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2019年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大会定于2019年12月20日在海南海口举办

   日期:2019-10-30     来源:锄禾网    浏览:1694    评论:0    
核心提示:由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国家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检测中心、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支持,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技术指导、由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筹),北京锄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大学和海南省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2019年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大会”定于2019年12月20-23日在海南海口举办。
  

1
由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国家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检测中心、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支持,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技术指导、由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筹),北京锄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大学和海南省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2019年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大会”定于2019年12月20-23日在海南海口举办。

据悉,该平台的创建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孙成、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友明四大院士的全力支持;四大院士将与平台成员共同探讨国际前沿微生物生产和推广技术及国内外微生物技术的多领域应用,认识微生物菌剂对防治病虫害、土壤和生态的关键作用。本次大会通过中医农业技术及微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对现有肥料、有机肥、农药、土壤修复等企业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为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平台的构建,权威专家的技术支撑是基础,请看四位院士的在专业领域内做出的卓越贡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微生物专委会

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总顾问

2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与农业产业分会名誉会长、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长期从事“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研究,带领团队在影响因子超过3.0和一区SCI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H指数高达48,他引5286次,入选汤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4项,以第一完成人排名的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印遇龙院士在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五届夏季峰会上做《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医(药)解决方案》主题演中,谈到了200多年前,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方式,成为今天温室效应的根源。基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联合国制定了SDGS目标,以综合方式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亟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式,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3

印遇龙院院士指出,目前这一难题有望解决方案之一是“中医(药)农业”。中医农业,植根于中国中医文化,将中医与农业相关的传统领域和现代科技融合。中医(药)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产生“1+1>2”效应。“中医(药)农业”可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路径。

印遇龙院士认为,中医(药)农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可以在“两药、两料”(农药和兽药、化肥肥料和饲料)四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研制成促进动植物生长、防治动植物疫病的营养物质或药剂配方,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学药剂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破坏,给中医农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微生物专委会

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首席科学家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首席教授,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77年恢复高考后到云南农大植保专业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将生物多样性原理与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拓展了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对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流行及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成为老乡们最喜爱的“农民教授”。

4

潜心于农业农村的“农民教授”,在他研究生物多样性并走上植物病理科研道路的经历。他说,“如何不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一道题,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做了一辈子。

他在三七克服连作障碍的仿生技术进行了6年的连作小试,小试结果圆满成功;后又完成了5年的中试,结果表明连作五年没有出现连作障碍现象。从2015年开始,项目组在昆明、石林、文山进行仿生技术的示范工作。林下三七,不仅能成为农民致富大产业,而且改写了三七只能在田地里种植的历史。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朱有勇从遗传多样性开始,应用生物多样性原理,与国际同行合作,试验示范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100万亩,验证了遗传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思路,研究成果2000年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现在,这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亿多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创建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大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并增加了作物产量,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等省市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微生物专委会

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专家顾问

5

孙成,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现任世界生产率科联中国分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协会副主席,中国诗酒文化协会副会长,北京世科盟生产率科技研发中心总工程师,世纪田王企业联盟总裁。孙成院士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他推出的"滴塑生产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18条生产线,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针对我国化肥利用率低、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研制成功的重大发明专利成果新型缓释肥料"世纪田王",填补了中国和世界高浓度有机无机缓释复混肥历史空白。标志着中国肥料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微生物专委会

全国农用微生物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专家顾问 名誉理事长

6

张友明,欧洲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被评为欧洲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第十一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人推荐人选,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截至2018年底,共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在微生物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总影响因子大于620,总引用次数超过10300次,获国际专利11项、国内专利5项。

张友明教授以其在微生物基因组编辑及改造技术等领域的卓越学术贡献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是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杰出人才”体系队伍建设取得成效的标志之一,也是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综合改革过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