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微生物代谢产物制品或将引领微生态产业未来发展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日期:2018-11-21     来源:中禽传媒    浏览:1633    评论:0    
核心提示:2018年11月17-18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其团队成员、相关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者等,近500人注册参会。
  
 

1

2018年11月17-18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其团队成员、相关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者等,近500人注册参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咸春龙副校长,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倪学勤教授,世界动物卫生学会主席、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哈本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华南农业大学谢青梅教授主持开幕式。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越发重视与敏感,我国政府对抗生素以及锌铜等重金属在养殖业的添加与使用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法规相继密集出台,特别是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关于2018—2021年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更是明确了养殖端减抗和限抗的时间表,并要求药物饲料添加剂在2020年全部退出。养殖业正临重大考验!如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研究寻找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生产顺应时代发展的健康畜禽产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科研工作者责任重大。

鉴于此,“关注生态环境与健康养殖,保障人类食品安全”被确定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代表们就饲料(兽药)、动物源食品安全、动物微生态学科与饲料、微生物与动物的相互关系,动物微生态制剂等绿色添加剂、动物的健康养殖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新时期饲料添加剂、饲料、动保、养殖企业发展战略等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同时,会议还对23篇会议优秀论文(作者)及“限抗减排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奖”获奖的福建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 11家企业进行了颁奖。

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教授

1肠道微生态成为研究热点

“近5年来肠道微生态有关研究文章在Cell发表57篇,Nature发表48篇,Science发表52篇。2018 年Science第一期同时发表了三篇关于肠道细菌影响人类恶性肿瘤免疫疗法的文章。”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肠道微生态何以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主要由于肠道是最大免疫器官,动物机体内60%以上的免疫细胞和70%-80%的免疫球蛋白(尤其是SIgA)合成细胞聚集在肠道内,肠道菌群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肠道微生物对动物机体健康具有益生作用,还能改善养殖环境。”

3
华南农业大学咸春龙副校长

“人体微生态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动和促进动物微生态研究领域意识的更新。代谢组学、培养组学等多组学间更加紧密地互动协同也进一步促进了微生态学的发展。其中,动物模型仍然是最好的菌群及其代谢的研究工具,特别是无菌动物模型,更为揭开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因果关系打开了一扇窗。”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倪学勤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养殖端一改以往用抗生素调节和处理畜禽肠道问题将成为未来的新‘肠’态。”

   “肠道微生态的重心在于通过肠道内外源菌群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平衡肠道健康度、免疫功能以及营养消化吸收这三大功能的关系。”中国农业大学张日俊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只有保证肠道健康才能保证畜禽生产性能和养殖获利。消化吸收功能是肠道最基本的功能,肠道不健全饲料效率将降低10%,因此对于饲料占70%生产成本的养殖业来说,肠道健康是保证消化道吸收能力最大化的基本保证。”

4
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倪学勤教授

2微生态为绿色养殖保驾护航

肠道微生物对动物的益生作用效果如何、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对此,专家们就各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享。

    吉林农业大学王春凤教授指出,益生菌可以诱导有效的黏膜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而且不同于传统的减毒载体,益生菌不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另一方面,益生菌使用方便,可以口服,无需注射,减少交叉污染风险,利于大规模应用。而且无需冷藏链运输,利于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近年来,王春凤教授团队在免疫增强型抗感染新功能型乳酸菌制剂创制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病毒类(流感、新城疫、轮状病毒病、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细菌类(大肠杆菌、沙门菌)、寄生虫类(球虫、旋毛虫)。

张日俊教授研究表明:丁酸梭菌比某些抗生素(如金霉素)更能提高肉鸡的日增重。此外,丁酸梭菌还能显著增强肉鸡肠道健康、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同时极显著增加功能性脂肪酸,提升鸡肉的健康和风味价值。

金梅林教授研究表明:仔猪添加复合益生菌,可显著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缓解仔猪腹泻的发生;母猪添加复合益生菌,可让初生仔猪均重提高5%, 哺乳期日增重提高21.7%。

山东农业大学柴同杰教授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人工胃液、肠液、胆盐耐受能力、产酶能力以及广谱抑菌能力,能够提高兔生长性能、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免疫器官指数及抗病力。

四川农业大学李英教授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区动物共生菌(包括肠道、皮肤菌),可以帮助宿主更好地适应高海拔条件,不同菌通过协同进化以适应高海拔环境,其适应机制具有趋同性。

华南农业大学胡文锋教授研究表明:灭活乳酸菌用于畜禽具有明显的优势及作用,如选择性抑制病原菌、刺激固有乳酸菌生长,且灭活乳酸菌抗性强,不繁殖、不争夺营养。灭活后吸附力增强,细胞壁上的多糖、黏附素与小肠绒毛上的特异位点结合,形成生物保护膜,产生同样具有竞争排斥作用。灭活乳酸菌用于母猪常规保健,可改善母猪肠道健康,调节肠道免疫,提高母猪免疫力,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腹泻率降低75.3%。液态灭活乳酸菌用于肉杂鸡,上市均重增加0.06kg、料肉比下降0.07,且有助于改善种鸡产蛋率和蛋重,而“灭活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能够降低料肉比及提高成活率,且能够代替抗生素。

