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稿·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吴君宁 通讯员 庄如真 钟建平 盛芝娜)开放创新的厦门,也是孕育希望的“生命摇篮”。
这里集结超过80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形成涵盖核心原料零部件研发、产品研发生产、临床转化研究、医药流通、生物服务等全环节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阔步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
历经近20年重点培育,厦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在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下不断壮大,从产业基础薄弱,到创业者和创新企业陆续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再到一流生物医药科研院所“遍地开花”……生命科技高峰的攀登者们不断挑战、刷新高度,上演一场场生物医药的“产业奇迹”。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800多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297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40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72家。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810亿元,产值达665亿元。
如今,生命健康产业入列厦门市重点培育的八大未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彰显厦门自主创新能力的标杆性产业——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省占龙头地位,医疗器械产值占全省80%以上。厦门生物医药港成长为区域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对台合作交流窗口,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发展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去年11月,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出炉,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榜上有名,成为全国首批入选的17个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集群之一。
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厦门生物医药企业迅速反应,检测试剂、防疫中药等物资相继诞生,完备的产业链撑起抗疫“保护伞”,展现出抵御风险、保卫人民健康安全的硬实力。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领域同样逆势增长,一季度增速达到20.5%。
前行的战鼓擂响,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大幕将启——
去年召开的全市“三高”企业发展大会上,厦门市推出一系列给力政策,精准“滴灌”、贴心服务企业发展。上月,市委市政府再召开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企业代表座谈会,研究精准扶持的办法举措,努力做强做大千亿产业集群。
今天,全市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将召开,再次吹响产业跃升发展的号角,彰显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追求卓越的品格风范,构筑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战略优势,打造出烙上“厦门”标识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一批龙头企业
全球最大医用胶片生产企业、全球第一大辅酶Q10生产商、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骨科植入物生产企业等,全都诞生在厦门。金达威、大博医疗、艾德生物、特宝生物等一批长期培育的本土骨干企业相继上市;福建盛迪、中硼、富立康泰、莱必宜、本素药业、力品药业等一批高质量项目相继落户,展现出厦门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一支人才队伍
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汇聚各类专业人才8000多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厦门市“双百人才”落户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许多企业以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和国际视野,成长为我市龙头企业。
一个培育体系
1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孵化器、1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中试基地、1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10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港——厦门生物医药港形成“一十百千”的跨越发展格局,以及完整的“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产业培育体系。
一股科研力量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等高校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不仅培养和引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生物医药人才,还依托承建的7家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高水平原始创新和产学研成果转化,源源不断地为厦门的生物医药产业“输血”。
扎根拔节 奏响招商强音
瞄准最高水平主动试、大胆闯,就会试出新机遇,闯出一片新天地。
历时14年成功研制的首个国产长效干扰素“派格宾”,诞生自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宝生物”)。这家创办于1996年的生物医药企业,是厦门本土成长起来的代表性企业之一。特宝生物还自主研发“特尔立、特尔津、特尔康”3个二类新药,均已上市销售,注射剂成品在10多个国家上市销售。
特宝生物在厦门缔造的发展奇迹,成为厦门市精心布局和悉心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最佳体现。近二十年来,被誉为“钻石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厦门向下深扎发达的根系,向上催生拔节的力量。
从2003年把生物医药列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推进,到2012年获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正式进入国家视野;从2014年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第二批),到2019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国家队”,成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厦门深耕生物医药产业的足迹,见证了这座高素质高颜值之城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上的高度自信和坚强定力。
当前,市委市政府有力部署,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强招商、抓项目。依托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厦门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生物医药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地,打造产业升级版。目前已吸引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恒瑞医药前来落户,建立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福建盛迪医药有限公司。钟南山团队领衔的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也已签约落户厦门。
规划先行 构筑战略优势
扬帆远航,需要不断构筑新的战略优势。“十二五”以来,厦门密集出台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和实质举措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精心描绘“高水平健康之城”发展蓝图,厦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集群、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举旗定向。围绕“研发资助、产业化奖励、国际认证和做强做大”,厦门市自2015年起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加大扶持力度和广度,着重激励创新和促进产业化:《厦门市加快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厦门市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2016年至2020年,厦门市科技局兑现了五批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政策奖励,累计兑现奖励资金超过1.6亿元,扶持资金全部投向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的主体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一系列产业政策形成联动合力,并与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形成叠加互补,精心培育打造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的沃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汇聚各类专业人才8000多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厦门市“双百人才”落户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许多企业以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和国际视野,成长为我市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 做优空间布局
