内涵和外延并举的发展之路,上市9年业绩增长5倍。

安科生物为什么能多年持续稳定增长?公司为何选择全产业链的布局?未来如何实现“百年安科 百亿安科”的目标?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日前,安科生物董事长、总经理宋礼华接受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的采访,详解安科生物发展之路。

 

谈发展经验:员工持股+坚持主业

周一:很高兴有机会走进安科生物。安科生物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有很多很好的布局,市场也给了一个比较好的估值。请你跟大家分享一下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采访: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图左)

嘉宾:安科生物董事长、总经理宋礼华

宋礼华:首先我不敢说我们是高质量发展。这几年,公司是循着市场的步伐走过来的。其实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现在的战略定位,而是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总结了很多年,大概也知道什么样的经营策略和战略符合公司的发展。从效果来看,我们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没有经历大起大落的波折,基本实现了平稳发展。

周一:公司成立二十多来,有哪几步你觉得走得比较成功?

宋礼华:一是我们公司的体制。安科经历过几次股权变更,已发展成为全体骨干持股的模式。它不仅仅是一家公众公司,更是一家员工持股的上市公司。现在公司有2000多人持有股份,这样的体制是适合安科的,这是我们的核心保障。

第二个关键点是坚持主业不动摇。大家可以看到,安科生物这么多年来基本上还是沿着生物医药这个主线发展。中间虽然有几次其他的布局,但是尝试以后发现, “术业有专攻”,还是回归到安科的发展主线上来了。

周一:你感觉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经营是不是更具挑战性?

宋礼华:安科是2009年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之一。九年来,各家公司总体的发展较平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分化。应该说,今年是这几年所经历的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众所周知,问题主要出现在去杠杆、宏观经济整体下滑上面。首批创业板28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几乎每个人都用了杠杆,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

我们的本意,都是为了公司发展,其中绝大部分人是投资自己的企业。像我这样杠杆用得少一点的还好一点,用得多的今年压力比较大。此外,今年融资比以前更难、更贵了。

周一:为什么在有机会的时候,你没有把这个杠杆用得比较大、速度更快一点?

宋礼华:这个可能跟我自己的理念也有关系。我是一个不太愿意冒太大风险的人。另外,我们企业平稳发展,不需要特别大的投资,我本人也无意利用杠杆撬动所谓的资本运作。

我和员工一起增持公司股票的过程中用了一些杠杆,不多,我也不想负债太多。安科的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是有收益的,我觉得我不能一个人去占用太多的资源,就把这些机会让更多的员工来分享。

周一:从上市到现在,你本人从未减持过?

宋礼华:对。我的杠杆不多,但也有很大的压力。我也想过减持,但是考虑到资本市场对于实控人减持非常敏感,所以还是自己多承担一点压力吧。上市公司以外的事情我基本上不做。我自己没有这样的想法和精力,也不愿意到我专业领域以外的地方去投资。

周一:2015年以后,安科生物都能在比较好的时点,以相对较好的价格并购了一些不错项目,怎么做到的?

宋礼华:我们也投过几个小的研发企业,但是很快就发现,我们擅长的还是老本行。

在选择标的企业方面,我定了一个目标。一方面企业文化要符合我们的发展战略,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技术和产业背景;另外是要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或市场规模的企业,比如像我们并购的苏豪逸明、中德美联、博生吉等。博生吉属于CAR-T行业,我看中的是它的未来。其他的几个项目有利润,并购之后没有给上市公司增加负担,不拖后腿。

事实证明,我们看准了。我没有把这些并购标的作为附属企业,而是当作主业来看待。这些企业家既是子公司的掌门人,又是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他们来了以后,不仅要把他自己原来的企业做好,还要在上市公司分管部分板块。这对他们来讲,也是体现个人才华和价值的好机会。

周一:所以,公司就想办法留住那些核心人员?

宋礼华: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股票。企业在良性发展过程中,股票对于每一个员工、每一个骨干来说,都是一颗定心丸,大家就更容易捆绑在一起。

周一:有没有计划去海外并购一些研发项目?

宋礼华:并购也是一条路,还有产品引进、合作开发等。在海外并购方面,国内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了。

谈布局:投入精准医疗四大板块 不追求第一追求项目落地

周一:公司围绕主业做了很多布局,比如CAR-T、单抗还有溶瘤病毒等。每一个布局都是需要大量投入。你有没有考虑过,集中投入某一个方向?

