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中国科研如何走向世界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日期:2017-03-31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广州)    浏览:1174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科研如何走向世界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新华社记者 袁全 张建新 贾钊

“大姑娘出嫁——头一回!”一家中央媒体3月10日在一篇科学报道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图为元英进教授。(天津大学供图)

  图为元英进教授。(天津大学供图)

 

这一天,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四篇论文。来自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中国科研团队在论文中宣布,他们完成了4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的设计与化学合成。

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消息一出,立刻在中国的新媒体上“刷屏”了。

其中,元英进教授领导的天津大学团队合成了第5号和第10号染色体。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涉及上述染色体的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年轻人:27岁的谢泽雄和28岁的吴毅。

图为元英进教授(中)与团队成员吴毅(左)、谢泽雄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内交流(2013年1月5日摄)。新华社发

  图为元英进教授(中)与团队成员吴毅(左)、谢泽雄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内交流(2013年1月5日摄)。新华社发

 

两人第一次听说“基因”是在2000年——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当时的他们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他们参与的中国研究团队,把人类解开生命密码的水平又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如果基因组测序是 读懂生命密码 ,那么基因组合成就是在 编写生命密码 。从读到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他曾是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Map)计划协作组中国协调人,也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团队的领导者。

【“命运共同体”】

2000年,当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框架图”完成时,化工专业出身的元英进意识到,生命科学的研究将势不可挡。在查阅大量国外论文,屡次拜访世界顶级大学实验室后,他把研究方向锁定在合成生物学上。

“我跑到美国的实验室里待了一整天,看研究人员如何合成一条酵母染色体,回来之后我就下决心要抓住这个契机。”元英进对记者说。

回国后,他在不同场合介绍、鼓励加强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在元英进看来,人工合成染色体的价值,在于实现对基因的控制。比如,对一些无用有害的基因可以进行删除、修复,为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医学难题等提供可能。

图为元英进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天津大学供图)

  图为元英进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天津大学供图)

 

2010年,美国科研人员首次将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植入一个原核细菌,开启了化学合成生命的研究大门。相比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具有的真核生物生命形式更加复杂。

2010年,美国科学院院士杰夫·伯克发起酒酿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0),并寻求国际合作。伯克向美国多个实验室发出合作邀请,然而鲜有人表示兴趣。“他们认为这种研究很疯狂,是在浪费钱。”他在回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邮件中说。

但中国科学家作出了积极反应——元英进团队最早加入这一计划,随后,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科研团队也相继加盟,开始对酵母基因组进行人工重新设计和化学再造。

“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元英进说,“事实证明,如果关起门来,即便有现在超过十倍的付出,也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2011年公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强化前沿技术研究。重点研发基因组学及新一代测序、生物合成等技术。

2012年,元英进作为首席专家牵头了国家级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合成生物技术”项目。

【从学习者到贡献者】

如果说合成一条染色体是“盖一座大厦”,那么,2011年以前中国研究者的工作就像是做“砖”。起初,中国科研人员是没有足够信心和勇气去做“地基”的。

2012年,元英进把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构建基因组”的课程引进到天津大学,并派学生前往美国实验室学习。

“我们的合作是双向的。”杰夫·伯克说,“中国科研工作者贡献了很多智慧,包括这次在《科学》上发表的成果论文。”

天津大学生物学博士生谢泽雄主要负责合成5号染色体。这个年轻人以基因为研究方向,有个重要的家庭原因。他的父亲患有一种家族遗传病,到了一定岁数听力就会大幅下降,几尽失聪。

“少了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感知,是多么痛苦。”谢泽雄说,希望基因的研究可以解决现在药物无法攻克的疾病,解除人们的痛苦。

图为元英进教授团队合影(天津大学供图)

  图为元英进教授团队合影(天津大学供图)

 

可是,他在合成染色体的路上一度陷入困境,停滞不前。当时他发现,经过人工再造的染色体,总是出现“失活”的问题。起初,他认为一定是自己哪里弄错了,但经过18个月的反复检测后,始终都没有结果。

谢泽雄想,还有最后一种可能性:是设计本身出现了问题。果然,他发现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时,缺失了一段基因序列,从而导致染色体“失活”。

面对中国年轻人提出的质疑,美方开始并不相信,直到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才证明了谢泽雄的判断是正确的。现在,谢泽雄的发现已为其他染色体的合成研究提供借鉴。

“你能明显感觉到美国老师眼神里的那种怀疑不见了。”他说。

美国哈佛大学基因学教授乔治·丘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邮件采访中说,谢泽雄的研究成果,堪称“完美”。

负责10号染色体的吴毅也深有体会。他发明了一种快速找到缺陷染色体并修复的方法,为实验大大节省了时间。在美国向国际联盟做分享时,他还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当时台下的观众中有杨焕明院士等国内外诸多业界“大师”,他们曾是吴毅仰望的偶像,如今在观众席为他鼓掌喝彩。

图为元英进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天津大学供图)

  图为元英进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天津大学供图)

 

两位年轻人的经历,也是中国科研力量从追赶到走向世界前沿的缩影:从到外国实验室打工的学生,到逐渐可以承担任务,再到现在进入世界合成基因组研究第一方阵。

“中国科研工作者从学习经验到贡献智慧,最终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元英进说。

目前,元英进的实验室正致力于利用化学再造酵母的巨大优势,开展基因重排等获取高产、高耐受工业应用潜力的酵母菌株。
 

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到的“三步走”战略路径:2020年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今天,可能是中国科研工作者最好的时代。”元英进说,在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下,中国科学家与全球同行密切合作,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在学习中实践,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