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生物药人才当下在中国尤其精贵,人才竞争直接决定企业成败。王刚的职业变化不只是个案,更预示生物药产业链将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本文首发于E药经理人,作者高嵩;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今天(8月19日),君实生物宣布,任命王刚博士为工业事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质量官,全面负责公司的生产质量及相关工作。而在加入君实生物之前,王刚曾任药明生物上海质量部副总裁,负责药明生物的质量和全球监管事务工作。而在更早之前,王刚曾担任CFDA药品评审中心(CDE)负责合规和检查的首席科学家。
由生物CDMO龙头企业转向PD-1抗体药本土的龙头企业,王刚的职业路径转变并非个案。去生物药CDMO企业还是去生物创新药企?一直是摆在众多生物药人才面前的一道困难的选择题。
此前随着研发生物创新药在国内兴起,尤其是PD-1/PD-L1以及CAR-T领域的研发热潮席卷全行业,大批的药企选择加入到生物创新药临床研发的队伍之中。
这一热潮也吸引一批海外生物药人才归国参与其中,其中有的选择押注生物药创新药企试图推进研发出自有的生物创新药,有的选择加入本土成熟药企为其开辟生物创新药新路,还有的则选择“为别人做嫁衣”,加入生物药CDMO企业,服务于前两类企业。时过境迁,这3波人有了截然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
而随着PD-1第一梯队的企业在2019年已经为各自的PD-1产品充分商业化做了各种的准备。而在成本和定价以及商业化前景多重压力之下,非第一梯队的生物创新药企业,已经做出了更为现实的选择——退出。
“到昨天为止,PD-1 38个厂家报批临床试验,已经退出了8个。而CAR-T 108个厂家报批临床试验,已经退出了20几个。” 2019年4月27日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生物创新药行业或者至少说在PD-1/PD-L1以及CAR-T这三个赛道,行业正在降温,生物创新药人才无疑再度面临职业抉择。只不过这次面临艰难选择不再是大批的“海归人才”,而是三波人,即生物药CDMO企业的人才、生物创新药企人才以及在开拓生物创新药过程中未能成功研发出创新药的人才。
而在当下,王刚已经做出选择,从生物药CDMO龙头企业转向PD-1头部企业,更多的人才也正在做出选择。透视他们的选择,这预示着行业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哪些人才又能赌对生物药领域下一个5年的大方向?这一切无疑将是一次惊险但又有趣的跳跃。
同一队“海归”不同的7年
相似背景的生物医药人才,做出不同的选择,有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路径,而在生物药产业变化的背景下思考,则又能看出行业变化的大方向。
在2012年冬天,此前供职于美国健赞公司担任商业细胞培养工艺开发高级总监的周伟昌,选择回国加入到药明康德旗下的生物制药部门药明生物,而后在2015年药明生物从药明康德剥离成为独立公司之后担任药明生物的首席科学官。
事实上,周伟昌归国后的第一职业目标并非是药明生物。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周伟昌归国本来是要加入一家本土药企,但他的一通电话“截胡”使得周伟昌最终选择加入到药明生物。
E药经理人记者检索到的公开资料显示,在2013年3月公布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引进计划”的丽珠集团傅道田为带头人的“蛋白质药物研究及产业化”团队中,周伟昌为核心成员之一。由此看来,周伟昌很可能原本准备加入本土药企丽珠单抗开拓创新药新业务,但最终选择加入到药明生物。
傅道田与周伟昌类似,在回国前担任美国健赞公司生物药研发副总裁,但此后回国加入到丽珠集团担任高管,任丽珠单抗生物制药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相似的职业背景,但傅道田与周伟昌分别选择了生物药“甲方”的本土药企和“乙方”的生物药CDMO企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因此经历了截然不同的7年职业发展路径。
2015年,药明生物从药明康德剥离成为独立公司后发展迅速,2017年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日市盈率突破300倍,上市不足300天市值便突破近千亿元,药明生物上市后的表现成为了港股市场中的一个“神话”。而伴随2018年药明生物披露业绩,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6%至25.35亿元,净利润则激增149.6%至6.31亿元,市场对于其未来的发展预期则更为积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仅仅用了6年时间,药明生物便完成了“招兵买马”,将团队规模扩充至2000人,并在2018年实现了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新增57个综合项目,综合项目数扩大至205个。这意味着担任药明生物首席科学官的周伟昌手下所内管理的管线项目及人才,都与此前不可同日而语。