武汉轻工大学刘玉兰教授研究表明:日粮添加香菇多糖可缓解脂多糖(LPS)导致的肠道损伤并缓解肠道的炎症反应。

5
世界动物卫生学会主席、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哈本教授
 

3传统中医药再绽荣光

传统中医药乃祖国瑰宝,有关微生态的研究与应用古已有之。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使用粪便治病的记录,即所谓“黄龙汤”。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可将发酵过的粪便上清液、新鲜粪汁和小儿粪用来治疗严重腹泻、发热、呕吐和便秘。近年来,不仅在国内,国外也多有相关研究与应用的报道,目前全球共已有200多个以粪菌丛治病的人医个案,其中一半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及中国大陆,该项技术已被视为未来十分重要的生物技术。在本次会议中,粪菌移植等也是专家代表们交流的一大热点。

据倪学勤教授介绍,粪菌移植是一种将健康人和动物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其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方法。粪菌移植虽起源于中医,但却在西医上得到了重要发展,近年更是被应用于养殖业——防治畜禽腹泻及促进生长。倪学勤教授强调:虽然猪粪菌移植在提升猪群肠道健康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该技术也存在病原体传播以及抗生素和药物残留二次传播的弊端,所以养殖场在应用该技术时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包括供体选择、粪菌材料制备、移植方式、粪菌库建立及安全性保障等几个环节。特别是供体选择环节,一定要对供体的病原体和药残留进行严格筛选,以降低对受体猪只的潜在影响。

6
华南农业大学谢青梅教授

谢青梅教授研究表明:藿香正气液可调节肉鸡肠道微生态环境,抑制H9N2 AIV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其依据是,肉鸡H9N2感染后饲喂藿香,肠道微生物代谢表达谱发生了显著改变,肠道黏膜iNOS表达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显著减少。进而表明藿香正气液可以抑制H9N2 AIV引起的肠道硝酸盐代谢途径,抑制大肠杆菌的增殖,维持肠道菌群稳态。

4微生物研究未来新方向

4.1重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品(Postbiotic)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教授从营养角度对未来我国肠道微生物代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除了找到好的菌种、好的微生态制剂,还需通过改造畜禽摄入饲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发酵能力更强,以产生更多丁酸。李德发院士介绍,马来西亚科研人员近年通过乳酸菌的代谢物已找到6个效果较好的微生态产品,而我国国内尚未见有此类新产品。这为目前仅对准某一单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进行研究的我国科研人员提供了新思路。

4.2 新兽药将是微生态发展最高境界

王春凤教授对微生态科研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在科学研究方面:应用无菌动物实验室来系统提示微生态与动物机体免疫系统、营养功能互作分子机制;由于受环境营养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仅在个体水平内进行,急需标准化。在产业发展方面:目前所使用的微生态制剂菌株种类偏少,急需创造适用于动物机体的新功能菌株;微生态制剂急需纳入相关行业标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畜禽产品种需官方认证、法制标识。

“微生态制剂成为新兽药将是微生态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王春凤说。

4.3 复合配伍

   中山大学曹永长教授对微生态产业发展的方向提出思路:首先是复合配伍。任何单一的添加剂产品都很难完全替代抗生素的作用,该方向主要源于欧洲替抗的主要思路。欧洲比较主流的做法是把几种功能性添加剂产品进行组合使用,从而使得替抗效果最大化。其次是微生态产业需要立体化、协同化。对于产业上游,需要进行高效菌种的开发。产业中游则需要对发酵工艺进行改进,如包被技术的应用、产品效果的评估等。产业下游则要对产品的使用程序进行优化,如产品结构及配套优化、市场定位与终端服务等。而在前沿生物技术的应用方面,曹永长表示主要关注肠道菌群研究、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代谢工程技术、CRISPRs基因编辑技术等。

自1997年初创以来,动物微生态产业在我国已经历20余年的发展。虽然前期经历了诸多波折,但2011年以来,随着养殖业从治疗医学阶段到预防医学阶段再到生态医学阶段的转变,以及食品安全和饲用抗生素的禁用,中国动物微生态产业有了日益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迎来了属于它的黄金发展期。

据统计,目前我全国动物微生态制剂企业超过400家(包括农业部批准生产的一类和二类产品企业),品种包括单一菌剂和复合菌剂,年产量达15万吨以上,年销售额约20亿元。但规模普遍不大,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数十家,仅少数突破1亿元。根据目前国内饲料年生产总量和猪、禽、反刍和水产等的养殖总量计算,未来我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市场容量可达180 亿至200 亿元。

养殖业减抗、限抗在即,亦或迎来微生态的春天!

7

会议现场

8

“洛东之夜”招待晚宴现场 

9 
优秀论文颁奖现场 

10 “限抗减排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奖”颁奖现场 

代表合影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5年第2期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
    发酵工业网
    加载中...
    转客服机器人
    发送
    发酵工业网
    工号:110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