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功能性食品的几种超级原材料

   日期:2021-08-02     来源:新商业情报    浏览:3083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功能性产品的产业链,原料厂和代工厂不具备配方研发能力,真正掌握研发技术的是科研单位和高校实验室。上游产业链集中度较高,使得功能性产品间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新消费品牌的竞争,更多是包装设计、品牌营销、流量投放和运营等方面的竞争,真正从科学实验角度出发做产品的品牌少之又少。
  

当媒体、消费者仍在激烈讨论以上问题时,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原材料正被大量应用于软糖、矿泉水、口服液等入口型零食饮料中,随之出现在功能性食品的货架上。

相比欧美、日本等国家,中国的功能性食品市场渗透率极低,仅达10%。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功能性原料的监管严苛程度远高于国外,使得原材料的食品级应用较为滞后;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的认知度较低,仍处于市场教育的阶段。

追溯中国人对功能性食品的认知,还得从大健康医药类产品说起。受中医影响,中国消费者早已接受食补的概念,通过食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达到功能性补充的效果。中国保健品诞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曾出现过各种乱象,整治后用保健食品专用标志蓝帽子加以区分。

随着跨境电商的普及,欧美和日韩等国家推出的维生素钙片和蛋白质冲剂产品逐步引入中国,消费者对保健品建立初步认知。近几年,女性消费者出于对美和瘦的追求,带火了美白丸、淀粉阻断剂、胶原蛋白软糖、玻尿酸口服液等功能性产品。供应链端的成熟,使得中国相应出现了一系列主打功能性零食的新消费品牌,包括BUFFX、Minayo、Nelo、Wonderlab等。显然,我国功能性食品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增量市场,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新商业情报NBT》(微信公众号ID:newbusinesstrend)从FBIF大会上了解到,功能性食品目前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口服美容类、运动营养类、代餐类和药食同源类。市面上在售的功能性食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蓝帽子加持的保健品,另一种是偏向于食品形态,有一定功能性价值的快消品。

多数带有互联网性质的新消费品牌属于后者,它们的出现带动了零食大健康产业。而在上游供应链端,多个提供原材料厂家正在改变“卖原料”的传统业务模式,研发并生产C端消费品,将触角伸入中下游市场,以此加快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下面列举的是如今新消费品中运用较为广泛的超级原材料:

01 玻尿酸

玻尿酸也被称为透明质酸钠,是一种直链大分子多糖形态的物质,分布在我们人体的皮肤、关节腔等部位,起到锁水、润滑关节,调节蛋白质、水电解质扩散及运转,促进创伤愈合等作用,人体中的玻尿酸总含量为15g。

我们可以从1942年的一篇美国专利文献上找到关于玻尿酸的早期研究,而日本是第一个将玻尿酸大量应用于市场的,并在1996年批准它作为食品添加剂,并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美、临床眼科手术等领域。

2000年,华熙生物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在日本便利店看到大量含有透明质酸的饮料,催生出原料食品化的想法。华熙生物早在2003年已是资生堂口服美容产品的玻尿酸原料供应商,但国内未被批准使用于口服产品。

2004年,华熙生物向卫健委申报玻尿酸为新资源食品。4年后,卫健委批准华熙生物生产的玻尿酸应用于保健食品原料,也就是说只有蓝帽子的食品才可以添加。期间,华熙生物与江南大学合作,解决了玻尿酸提取效率和提取成本的问题,极大降低原材料的价格,使之成为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产品的原材料。

直到2021年1月,国家卫健委才批准由华熙生物申报的透明质酸钠为新食品原料,使用范围为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以及糖果、冷冻饮品,不包括婴幼儿食品。“我们(华熙生物)从开始申报一直到批下来的广泛使用,走了有16年的路,非常的艰难,”郭学平在FBIF会议上说道。

