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高度依赖的单一产品一直占据业绩的重头戏,但销量下滑后,海特生物面临艰难转型,虽然通过并购等方式转而成为创新性药企,但业绩表现仍然不容乐观,海特生物的转型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去年仍在亏损
今年一季度止跌回正
4月23日,海特生物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该公司2020年内营业收入为5.24亿元,同比减少15.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502.57万元,同比转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为4219.69万元,同比转亏。基本每股亏损为0.24元。
从各季度数据来看,海特生物的表现实在不妙。2020年只有第一个季度净利润是盈利,为425万元,从第二季度起开始亏损,直到2020年终亏损2502万元。
在去年半年报发布时,海特生物曾解释称,业绩表现不佳,主要系报告期内受疫情及医药行业政策影响,主要产品金路捷销售下降所致。
然而,2021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些曙光。
海特生物发布的公告显示,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3.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52.9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1.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161.8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扭亏为盈。基本每股收益为0.14元。
去年仍在亏损,在一季度扭亏为盈。到底是什么贡献了业绩增长?看来应该是其他业务后来居上。
海特生物称,全资子公司天津汉康主要从事临床前CRO、临床CRO、药物产业化生产及销售,报告期内,在手订单充足,业绩持续增长,对公司利润产生重要影响,另外非同一控制下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投资收益对利润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龙头产品销量下滑影响深远
海特生物于2017年8月8日上市。然而,自从上市之后,海特生物的盈利能力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净利润一年比一年低,业绩变脸越来越明显。对单一产品的高度依赖,曾是海特生物的痛点之一。
他们曾经的龙头产品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金路捷),自该产品上市以来,金路捷为海特生物贡献了绝大多数利润。
然而,但从2018年起,由于受行业政策以及医保控费等因素影响,市场规模逐步萎缩,使得金路捷的销量下滑。
2019年8月发布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调出医保,显然对金路捷的销售产生了很大影响。
根据上市后年报数据,2018年金路捷占营收比例为92.40%,2019年后逐步下降,占比为63.57%,直到2020年只剩下30.81%。
图片来自东方财富网
该产品的毛利率一直很高,2018年、2019年毛利率分别为95.04%、93.36%,2020年医保相关政策变化后毛利率下滑至86.04%。
多次并购谋求转型
龙头产品的销量下滑不可逆转,海特生物一直在谋求转型。
2014年12月8日其,海特生物与北京沙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股东签订《股权收购协议书》,约定分次收购北京沙东的股权,并提供资金支持CPT新药研发。CPT是北京沙东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基因工程抗肿瘤国家一类新药,主要用于骨髓瘤的治疗。这可谓是新的“抗癌神药”,但目前仍未上市,产业化后有望带来较高回报。
2018年10月,海特生物以4.5亿元收购天津市汉康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药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服务等开发流程的各个阶段,为客户提供从研发——临床——生产相配套的一站式药物研发服务。
从营收构成来看,技术服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22.79%提升至2020年的39.24%。一季度的扭亏为盈,也来自于此项业务的业绩大增。
不过,由于重磅产品来自于并购或控股企业,自主研发实力不足是市场对海尔生物的质疑点。
确实,即使是曾经的龙头产品金路捷也并非自主研发,而是来自于技术转让。
尽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由负转正,止住了2020年亏损的势头,但通过押宝新药产品和技术服务项目,海特生物能否彻底改变曾经对单一产品的高度依赖,仍有待更长时间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