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下游需求转好 玉米走势将开启新的上行通道

   日期:2019-12-04     来源:金投网    浏览:43316    评论:0    
核心提示:目前深加工企业的需求已有所好转,利润也在打平至微利之间徘徊,但目前距离东北新粮上市仍有一段时间,按照库存天数推算,近期部分深加工企业的库存已降至较低水平。新粮上市偏晚对于短期内的玉米价格存在利多推动,但这也使得后期卖粮压力释放的时点在元旦及春节前出现的概率较大。中长期看,玉米价格走势将随着下游需求转好而开启新的上行通道。
  
 A 深加工行业全面亏损

新作玉米恢复性增产

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经历了40年左右的长足发展,于2000年突破玉米年消耗量1000万吨大关,并在2010年左右达到了年消耗量4000万吨的水平。预计到2020年年底,全国深加工企业玉米年消耗量将接近70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深加工产能已突破1亿吨。

深加工行业产能在过去三年里进入加速扩增的快车道。当前新建工厂的平均单体产能已增至100万吨左右。无论是扩建速度还是单体产能,行业开始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反映出当前深加工行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

目前国产玉米的初/深加工产品依旧以淀粉类产品为主。从产业结构来看,截至2018年年底,淀粉类产品占比在58%左右,接着是醇类(26%)、氨基酸类(13%)和柠檬酸类(3%)产品。同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随着深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逐年提高,深加工产业链条稳步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端延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以及各类小品种酸类产品的加工比重逐年增加。

无论是淀粉类的初级加工产品,还是酒精、赖氨酸、色氨酸、柠檬酸、果葡糖浆等精/深加工产品,在2019年均相继步入亏损状态,不过亏损背后的驱动因素大相径庭。玉米淀粉、酒精类以及柠檬酸类产品都是由于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激烈导致行业利润跌至成本线以下。淀粉糖类产品(结晶糖等)同样是因为产能过剩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外加糖类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低盐、低糖、低油的消费/饮食偏好,使得糖类消费需求在2019年出现了明显下降。赖氨酸、色氨酸等深加工产品出现大幅亏损,除去各企业之间由于加工工艺上有差异而导致成本不同外,主要还是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波及,使得下游饲料厂对猪料的需求大幅下降。

而小众产品如结晶葡萄糖酸钠(混凝土缓凝剂主原料之一),基本不受淀粉行业自身产能的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建材需求向好,结晶葡萄糖酸钠的销量较为可观,为生产企业创造了较好的利润水平。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对结晶葡萄糖酸钠的需求也随之下降,利润水平出现了小幅下调。

在其他各类深加工产品相继步入亏损的大环境下,味精在2019年保持了一贯平稳的盈利水平,这与该行业自身具有极高的产业集中度有直接关系。随着黑龙江新增产能的逐步到位,深加工重心将逐步从华北向东北地区转移,未来北粮南运的格局也将出现新变化。

同时,站在供应端的角度,2019/2020年度全国玉米主产区可定性为恢复性增产。

综合前期各机构在关外四省份调研的情况来看,吉林今年为丰产年,辽宁小幅增产、内蒙古南部增产、北部与黑龙江接壤地区小幅减产。黑龙江作为前期市场关注的重点,低温寡照和较为严重的涝灾对生长期的玉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根据往年的产情规律看,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地区至少有一端可以弥补省内区域性的减产损失,而今年东、西部均出现了低温寡照和较为严重的洪涝灾情,加上本地玉米改种大豆的面积也接近1000万亩,导致全省综合减产幅度预估在25%—30%。整体看,吉、辽、内蒙古三省份产量基本可以抵消黑龙江减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关外地区整体小幅增产。

关内地区,鲁北和豫南的部分地区因前期干旱以及虫害导致减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台风利奇马过境山东,潍坊、章丘等地因此次台风出现了70%左右的倒伏,减产幅度在20%—25%,但对山东全境产量的负面影响不大。豫北、鲁南等地玉米生长期风调雨顺,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产。安徽去年由于洪涝导致省内部分主产区绝收,今年产量虽然普遍增幅在30%左右,主要原因还是去年产量基数过低,因此定性为恢复性增产。