在华熙生物的努力下,玻尿酸这种超级原材料打开了快消品应用的大门,也引来无数新消费品牌的合作,包括汉口二厂的玻尿酸气泡水“哈水”,Wonderlab的玻尿酸软糖,以及晚安科技旗下的玻尿酸睡眠口服液。部分品牌甚至在包装上专门指出其原料供应商为华熙生物,作为产品背书。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端的火爆,使得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华熙生物不再满足于售卖原材料的B端生意,快速推出国内首个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国内首款玻尿酸饮用水“水肌泉”,抢占市场先发优势。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接受《财经》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华熙生物仅是卖原料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做品牌来扩大原料在食品上的应用,成为行业开拓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功能性食品的售价远低于医美行业提供的玻尿酸产品,又比普通食品级快消品高。以“水肌泉”为例,一瓶420毫升饮用水仅含有83毫克玻尿酸,市场价约8元人民币,是550毫升农夫山泉的4倍。

1

 华熙生物出品的“水肌泉” 

随着玻尿酸的普及,消费市场进入“万物皆可玻尿酸”的热潮,除了功能性食品和美妆护肤产品,还应用于床单、宠物猫粮、避孕套等快消品。

无论怎么炒作,中国玻尿酸市场上游集中度非常高,仅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在内的6家拥有生产资质,意味着上游企业掌控者了原料议价权。原材料的高毛利使得消费品售价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品类的大众化普及。

02 胶原蛋白

和玻尿酸一样,胶原蛋白最早以美容养颜的功效被消费者所认知。但从引入中国的时间来看,胶原蛋白的普及比玻尿酸早了至少10年。

胶原蛋白是人体被的一种纤维蛋白,占人体所有蛋白质的30%,存在于皮肤、肌肉、骨骼、牙齿、内脏(如胃、肠、心肺、血管与食道)与眼睛等部位,主要起到支撑身体结构、连接细胞、以及赋予人体活力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内胶原蛋白成分逐渐流失,因此消费者需要口服胶原蛋白功能性产品,保证身体机能的完善。

上世纪20年代,日本将胶原蛋白应用于化妆品中。当日本专家对胶原蛋白的研究越发深入,它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2000年,胶原蛋白作为美容食品进入市场,随后又以粉剂和液体的形式加到酸奶、啤酒等饮品中。

胶原蛋白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归功于日本资生堂、DHC等企业。2000年,中国消费者开始接触胶原蛋白类口服产品,认识到其主要功效是加快新陈代谢,提高肌肤含水量,祛斑等。2000-2010年是胶原蛋白功能性产品的黄金发展期,市面上也因此出现各种胶原蛋白饮品。

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皮、骨、腱、膜等结缔组织中 ,目前胶原蛋白原料来源主要包括猪、牛皮骨、淡水鱼鱼皮、鱼鳞以及深海鱼皮,成分的好坏与原料来源无关。

根据性质和分子大小,提取物分成胶原蛋白、明胶、胶原蛋白肽三种形态。胶原蛋白可用于化妆品中;由胶原蛋白加热而成的明胶则被用于布丁等甜点制作中;由明胶酵素分解得来的胶原蛋白肽作为原材料加入到功能性食品中。

全球范围内,法国罗赛洛是占世界市场份额最大的胶原蛋白生产商,主要生产 I型胶原蛋白和II型胶原蛋白。日本新田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在胶原蛋白领域已有上百年的研究历史,主要从鱼鳞和鱼皮中提取原料。2012年,新田集团在中国建厂,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

上海新田明胶董事、总经理坂本幸隆在FBIF大会上强调了胶原蛋白的其他功能和应用。他表示:“亚洲胶原蛋白原料多用于美容领域,而在欧洲,胶原蛋白通常作为老年人的蛋白质营养素,用于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骼密度,防止骨质疏松,甚至还有防止老年痴呆的作用。” 除了啤酒、酸奶饮品,胶原蛋白成分还可以添加在果冻、麦片等食品中。公司旗下一款名为Wellnex的产品主要服务于老年人和专业级运动员,有效缓解肌肉酸痛、骨质疏松。