宋礼华:我们布局的点比较多,CAR-T、基因检测、溶瘤病毒、单克隆抗体,这是精准医疗里面四个比较经典的板块,安科都有了。从实力上讲,比如单抗项目,我可能比不上国内某些已经在做单抗的大企业。我们起步比人家晚,但我现在可能沾了国家政策的光,就可能会赶一个早集。将来我也不指望是独家垄断,希望理性地参与竞争。

CAR-T领域,未来我们可能做不到第一,或者根本就做不到跟这些“大块头”去竞争,但我们会让安科的CAR-T适应国内肿瘤病人、医院在肿瘤治疗在便捷、低成本、低代价方面的需要。这样,我们的业务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基因检测领域,安科的基因检测实际上涵盖了法医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生长发育基因检测和其他的基因检测,重点突破的是法医检测。大家知道现在全国著名的几个案子,用的是安科子公司的诊断试剂和技术。这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和特色。我们还有一个精准基因检测医学检验所。这个行业现在正是一片红海,我没有指望该业务为公司贡献更多的利润,但希望它能够在大浪淘沙中胜出。

溶瘤病毒领域,国内还没有一个规模、技术走得特别靠前的企业。相对来说,安科还算是起步早的。这里有个背景,我们溶瘤病毒技术发明人,是我最早的合作伙伴,中科院的刘新垣院士。尽管老先生年事已高,但他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九十岁第二次下海,创办了上海元宋基因病毒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他首先想到的合伙人是我。我也非常有信心把老先生有生之年领先的溶瘤病毒治疗技术实行产业化,我们争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申报临床实现产业化。

这些我都没有打算要做到全国第一,因为中国市场巨大,不一定非要做到第一,能够让每一个技术落地、生根开花,这就是我的梦想。安科考虑的是把每一块都落地。

谈增长:生长激素今年预计可保持快速增长

周一:在楼下参观公司展厅的时候,我看到有一句口号叫“挑战进口洋药,振兴民族药业”。

宋礼华:这是公司早期的口号,现在看有些狭隘,但确实是我们当时创业之初的志向。

我举两个例子,干扰素和生长激素。当年我们产品上市之前,这个市场实际上是被国外产品垄断,产品也很贵。我们的目标就是想把它的价格压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用得起。事实也是这样,现在国外的干扰素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

生长激素也是这样的,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单克隆抗体的产业化等。如果这个产品出来,国外产品一定还会再降价。还有CAR-T,最后都要回归到理性,那就是以国产CAR-T技术和国内的CAR-T企业、CAR-T产品为主导,服务中国的癌症患者。

周一:生长激素今年的销售形势怎么样?

宋礼华: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身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上这个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已经得到认可,所以这几年生长激素的市场规模增长很快,已经成了我们目前主要的利润贡献品种和增长点。今年我们应该还能够保持快速增长。

周一:短期内,公司营收与利润增长点主要是来自哪几个方面?

宋礼华:一个是我刚才说的生长激素,当然我们的干扰素市场也在恢复和上升,还有一个就是中药,今年的销售规模会比较大幅度增长。另外就是基因检测,随着公司影响力的扩大,现在利润增长幅度也比较快。其他的包括多肽和化药,还有诊断试剂等,都保持着稳定持平、略有增长的态势。

周一:公司定增进展如何?未来如何进一步拓展项目?

宋礼华:现在定增项目审核比较严格,安科生物这次的定增项目是实实在在的,每个项目都要落地。而且这几个项目,我们前期花了大量的资金垫资,甚至略有负债。

比如生物仿制药单克隆抗体项目,赫赛汀和贝伐珠单抗两个单抗的销售额目前在世界都排在前十位,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这个产业。安科瞄准了这两个比较重磅的单抗,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其中关键的支出是购买临床对照药,开支较大,动辄上亿。这个药很贵,要从国外进口,一点优惠都没有,且临床的病例一个也不能少。要做这两个产品,临床实验要花很多钱,但是我们要咬紧牙关把临床实验做下去。

临床结束以后,我们就要规模生产。安科现在已经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基地,在市场早期可能够用,但是一旦市场成熟或者是产品大面积推广,就要扩大产能。所以定增的资金也会用于新建产业化基地和研发基地。

这次我们不仅要向社会募集资金,包括我本人在内全体管理团队和骨干都愿意参与增发。我们也正好利用这次增发的机会再做一次员工持股计划,这是一个机遇,希望员工和公司的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

安科生物研发中心

周一:赫赛汀和贝伐珠单抗两个明星药,按照你的预期,大致是一个什么进度?

