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江南大学:建立创新N平台 破解成果转化难

   日期:2018-08-16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1625    评论:0    
核心提示:8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江南大学采访了解到,这是今年来,江南大学继与南方黑芝麻集团、安徽金种子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之后,所开展的第三个千万元级产学研合作项目。
  
 本报记者过国忠 通讯员陆敏芝 张青

海正药业——江南大学联合研究院,日前正式成立。今后,联合研究院将发挥双方的优势,围绕重大食品工艺技术创新,加速功能性营养品、益生菌等健康食品资源开发应用。海正药业作为国内原料药生产领军企业,也将投入4000万元支持联合研究院运行发展。

8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江南大学采访了解到,这是今年来,江南大学继与南方黑芝麻集团、安徽金种子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之后,所开展的第三个千万元级产学研合作项目。

那么,江南大学是如何推进产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说,“我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团队作用,从过去单一的技术转让向技术与服务共同转让,从过去提供技术或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变,形成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新格局,全面提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的能力。”

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四两拨千斤”

“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江南大学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尤其是围绕地方重点战略性产业的技术需求,采取点加深、线拉长、面拓宽的思路,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陈坚说。

打铁先得自身硬。江南大学在推进产教融合上,既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又舍得重大基础研究建设投入。目前,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41个;建有教育部、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及国际联合实验室21个,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学科优势。

与此,江南大学为了让高校科技成果得到快速的转化、产生经济效益,注重完善产学研协同战略布局,在建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先行先试探索技术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成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纽带。

记者了解到,江南大学凭借专业学科优势与科研服务实力,建立了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江南大学无锡创新设计研究院等校地联合研究院(所)7个,与全国4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一批业内重点企业开展全面合作。

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江南大学通过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优化了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了创新平台牵引产业升级能力,实现创新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有效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科研成果的转化,满足了行业和市场的需求,助推着相关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优势学科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强强联手”

在江南大学酿造微生物学及应用酶学团队成员范文来教授眼里,高校优势学科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强强联手,不但能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合作关系,更能擦出更多协同创新的火花,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江南大学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团队长期致力于解决发酵工业中存在的高产量、高转化率、高生产强度三大关键工程技术难题,持续加大原始创新力度,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中,团队通过菌种选育、过程优化、技术集成,解决了丙酮酸发酵法制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该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被国际著名发酵公司日本味之素购买,成为该公司自1908年创建以来从中国购买的第一个发酵技术。

江南大学化工学院光聚合技术及先进涂层团队与江苏广信感光新材料公司开展合作以来,从基础材料开发着手,从10万元合同起步,帮助企业系统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产业化发展问题等,并帮助企业于2016年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至今,该团队已成功参与培育了3家上市公司。

纺织服装学院蒋高明教授领衔的纺织技术创新团队与卡尔迈耶集团等国际大公司开展合作,通过持续学习和创新,已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经编CAD系统开发应用平台,装备出口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企业,为近千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了3500多名技术人员,正逐步成为我国针织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针织行业发展的推动者。

如今,在江南大学类似这样的协同创新重点科研服务团队,已超过100个。

陈坚告诉记者,“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08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6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9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2017年,学校完成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项目1300多项,转让金额达到3.5亿元。

(科技日报无锡8月15日电)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