中国本土胶原蛋白生产企业是在2005年以后才成立的,无论是研发端还是产品端都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由于国内胶原蛋白肽研究和功能性开发较晚,研发投入不足,在产品功能性开发和应用上相对滞后。其次,高端产品工艺方面,国内产品一般经活性炭精制、离心分离或膜分离制成,而国外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精制工艺,提高了产品的风味可接受性,达到无臭无味,易于在各类产品体系中使用。

创立于1997年的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生产明胶和胶原蛋白的上市企业,年产13500吨明胶、3000吨胶原蛋白。2015年,东宝生物胶原蛋白科技推出“圆素”牛骨胶原肽粉。该产品是由东宝生物与中科院理化所共同研发,以草原牛骨为原料,采用专利定向酶切技术制备、纯化提取胶原蛋白。

智妍咨询预计到2024年,中国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5.8亿元。

03 GABA

γ-氨基丁酸,也被称作GABA,是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并以一种抑制神性神经递质运用于食品中,可缓解焦虑,降低血压和神经兴奋度,从而起到助眠的功效。

医学研究表明,GABA可由大脑的谷氨酸转化而来,但随着年龄增加,GABA在人体内积累变得异常困难,相应出现入睡难、多梦、睡眠时间短等问题。因此,消费者需要口服GABA作为日常补充。

相比直接作用于人体大脑的褪黑素,国内可使用的GABA属于天然植物提取,助眠的同时,其成分会随着人体新陈代谢自然排出体外,不会出现头晕、神经衰弱等副作用。

GABA在食品中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款名为Gabaron的日本茶饮料为最初应用产品代表。1996年,日本研究团队从米胚芽制品中提取大量GABA,实现原材料的商业化应用。2000年左右,日本已将GABA添加到饼干、调味料、糕点、饮料等食品中。

中国在2000年左右关于GABA的研究甚少。直到2006年,农业部旗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立项,做药食同源提取和功能性原料提取,真正开展GABA的原料提取技术和制备技术的研究。此项技术由华西生物联合其他几家公司委托实验室做的研发,2009年GABA被正式批准商用后,这几个原料厂商因此得到生产资质。

晚安睡眠植物饮料品牌创始人韩曦子向《新商业情报NBT》透露,中国功能性产品的产业链,原料厂和代工厂并不具备研发能力,真正掌握研发技术的是科研单位和高校实验室。通常这些工厂会委托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室进行底层技术研发。高校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在研发端较为谨慎,每款原材料都会做大量动物实验,确保成分的安全性。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数据可以作为日后原材料复配的依据,由此得出最优配方。

2

 晚安科技推出的睡眠植物饮料 

他还提到,相比欧美和日本国家,中国对GABA原材料的提取和生产有着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其原材料必须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再由乳酸菌发酵而成。国外应用的GABA原材料多为人工合成,导致原料中产生一种名为吡咯烷酮的一级致癌物,长期服用对人体有害。人工合成的GABA原料只能出口,不能内销。

因此上游供应链端,真正拥有GABA在国内生产和销售资质的厂商非常少,早期仅有7家厂商拿到生产资质。提取技术和生产标准的限制导致GABA原料价格较高。据了解,天然植物提取的GABA原材料每公斤价格在1500元左右,而人工合成GABA仅需几百元/公斤。部分原料厂商为了逐利,混着卖给工厂,厂家却没有原料监测的能力,上游原材料端始终存在市场乱象。

经过对比,韩曦子指出中国科研技术的逐步提升,国内GABA原料质量远高于日本、欧美,其中华熙生物的GABA原材料在全球范围内质量较高,原料价格也高于同业。

如今,GABA被广泛应用于助眠类功能食品中,包括BUFFX的睡眠软糖,晚安科技的睡眠饮品等。经过一系列市场教育,消费者自然地将GABA原材料与助眠类产品相挂钩,有望替代褪黑素成为该品类的超级原材料。

