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新动能——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通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高光时刻
一根玉米,清晰地演绎了通辽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4年前,科左中旗的李显光在自家地里种玉米,小块田、分散种。2012年,他成立众旺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种植。2015年,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始创建,科左中旗在园区核心区建了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园。
“合作社6000多亩地就在创新园,用的是国内最先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玉米了。”李显光说。
在通辽市黄河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马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玉米粒加工成硬葡聚糖后,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工业、化妆品等领域。3吨玉米淀粉能出1吨硬葡聚糖,3吨玉米淀粉不过六七千元,1吨硬葡聚糖的价格则在10万元以上。
“吃干榨净”,开鲁形成玉米——淀粉——土霉素——强力霉素四级产业链。截至目前,该县已入驻玉米深加工企业20家,年转化玉米250万吨,玉米深加工产品160个,实现利税50亿元,带动6000人就业。
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通辽每年玉米总产量达50亿公斤。玉米产品越来越多、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曾经只能做食品的玉米棒子华丽转身。
随着梅花生物产业提升,开药集团2000吨强力霉素项目试生产和圣雪大成高端医药基地项目、华北制药3万吨维生素C、精晶药业1万吨氨基酸等项目的开工建设,通辽向构建玉米全株深度转化的产业体系,推动精深加工向食品级、药品级高端终端产品攀升的步伐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