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杭州师范大学谢恬教授“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日期:2020-01-15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1762    评论:0    
核心提示:杭州师范大学谢恬教授牵头主持的项目《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谢恬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浙江省共有27项科技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 

谢恬团队在大会现场

2

谢恬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在京举行,杭州师范大学谢恬教授牵头主持的项目《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谢恬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浙江省共有27项科技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这是杭师大首次问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是杭州市属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历史性突破。科技赋能,带动城市综合能级提升,为杭州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力量。

A

获奖项目造福亿万百姓

历经10余年探寻酶法新工艺 研发绿色制药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对癌症患者和家属来说,或许谢恬不陌生。人们记住他是因为榄香烯脂质体系列抗癌天然药物成功实现产业化,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以中药为原料,榄香烯脂质体比其他治疗癌症的进口药物价格大幅降低。药物上市至今,已使国内外80多万名癌症患者受益。

驰而不息。这一次,谢恬因“国奖”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是他另一个多年潜心研究的项目。谢恬团队发现,只要找到合适的酶学性质优异的酶,就有可能用酶法绿色生产工艺解决制药领域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他们面前有“拦路虎”:酶资源缺乏,催化活性低,稳定性差。这些问题限制了药物及医药中间体酶法绿色生产工艺的开发,以及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谢恬团队跋山涉水,从浙江舟山海域到四川阿坝州海拔4000米的高山,再到祖国西部的沙漠,他们的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就是为了找到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样本,提取其中的酶资源,从而建构宏基因组文库,创新集成宏基因组文库及DNA—Shuffling技术用于新酶研发,构建成功新型酶库。

在此基础上,项目连续攻关。团队采用结构生物学、半经验量子力学以及分子力学等技术对酶进行优化改造,同时创新集成超低温微波辅助固定化,多酶微胶囊固定化新技术,物理嵌套与化学交联三维固酶限域空间等多种新型酶固定化新技术,以解决酶稳定性差的问题。“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用了大约10年,终于发现了一些不错的新酶,并研发出绿色环保、安全且成本较低的酶法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谢恬说。

截至目前,该项目创建了包含脂肪酶、酯酶、醛缩酶、糖苷酶等500多种新型酶库,构建了酶固定化的新技术,用绿色环保的技术和方法生产出了天然番茄红素、天然叶黄素及胡萝卜素等维生素类药物,并且用糖苷酶修饰榄香烯开发新一代治疗脑胶质瘤的抗癌新药。

以治疗视疲劳、干眼症和眼睛黄斑退化病的药物叶黄素为例。以往用化学方法从菊科植物中提取叶黄素,不仅品质不高,且会造成环境污染。谢恬团队采用酶反应结晶法,使叶黄素提取纯度从原来的80%提升到90%,生产废水却减少90%以上,有机溶剂使用减少6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世界叶黄素市场上的占有率也随之从5%至10%提升到70%左右。同时,在叶黄素提炼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也超过了国际同行。

特别的“折叠床文化”:睡醒了就继续干 建立中药产业科技扶贫的浙江模式

谢恬团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新药物、濒危中药栽培、“浙八味”创新药物研发、绿色化学、制药工程等教科研工作30余年。“失败次数是成功次数的好几倍。”但失败并没有打垮谢恬,他说:“做新药研发、技术创新,失败是常态。科研是残酷的,不可能每个项目都成功,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功,努力拼搏、学习创新的人才有机会。”

“我一定要研发出高效无毒的抗癌药物。”这是谢恬当年下定的决心。上世纪80年代,谢恬的母亲罹患癌症去世。读研究生期间,谢恬的师弟因肝癌不幸过世。为了这个决心,也为了挽救更多癌症患者的生命,谢恬踏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中西医药整合创新之路。

“谢老师是工作狂人,几乎没有节假日,清晨5点都能收到他发来的工作短讯。在科研教学上,他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为杭师大发展兢兢业业忘我工作。”谢恬团队的师生很感慨地说。

在浙江省榄香烯类抗癌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及浙江省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里,每个办公室都有折叠床。“这是我们的‘折叠床文化’。”团队成员隋新兵、陈侠斌笑着说,做实验经常到很晚,累了就在折叠床上躺一会,醒来就继续干。2007年以来,谢恬团队成员都没有寒暑假,除了春节省内成员休息7天、外省成员休息10天,其他时间他们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上课、阅读文献或做学术交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帮企业解决问题,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这是谢恬和团队成员一直坚守的初心。

“叶黄素酶法绿色生产工艺”实现了以万寿菊为原材料,绿色工艺生产高品质叶黄素,产品出口国外。此次获奖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后,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更廉价的药品,同时也开创了中药产业科技扶贫的浙江模式,带动山区村民通过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惠及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发展30多万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帮助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家庭10多万人年增收4.5亿元。

谢恬团队此前曾获奖的“榄香烯脂质体系列靶向抗癌天然药物产业化技术及其临床应用”项目,是从“浙八味”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活性成分榄香烯,首次采用脂质体纳米制剂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榄香烯乳状注射液及榄香烯口服乳。温州山区农户王大伯这几年都在种植“浙八味”温郁金,他家以此一年就可增收2万元到3万元。从谢恬团队研制并建成香烯脂质体产业化生产线以来,温州山区农户每年种植8000多亩温郁金,惠及1200余户村民。

