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报国
许文思于1925年3月出生在台湾高雄县仁武乡。1942年,17岁的许文思赴日留学,专攻微生物生理学。期间, 许文思参加了日本共产党,他还与几位学友一起组织成立了“中国留日科学技术协会”。1950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2年,国家决定在上海市建立我国第一个青霉素生产基地——上海第三制药厂,许文思便被调至上海,与以童村为主的上海抗生素工作者一起进行抗生素厂的筹建工作。青霉素在 临床的使用,使人们的寿命延长了近20年。许文思以能为国家医药工业现代化贡献力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而感到自豪和高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十多个小时,辛勤的付出最终换来了收获。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许文思所在的团队先后研制出了链霉素、金霉素。许文思先后被评为195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和1955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此后,许文思团队又研究成功青霉素发酵新工艺、青霉素代乳糖发酵工艺,提高青霉素生产产量、解决了大量工业生产的关键问题。许文思于1957年获国家发明奖。
1957年初,许文思从研究室主任、生产技术科科长、工程师被提拔为总工程师,领导了全厂生产技术工作,主持了四环素、新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赤霉素等一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投产,从而形成我国抗生素生产全盛时期。
无怨无悔
1958年,在时代背景下,许文思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改造。脱离了许文思等人的技术指导,工厂不成熟的技术投产给国家造成了很大损失。此后,许文思再次担任工厂生产技术领导。他虽经历磨难,却痴心不改。他不仅迅速组织生产扭转了青霉素的“退货”局面,还与科研人员一起研究开发半合成青霉素母核和半合成头孢菌素的母核,生产出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苯基青霉素,初步解决由于临床应用青霉素后第一次产生的耐药细菌,接着研究成功半合成头孢菌素母核,从而开辟了我国半合成抗生素工业的新领域。
“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国”,这句话用在许文思身上再合适不过。无论是在繁华舒适的大上海,还是荒凉偏僻的大西南大西北,只要国家需要,许文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20世纪60年代,国家要建设大西南和大西北,化工部指定许文思所在的上海第三制药厂在大西南包建抗生素厂。于是许文思带领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的同志,到西南选 点后在成都建立了四川制药厂,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南的号召。
1975年,许文思调至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作为革委会副主任负责抓科研。1976年,许文思被任命为院长。许文思在院里开展思想、管理、课题三整顿,在科研工作上进行拨乱反正。这时,许文思利用医工院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院的优势,组织专业人员,对一直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抗肿瘤抗生素进行研究,使阿霉素等三大品种从临床推向了生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78年,许文思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聆听了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当我国恢复学位制度时,许文思作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药学组的委员,在医工院建立了硕土、博士点,他也被评为博土生导师。在科学的春天里,许文思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术会议,还在国际抗生素年会上作了中国抗生素研究进展的报告。1994年,许文思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一生爱国
许文思于1970年代主持恢复台盟上海市支部工作、被选为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73年6月,经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与有关单位协商,许文思被推派为上海5名台胞代表之一,参加了全国台湾省籍代表会议。回沪后,许文思立即向在沪台胞党员做了传达。许文思还开展了在沪台胞的联络工作,并接待从海外回来参观、交流的台胞。
与此同时,许文思也广泛听取在沪台胞的心声,保障广大台胞的权益。尤其是1981年,中共中央38号文件下达之后,许文思更是积极配合,确保了台胞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使得台胞子女就业、住房等问题也得到了照顾解决。
此外,许文思还担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定期召开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上,许文思多次谈了落实台胞政策的情况及台胞的要求,还对政府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每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上,台胞政协委员在会上都提了不少好的建议和意见,支部的工作得到了台盟中央的肯定。
许文思夫人、外孙女祭拜许文思
许文思的一生,是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生,也是“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做多党合作典范的一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半年里,即便以病床为伴,依然心系抗生素事业和盟内事务。每当遇到来看望他的同事、学生或台盟盟员,还没等对方问候,他每每主动问起抗生素耐药菌的研究进展和盟内情况。此时的许文思依然思维敏捷,以他渊博的知识、坚韧的意志鼓励同事们、盟员们严谨工作、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