目前国家规定每人每天的GABA摄入量不得超过500毫克。

04 白芸豆提取物

白芸豆提取物也属于当下较为热门的超级原材料,它被大量应用于淀粉阻断剂、抗糖丸、阻糖片中,满足消费者吃而不胖的生活需求。

说起白芸豆提取物,大家讨论的其实是白芸豆提取物里面的α-淀粉酶抑制剂成分。这类成分大量存在于豆类植物中,而白芸豆里的含量及活性成分较高,便开始广泛应用。

相比前三种,白芸豆提取物的研究资料较少。1940年,外国专家从豆类植物中发现α-淀粉酶抑制剂,其原理是阻断底物与α-淀粉酶活性位点之间相互作用的通道,降低人体口腔、胰腺里的α-淀粉酶,淀粉无法被淀粉酶分解成被人体吸收的低聚糖,最终达到控制淀粉转化成卡路里的作用。此外,α-淀粉酶抑制剂还有控制血糖、血脂的作用,适合糖尿病患者。

1974年,含有α-淀粉酶抑制剂的减肥产品面市。2001年,专家发现白芸豆提取物中存在大量α-淀粉酶抑制剂。至此,白芸豆提取物成为超级原材料,欧美市场上出现大量含有该提取物的膳食补充剂。

我国对白芸豆的研究是在2008年,科学研究组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国内首次白芸豆提取物验证安全性、功效性的人体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交叉试验,调查了白芸豆提取物在降低体重方面的效果。随后国家卫生部认可,其作为普通食品使用,应用在膳食补充剂、食品、饮料和宠物食品当中。

3

 BUFFX EAT白芸豆咀嚼糖果 

通常人们在餐前食用两片淀粉租断片,它能阻断食物内70-80%淀粉的酶分解,最后在消化道端自然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也不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

但是从实验结果看,人们依旧对白芸豆提取物的效果存疑。

因为它只对淀粉产生抑制作用,对于其他单糖或双糖的碳水化合物无效。也就是说,它没办法抑制水果、甜点中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化合物。市面上过度宣传和营销导致消费者误认为只要吃了这两片小小的抑制剂,就能吃任何碳水食物。

其次,α-淀粉酶抑制剂只在口腔中存在高活性,一旦到胃里,其活性明显降低,无法抵制淀粉分解。然而淀粉在口腔内消化的占比非常低,大部分淀粉是在胃里被分解的。

可见两片抑制剂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免会出现智商税的说法。想要真正发挥其作用,研究院或者科研机构必须做大量实验,总结出一个科学的复配配方。

而且不同原料的成分也有差异。BUFFX创始人亢乐接受《新商业情报NBT》 (微信公众号ID:newbusinesstrend)采访时表示,品牌使用的白芸豆提取物是美国一家公司的原材料,其活性成分与其他公司提供的成分有1000倍的差距,成本价格是同类商品的5-10倍。

白芸豆提取物种天然有一种微苦的口感,如何覆盖掉苦味,让消费者觉得好吃,愿意重复购买,是品牌们需要考量和反复试验的。

05 益生菌

相比前几种超级原材料,中国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度较高。

益生菌的教育成本低,这种超级原材料在市场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比如参半漱口水添加了鼠李糖乳杆菌,是益生菌的一种;喜茶还提供了是否添加益生菌的选项。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6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850亿元左右,复合增长率为11.83%。

益生菌的定义是能够促进肠道细菌平衡,增加诉诸健康效益的活性微生物,比较常见的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一些链球菌。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不仅可以产生各种维生素,还能降低血氨改善肝脏功能。除了直接作用在肠道系统,益生菌还有缓解乳糖不耐症、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有害菌的生成从而预防癌症等作用。

研究表明,肠道内至少需要给予8亿益生菌,才能抑制肠道内的有害菌,保持肠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消化道不良者、婴幼儿、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人群、中老年人有补充补充益生菌的需要。