“科技创新要带动医药健康产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发展,从而造福更多百姓,为实现健康中国添砖加瓦。”在谢恬看来,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很有使命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创新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B

“国奖”背后的厚积薄发

以“攀登工程”为代表的全方位一体化帮扶 让教师科研团队潜心无忧做好学问

此次摘得沉甸甸的“果实”,杭师大可谓实现了多年夙愿。“这是我校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上的历史性突破。”杭师大科研院副院长周斌说,这个标志性成果能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激励全校师生的科研热情,“所有付出都有回报,只要静待时机的到来。”

实际上,除了这个“国奖”,近年来杭师大在各项科研领域捷报频传。就在2019年底,杭师大申报的三项课题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位列浙江省属高校之首。一份漂亮成绩单的背后,是百年老校对师生的护犊情深。发展科研,学校一直不遗余力,先后大手笔推出了多项学科建设和科研培育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杭州市专项投入12亿元设立的“攀登工程”——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帮扶,让科研人员安心做好科研。

“只要老师潜心科研,学校就努力把各项支持做到位。”周斌介绍,在每个项目得到专家论证后,学校都会给予“春天般温暖”的扶持,比如在实验用房面积、科研经费、进人指标、研究生名额等政策上给予倾斜。以谢恬团队为例,实验用房6000多平方米,“攀登工程”经费支持4850万元,目前已拥有一支高学历、能力强的科研、教学及转化应用师资队伍,今年还将引进10名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杭师大用心打造科技园,做好师生科技成果孵化。杭师大科技园,与学校仓前校区、阿里巴巴公司相邻,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园区集聚各类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现已建有近10个校企联合研究院(研发中心),为园区孵化器提供研发支撑,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成为杭师大对接地方经济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主阵地。除了很早一批入驻的谢恬团队的实验室,杭师大多个师生团队也正在这里静心科研。

学校表示,将大力扶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杭州经济发展能力;支持杭师大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支持杭师大建立有机硅材料、生物医药及健康、数字经济等专业技术转移中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水平等。

C

杭州矢志不渝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用扎实举措推进高等教育发展 以科技创新赋能世界名城建设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近年来,杭州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市属高校也乘势而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就在不久前,杭职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是杭州唯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全国共56所)的市属高校。而杭师大此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更是实现了市属高校的历史性突破,成为杭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起点。

“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杭师大发展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这是杭师大两万余名师生的共同心声。早在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就作出全面支持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决策部署。近几任杭州市委主要领导直接联系杭师大,每年赴杭师大深入调研、开展宣讲,重点关注、帮助解决制约学校创一流进程中的难题堵点,极大提振了全校师生创建一流的信心和决心。2018年11月2日和2019年11月29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两赴杭师大调研、宣讲时均表示,要一如既往地支持杭师大建设与发展,努力为杭师大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大学创造良好条件,并希望杭师大坚持立足杭州、面向全省、放眼全国,主动参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十余年来,杭州对杭师大的投入从未间断,且力度持续加大,从政策、资金、空间等全方位助力杭师大早日建成省内乃至国内一流大学。去年底,还全职引进中科院院士尚永丰担任杭师大校长,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杭师大在杭、姓杭,必须爱杭、兴杭,作为市属高校,杭师大始终把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视为使命担当和应尽之责,努力让城市因大学而盛。”杭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春雷曾这样动情地说。作为市属高校“领头羊”的杭师大,在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如今,在浙江、杭州,无论数字经济还是文化特色产业,无论拥江发展战略还是百姓关注的基础教育、健康杭州等,人们都能感受到杭师大的辐射力。未来,杭师大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质量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有效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级。在此方面,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杭州,高瞻远瞩绘好了蓝图。从2017年启动实施并出台《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到2018年初显成效再到2019年取得多项建设成果,“三名工程”蹄疾步稳,迈入新阶段。除西湖大学外,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中法航空大学以及中国互联网法治研究院(杭州)、长安大学杭州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已相继落地杭州,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柔性电子与智能技术全球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设也初具规模。

另一方面,杭州稳步实施市属高校一流学科、新型专业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三大工程”,不断做优增量做强存量,有力地推动市属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实现换道超车、跨越发展,为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提供坚强保障。

编后语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岁末年初,杭州教育喜事连连。如果说杭职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为杭州“新制造业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那么此次杭师大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历史性突破,就是给杭州城市发展综合能级的提升注入了更强大的科技基因。

积小流,以成江海。这份收获的喜悦,凝结着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探索。这些振奋人心的成功,是杭州教育科技领域深化“八八战略”科教兴市的生动实践,印证着杭州矢志不渝打造双创活力之城、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初心,也是杭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相信,杭州教育科技工作者会以谢恬团队为身边的榜样,沿着市委市政府擘画的蓝图,心无旁骛、勇于挑战,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齐心协力为建设“一城一窗”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