宋礼华:现在是卡在临床对照药上,它在中国已经断药,具体原因不清楚。反正我们在积极努力,一是等待它恢复供药,另外是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一切顺利,按照我们原来的预期,用2-3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临床实验,实现产业化,解决这两个抗体药物的国产化问题。

周一:创新药进口政策的变动,会不会对国内的药企造成很大压力?

宋礼华:放开之后很多原研药直接到中国来,门槛比过去低得多,肯定会对国内的制药企业形成更大的压力。因此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国内的药企将重新洗牌。对于企业来讲,生存之道就是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优秀的产品是少不了的。不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完全体现在技术上,还有其他的,包括科学、灵活的经营机制、优秀的团队和企业文化。这是逼着我们多方面迎接挑战。

谈细胞免疫治疗: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市场比拼的是谁能坚持到最后

周一:CAR-T细胞免疫治疗出来以后,很多公司都在申报相关项目,会不会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

宋礼华:会的。任何事情只要前景看好,或者是看起来有很高的回报率,都会吸引大批企业一拥而上,最后变成红海。

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一百多家企业在申报临床,将来面临的就是互相压价、粗制滥造,总之是一种恶性竞争的局面。是竞争就一定会有淘汰。我相信,有充分准备、有一定产业化基础和市场开发能力的细胞免疫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

周一:CAR-T细胞免疫治疗方面,中国企业的研发、工艺与国外相比有多大差距?

宋礼华:我认为这项技术也是属于仿制或者跟踪,原始创新源头还是在国外。不过和国外相比,国内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临床资源多,因为病人多。再说,这是一个风口产业,不缺资金,大量的资金会往里面投,所以项目开展比较顺利。

周一:安科生物如何确保自己保持竞争优势,最终胜出?

宋礼华:确保,我不敢说,但我们有些差异化的特点。我们是做生物技术起步的。CAR-T细胞免疫是生物技术各个平台的综合,包括细胞培养技术、病毒培养技术、基因转染技术、基因合成技术到最后的基因修饰和表达等。我把CAR-T比喻成“活的药品”,它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整个过程是动态的,完全个性化。

国内现在已经有一些新兴企业,他们有国外的公司技术和资金的对接,我们跟他们相比体量上无疑有差距。但是我认为,未来CAR-T的竞争不完全在资金上,甚至资金太多了还是负担,动辄几千万、几亿美元的融资,资金是有成本的。对于公司来说,如果背着沉重的财务负担,将来在市场上竞争就会失去一定的优势。

我们是“小米加步枪”发展起来的,我认为“小米加步枪”有一定的科学之处,成本低,决策灵活。安科这么多年积累建立起来的医院资源、临床的资源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资源,这可能不是新公司一下子就能建立的。此外,我们有一支相对成熟的销售队伍,这支销售队伍我也建了二十多年,而且营销骨干都是公司的股东,相对稳定。未来在CAR-T技术上推广上,会更灵活和接地气。

当前的一百多家竞争者中,我认为肯定有一些要被淘汰,最后留下二三十家成规模的企业。

周一:能容纳二三十家?

宋礼华:差不多。因为它属于个性治疗,生产周期又很长,质量控制的节点又多,要求又高,所以要有这么多家才能够满足。其实将来CAR-T就是看看有多少家企业能够坚持下去。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CAR-T细胞免疫的定价非常高,美国一个病例的花费是47.5万美元。当然,它有一个创新的收费方式,就是以疗效收费。中国细胞免疫治疗一个病例的成本预计至少要二十万,收费的话至少三十万以上。这对中国老百姓来讲是个比较大的数字。所以将来突破的方向就是社保,社保介入的话,细胞免疫治疗可能是一个方向。社保若不能介入,收费将是一个比较关键和敏感的问题,所以这个市场未来能做到多大,可能取决于一些配套的政策。

周一:你经常关心公司的股价吗?

宋礼华:也看。

周一:市场上看好公司的投资者很多,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宋礼华:真的感谢资本市场所有支持、关心安科的投资者,没有你们就没有安科的现在。我们会尽心尽力,把现在的战略布局一个一个落地、生根开花,最后形成产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更大的市场规模、销售规模和利润,经营好这个公司,来回报大家。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