河北省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等地区。去年的产量偏低,一方面是授粉时遭遇干旱天气,导致突尖较长;另一方面是部分地改种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导致播种面积下降。今年河北地区生长期同样风调雨顺,玉米普遍增收200—300斤/亩,也可定性为恢复性增产。

B 非洲猪瘟疫情加重玉米贸易流向反常

今年5—6月份非洲猪瘟的第二轮暴发使得两湖、两广、云贵川等养猪大省的现有存栏面临大规模出清,导致二、三季度饲料厂对能量、蛋白的需求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在南方饲料厂对华北和东北玉米需求量锐减的前提下,今年华北玉米出现了往产区回流且回流量较大的情形。从走访的各深加工企业了解到,往年虽然也有外省份粮流入的情况,但流入时间不足半个月,而且到车量少,不足以干扰本地粮的定价地位。但今年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新粮流入山东以及河北深加工区域的比例比往年有所提高,而且出现了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新粮流入山东的情形(如湖北襄阳、钟祥等地),持续的时间平均在6—8周。

此外,每年7—9月份,由于本地粮源不足,华北深加工企业需要采购东北玉米以满足持续生产的需求。虽然今年北方8港的日间集港量和港口库存量均创出历史新低,而且渠道各环节库存同样处于偏低水平,但在南方饲料市场极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山东地区出现了大量东北汽运陈粮在门前排队以及火运陈粮排至山海关外的景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饲料需求的坍塌间接导致了反常的贸易流向。

回流不论是来自华北其他各省份还是东北,回流的核心是华北玉米深加工腹地。

此外,从各企业以及本地农户那里我们还了解到,河北和山东从2年前开始出现销售未脱粒玉米(以下简称玉米锤)的情形。今年山东地区农民直接销售玉米锤的比例在四成左右;河北比例更是超过一半以上,主产区如邢台、衡水等地的玉米锤存储比例则更大。调研途中,从乡间公路的两边到处可以看到大量的玉米锤囤积在农户院子里。个别有条件的贸易商会用铁丝大筐收集周边农户的玉米锤,占地面积大,场面较为壮观。当前,玉米锤多数集中在贸易商的手中,“大农户”形态已见雏形。原因有二:

其一,随着华北地区农民进城务工比例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结构趋于多样化,导致过去种植单一农作物的收入在家庭全年收入中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和大豆、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相比,玉米种植过程简单、产量高、投入时间相对较少,适合一年中在外务工天数较多的农村家庭种植。基于此,农民对玉米价格的敏感度也在持续下降,急于售粮的心态发生转变。此外,目前国内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贸易商的资金实力允许其拥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化收割队,代替农民下地完成收割工作,收割完成后将秸秆直接返还给农民。

其二,尽管农民自行晾晒的玉米品质更加稳定,但农民的卖粮心态已随着贸易商介入收购玉米锤而悄然改变,而且直接将玉米锤卖给贸易商可以省去玉米脱粒、保存等繁琐环节,在更加便捷的同时,农民收回资金的速度也更快。今年我们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所见的脱粒晾晒情况和去年相比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贸易商囤积玉米锤不仅会占用大量地块,而且在集中收粮期内,若没有较好的存储设施,新粮过高的水分,加上尚未脱粒,较脱粒玉米更加容易产生霉变,影响后期的玉米销售。这也是贸易商们在未来亟待解决的主要痛点之一。而农民售粮习惯正逐步向玉米锤过渡,未来1—2年内将倒逼贸易商在各粮站、收粮点搭建合格的小型仓库用于玉米锤的临时储存,从而保证新粮品质。

C 企业原料库存见底河北环保压力偏大

整体看,进入四季度后,玉米成品、库存均维持偏低水平,走货比较顺畅,下游消费也随着夏季的结束而出现回暖的迹象;四季度原料库存基本处于安全水平线之上。前文中提到,今年无论是东北的烘干粮还是华北新粮在前往南方受阻的前提下,大量涌入山东、河北等深加工企业聚集的地区。今年华北新粮上市的时间较往年延迟了15—20天,但由于前期东北粮到货较多,备货相对充足,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未产生过大的影响。当前,正处于东北新粮上市前青黄不接的时点,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东北深加工企业,并不适合建立大量库存。企业建库存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来设立相应的安全线,保障生产的连续性。