而与药明生物成功截然相反,丽珠集团在PD-1创新药领域的开拓则遭遇“折戟沉沙”。此前,有生物药CDMO领域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丽珠集团位列38个报批PD-1临床试验的厂家中已经退出了8个厂家中。
而也有相关知情人士向E药经理人记者透露,傅道田即将离开丽珠集团,而其最新的去向,则是当前国内另外一家在生物药领域正快速发展的本土CDMO公司。
相似的海外职业背景,不同的归国选择使得两位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尖人才经历了截然不同的7年职业发展路径。这种差别也折射出,在过去数年时间中,随着各个不同类型的本土药企竞相加入到生物创新药研发竞赛中,为之提供服务的生物药CDMO成为“香饽饽”发展更为迅速,而追逐PD-1/PD-L1等热点赛道的研发药企则分化明显,有的脱颖而出,而有的则折戟沉沙。
大笔资金涌入、头部企业分化而出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从资金、企业分化等多个角度看,生物药行业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变革,而已经有生物医药人才察觉到这种变化,试图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
从去年至今,生物药CDMO领域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领域。奥浦迈、澳思康、迈百瑞等本土生物药CDMO企业在2019年相继完成超亿元融资。港股上市公司金斯瑞在2019年初,宣布正式成立生物药事业部,专注于生物药CDMO业务,部门员工数量达到400名左右。就连全球排名第一的龙沙(Lonza)在2018年底也宣布将在广州建设生物药CDMO工厂,配置1,000L和2,000L生物反应器。
生物药CDMO领域的竞争在资本的驱动下,正在走向白热化。而随着PD-1、CAR-T等热门赛道企业撤回临床试验的消息流出,临床研发生物创新药也正在由狂热走向冷静。
与此同时,随着百美施贵宝、默沙东、信达、君实、恒瑞PD-1产品获批上市,PD-1第一梯队企业正在显现而出,这些头部企业纷纷选择自建生产设施,如信达便与礼来合作,其生产线产能1000升有3条,在调试中的有6条3000升。这些头部企业未来会不会选择生物药CDMO企业代工生产,存在疑问?
在上述多方因素的映衬之下,王刚博士选择由药明生物转向君实生物的职业转向,似乎背后有更深的产业变化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王刚博士被任命为君实生物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质量官,主要负责君实生物的生产质量及相关工作。君实生物专门从药明生物找到负责生产质量的专家,凸显出PD-1领域头部企业的竞争已然转向,由比拼谁能更快获批上市转向商业化生产后的质量上。
“质量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只有保障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靠性,才能最终让患者获益。在药品研发、临床试验、商业化生产和上市后监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都需要在质量保证体系的严控下。君实在产能快速扩大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世界一流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持续符合CGMP标准。这正是我想做的。”王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而同样布局PD-1赛道的百济神州总经理吴晓滨此前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也说到,“我不去评论价格战,每个公司有自己的策略。但是竞争到了现在,不仅仅是价格,产能肯定是大问题,此外,质量的稳定性也是重要的关键。”
伴随着今年5月份恒瑞医药旗下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的上市获批,在中国市场获批上市的PD-1药物已达到5个,整个PD-1行业竞争进入新一轮的白热化阶段。对于PD-1厂商来说,此前备受关注的定价已经悉数披露,定价之后谁能够保持较高的质量无疑是更长远竞争的关键。
个人的职业选择总和行业的变化息息相关,从王刚博士由药明生物转战君实生物,能够看到生物药CDMO与创新药企之间的人才博弈,PD-1领域新一轮竞争转向生产质量等等诸多变化。但这究竟只是个人的职业选择,还是生物药领域新一轮变化的关键信号,值得在更长的时间中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