厦门城西,蔡尖尾山北麓,厦门生物医药港犹如明珠嵌在一片绿色海洋之中。
全市生物医药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落户于此,在创新药物、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海洋生物等多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其中体外诊断领域成为全国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集聚地,汇聚出强大产业气场。规模效应,已在海沧区如高楼一般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2012年9月,厦门市科技局与海沧区联合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1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孵化器、1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中试基地、1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10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港——厦门生物医药港形成“一十百千”的跨越发展格局,以及完整的“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产业培育体系。
此后捷报频传,厦门生物医药港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国家级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2015年,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海西地区首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厦门生物医药创业创新基地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第三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具有“五缘”优势的厦门一直是对台合作的前沿阵地和窗口,厦门生物医药港也充满浓浓“台味”。
台湾上市公司基亚生物2014年在厦门成立分公司德必碁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来自台湾新竹的邱一帆担任分公司的总经理。“在海沧的4年时间,让我看到了在这里发展生物科技产业的无限可能性。”邱一帆说。
这些年,基亚生物、崇仁医疗、光腾医疗、艾尔孚、多威生物等台资企业纷纷落户厦门生物医药港,国家级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台湾生技产业园、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相继投入使用。
以海沧为产业核心区,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将形成“一核多极”空间布局,同安、翔安、集美各区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错位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独具厦门特色的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硕果频结 展现硬核实力
生物医药产业的动力,正全面融入厦门经济发展肌理中,为这片创新沃土永葆活力注入新的“基因”。
首个国产长效干扰素、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首个国产速释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碳酸氢钠胶囊等重磅新药实现上市;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神经生长因子、骨科植入产品、远程病理会诊平台等一批产品形成品牌;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药物、体外诊断等产业细分板块形成地方优势和特色……伴随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一大批高科技明星企业茁壮成长,一个个硬核产品强势推出,厦门以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化学创新药和制剂等为重点,打开了产业腾飞的窗口。
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厦门市科技局迅速启动科技应急攻关项目32项,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疫苗、治疗药物研发等科研攻关,抗疫硬实力令人印象深刻。截至目前,全市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已有2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通过国家应急审批取得注册证,获得55项欧盟CE等国际认证,21家企业进入商务部医疗物资出口白名单,新冠病毒检测相关产品获得国际订单1亿多人份,合同金额达2.7亿美元,为国际国内疫情防控贡献了“厦门力量”。
龙头企业飞速成长。全球最大医用胶片生产企业、全球第一大辅酶Q10生产商、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骨科植入物生产企业等,全都诞生在厦门。金达威、大博医疗、艾德生物、特宝生物等一批长期培育的本土骨干企业相继上市;福建盛迪、中硼、富立康泰、莱必宜、本素药业、力品药业等一批高质量项目相继落户,展现出厦门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对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战略性的、第一位的。”大博医疗副总经理阮东阳说,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大博医疗致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布局系统,在国内领域颇具竞争力。他们的骨科创伤类及神经外科植入耗材的市场份额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骨科脊柱类及微创外科植入耗材的市场份额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三。
还有许多在厦扎根生长的生物医药企业同样显现强劲势头,产品纷纷走向海外。艾德生物肿瘤精准诊断产品进入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医保目录;力品药业的高端制剂进军国际市场;万泰沧海与葛兰素史克(GSK)签署新一代宫颈癌疫苗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在厦门建设符合中国、美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疫苗生产线并供应包括欧美在内的全球市场。
产学研用 推动成果转化
在厦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原始创新提供了关键动力。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等高校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不仅培养和引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生物医药人才,还依托承建的7家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高水平原始创新和产学研成果转化,源源不断地为厦门的生物医药产业“输血”。
就在前天,上海传来喜讯: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荣获第二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ST卓越创新转化奖。
夏宁邵教授领衔的团队,是我国疫苗和体外诊断领域内的一支超硬核团队:他们成功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体系,研制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二价),研制的首个国产第二代宫颈癌疫苗(九价)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近期又在全球首个第三代宫颈癌疫苗(二十价)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
夏宁邵团队与养生堂集团长达二十年的产学研合作,催生了万泰沧海、优迈科、万泰凯瑞三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戊肝疫苗和宫颈癌疫苗两个国家一类新药,以及全国首套开放式管式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60多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拥有结核IGRA、乙肝核心抗体定量、戊肝抗体等国际领先产品。
如今,由万泰沧海建设的国家一类新药宫颈癌疫苗产业化基地在厦门崛起,形成年产宫颈癌疫苗产品3000万剂的生产能力。其母公司养生堂也将在厦新增投资10亿元,建设符合中国、美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疫苗生产线,推进与全球疫苗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开展新一代宫颈癌疫苗合作,有望把厦门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疫苗产业基地。
一个个研发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也在强力支撑产业发展。近年来,厦门市依托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高水平原始创新和产学研成果转化。特宝生物、万泰沧海、金达威、大博医疗、艾德生物均设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创新发展增添动力。
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厦门市科技局在生物医药领域布局建设了“厦门生物医药测试分析平台”等十多个公共服务平台,覆盖药品、医疗器械、体外诊断、海洋生物等生物医药主要领域,服务临床试验、检验检测、中试及生物材料出入境等创新产业发展各环节。其中,获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的“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技术示范性平台”,填补了福建省在新药临床评价体系中的空白。厦门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双自联动优势,实现生物材料通关效率的提升和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