今年东北新粮上市比常规年份要推迟20天以上。前期辽宁和吉林地区的部分新粮已经上市,上市最晚的黑龙江地区基本在11月底至12月初,深加工企业的库存基本能够完成新陈玉米的衔接。2020年春节较上年提前了15天左右,东北新粮的卖粮压力相对集中,不排除后期玉米价格突破前低的可能。目前市场中各环节的观望情绪较为浓厚,渠道库存维持偏低水平,等待新粮上市。

关于环保这一常态化议题,我们在走访河北企业时了解到,自今年开始,尤其是临近北京的周边城市,若当日空气质量达到启动污染橙色预警的标准时,国IV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车辆将不允许进入工厂(包含玉米深加工企业),并且在道路上设立了新的限高杆;部分地区还对国IV及以下车辆设立了严禁驶入高速的规定。目前国V车占全国运输车辆比例不到20%,加之近期无锡高架坍塌事件后,史上最严限载令出台,这使得原粮运输成本大幅提升,挤占了部分由前期原料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利润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的提升。目前来看,上述两项政策都趋于常态化、严格化、精细化,对河北省内深加工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关注到,玉米淀粉在过去两年里的新增需求主要来自面粉加工和黑色系产业加工。以黑色系为例,铁粉和煤球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少量的玉米淀粉作为填充物并增强黏合度,虽然该类需求目前尚不成气候,粗略预估仅占全国淀粉消费量的2%左右,但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下游需求的多元化或为当前的过剩产能在未来找到新的需求突破口。

D 后市卖粮节奏是关键需求恢复看养殖

综合来看,在临储库存逐步见底的前提下,今年黑龙江减产的话题已被盘面消化,并且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增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黑龙江减产所带来的影响。目前市场的关注焦点也重新回到新粮上市时点以及后期相对集中的卖粮节奏上来。

受限于行业周期和生物特性,生猪存栏规模在短期内仍难有起色。8—9月,豆粕库存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豆粕价格也随之大幅攀升,可以看出蛋白类饲料需求出现了一定的恢复,并且恢复速度明显优于能量类饲料,但是该现象的背后并不是下游养殖存栏明显转好的驱动。

由于当前存栏数量依旧严重不足,导致二次育肥(压栏)量和三元母猪作为二元留种的情况较为普遍,推动母猪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豆粕在猪料中的添加比例在8—9月的环比也出现了大幅提升的情形。

未来6—9个月,蛋白需求结构会逐渐转变,能量类饲料需求也将逐步恢复,从而带动玉米价格的进一步回升。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非洲猪瘟在进入明年春季后不再出现二次大规模暴发。

虽然2019年淀粉深加工行业全面进入持续时间较长的亏损时期,但随着8月份下游养殖需求的逐步恢复,蛋白类需求快速消耗国内为数不多的豆粕库存,油厂也实行了短期限量采购的规定,促使各类替代豆粕的深加工副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从而回补了深加工企业的部分亏损。但是,南方养殖恢复仍有待时日,对玉米价格的利多提振最快也要到明年二季度才能初见端倪,因此在玉米远期合约上,多空双方的分歧逐步加大。

今年的淀粉需求同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从年内来看,下半年的刚性需求则明显好于上半年。不过这一阶段形成的利润窗口期非常短,整个行业已经周期性地进入了亏损阶段。未来深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收窄,而短期内寻找原料价格的相对低点建立库存,除了能降低亏损幅度,还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生产加工的连续性。

目前深加工企业的需求已有所好转,利润也在打平至微利之间徘徊,但目前距离东北新粮上市仍有一段时间,按照库存天数推算,近期部分深加工企业的库存已降至较低水平。新粮上市偏晚对于短期内的玉米价格存在利多推动,但这也使得后期卖粮压力释放的时点在元旦及春节前出现的概率较大。中长期看,玉米价格走势将随着下游需求转好而开启新的上行通道。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