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安全食用的真菌有2000多种,其中700多种为药用真菌。在老龄健康产品供需失衡、矛盾突破的当下,向天然、安全的药用真菌寻找突破口,将成为健康产业投资者和从业者重点发力方向之一。”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日前表示。
以白桦茸为例,随着中俄白桦茸企业跨境合作、技术联合创新的深入,这一传承千年的民间古方开始实现高效利用和标准化精制。在俄罗斯,诸多白桦茸真菌药物及保健品获准上市,日本、韩国等国家批准其应用于临床,为全球药用真菌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千年 仍深藏“闺中”
药物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和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对疾病有治疗、预防或抑制作用的一类真菌,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食兼用型,如香菇、姬松茸、猴头菌、竹荪等。另一类为医药专用型,如灵芝、桑黄、白桦茸等。
人类开始食用和栽培药用真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据考证,在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始食用野生的蘑菇并将美味的菇类视为“神之物”。早在十六、七世纪,白桦茸在东欧、俄罗斯、波兰、芬兰等民间就得到了广泛应用,用于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消化器官癌病、心脏病、糖尿病等,都显示出极好的效果。东汉时期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茯苓、马勃、雷丸等多种药用真菌。
然而,大多数药用真菌为野生资源,深藏在深山密林,难以采集;亦或受制于人工培育技术不成熟,无法规模化种植;加之药用真菌成分复杂,有效成分提取难度大,全面细致的药理研究面临挑战。因而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药用真菌凤毛麟角,多数仍处于民间传统应用水平,诸多全球公认的高价值药用真菌仍深藏闺中,亟待科学家进一步发掘和创新。
行业资深专家表示,“从人工栽培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工培育药用真菌的,大多数药用真菌的普及推广起源于中国,像白桦茸起源于俄罗斯、巴西蘑菇起源于巴西等极为少见。中西方对药用真菌、中草药的认知与应用差异,对药用真菌的国际化普及带来了一定阻碍。”
跨境合作 助推白桦茸产业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药用真菌健康价值认识的深入,近年来,药用真菌市场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灵芝、冬虫夏草、白桦茸等消费需求旺盛。以俄罗斯进口西伯利亚白桦茸为例,在中俄白桦茸企业跨境合作的助推下,国内市场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市场总量接近10亿元,拉开了药用真菌高速发展序幕。
杨波表示,“国内对白桦茸已有较多研究,在我国东北林区也出产少量白桦茸,但国内野生白桦茸产量太低,且生产工艺与技术较为落后,多为粗加工产品或半成品,缺乏产业化基础支撑。为此,我们选择了赴俄罗斯投资西伯利亚白桦茸,依托俄罗斯丰富的野生白桦茸资源和成熟的现代化技术,占领白桦茸高端市场,实现白桦茸价值应用的最大化。”
据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中俄产业合作政策利好推动下,2015年,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与俄罗斯最大的白桦茸生产企业俄罗斯西伯利亚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达成战略性合作,双方共同投资在贝加尔湖畔的伊尔库茨克建设白桦茸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化生产基地,率先将超微破壁粉碎、超临界低温萃取、低温真空干燥等现代化工艺用于白桦茸有效成分的提取,成功推出100%水溶性白桦茸精制产品,将传统白桦茸10-30%的吸收率提高到98%以上。
和很多药用真菌相似,白桦茸至今仍不具备成熟的人工培育技术,只能依靠野生资源。就全球白桦茸分布来说,符合顶级白桦茸要求的产地只有俄罗斯贝加尔湖畔寒冷环境中的原始森林等少数地区。当地人口密度极低,空气纯净无污染,野生白桦茸生长期均在15年以上,只有这样的白桦茸才能颜色更深沉、表层更硬实、肉更润滑,药效也更加充沛。
目前,原产地为俄罗期贝加尔湖畔、运用低温破壁萃取技术的优质白桦茸已由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独家引进至国内市场,受到国内消费者认可和喜爱,市场占用率遥遥领先。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对北京西伯利亚白桦茸研发有限公司而言,通过跨境合作,成功突破了国内白桦茸原料和技术瓶颈,实现白桦茸原料品质和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双重品质保障。以中俄白桦茸产业和技术合作为示范,或将加速我国药用真菌的产业化发展与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