然而益生菌的活性较弱,温度过低或过高以及环境过酸都会导致菌株失去活性,因此所有含益生菌的食材和药品都要冷藏保存。

针对这一问题,Minayo与美国杜邦、江南大学产学研实践基地的工厂合作,试图改进工厂压片技术的压力和过机的速度,还在包装上做了改进,试图保证益生菌的活性,最终以酸奶片的形式售卖给消费者。

4

 Minayo益生菌酸奶片 

06 甜菊糖

随着抗糖理念的普及,标榜0卡0糖0脂或是低糖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甜菊糖作为一种新型天然甜味剂,正逐渐取代人工甜味剂。

甜菊糖是由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糖苷合成物,热量低,无糖但甜味是食糖的200-300倍,是人工甜味剂的优质替代品。

植物甜叶菊来自南美,拉瓜尼族人种植和使用超过1500年,主要用于药草和代糖。日本最早将甜菊糖作为甜味剂,真正投入商业使用是近十年的事情。

2008年,FDA才认定甜菊糖可用于食品添加的标准,欧盟到2011年才批准。可口可乐、百事等饮料企业加快了甜菊糖的应用推广过程,推出低糖可乐、零度维他命水等产品。统一旗下的小茗同学、茶π还有康师傅的水阳饮料也添加了甜菊糖。

中国应用甜菊糖的饮料品牌并不多,但早在1970年代已开始种植甜叶菊,如今是世界上甜菊糖产量和出口量最高的国家,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0%,主要出口美国。2016年,中国甜菊糖出口额达到14.5亿美元。

然而生产商们在提取甜菊糖过程中遇到过困难。甜菊糖是从甜叶菊植物中萃取的甜菊糖苷净化而来,甜味过后会产生苦味,影响口感。甜菊糖制造商PureCircle曾提取出不带苦味的甜菊糖,但因为技术和设备投入巨大,很多生产商无法负担巨额成本。许多饮料企业选择按照比例将甜菊糖和蔗糖混合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掩盖苦味。

喜茶也曾参与到甜菊糖的供应链中,和供应商重新研发新的甜菊糖品种,将茶饮中的冰糖浆从含糖量75克/100克,降到了4.5克/100克,卡路里降低了90%。

饮料企业永不止步于寻找甜菊糖这一种甜味剂。元气森林就将另一种甜味剂赤藓糖醇应用到气泡水、乳茶等饮品中,取代高热量的糖精。

赤藓糖醇有葡萄糖发酵而成,使用功能上和甜菊糖有异曲同工之处,热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又保持70%的蔗糖甜度。研究表明,赤藓糖醇不易被人体消化,90%的赤藓糖醇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剩余10%进入大肠,也不易被肠道菌群发酵,食用安全性高。

07 叶黄素

叶黄素是人体视眼睛内的主要营养成分,分布在晶状体、视网膜和黄斑区上,有着“眼黄金”的美誉,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和水果中的天然色素。

如果把视网膜中央的黄斑区比喻成复印机,叶黄素好比复印机里的碳粉。当人体缺少叶黄素时,无法复印影像,也无法过滤掉对眼睛造成伤害的蓝光,从而出现视力衰弱、视疲劳、散光、老花眼、白内障等情况,而这种成分人体无法制造,必须靠外部摄入获得,因此带有叶黄素成分的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成为当下热门产品之一。

从功效上看,因叶黄素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它既能保护眼睛,延缓视力退化,防止病变,还能预防心血管硬化、冠心病、肿瘤性疾病和癌症。

调查显示,每天摄入6-10mg叶黄素可有效降低随年龄增高氧化应激加强所致的眼科疾病风险。过度摄入可能会对肝脏造成一定负担。

08 茶氨酸

茶氨酸(L-Theanine)是一种游离氨基酸,天然存在于茶叶和食用褐绒盖牛肝菌中。科学研究显示L-茶氨酸在减少主观压力反应、优化睡眠、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等方面有一定作用。

韩曦子接受采访时说:“茶氨酸最核心的功效是舒缓毛细血管血压,解决起床头疼的问题。”于是,研发团队将茶氨酸和GABA两种原材料复配起来,既帮助入睡,又能舒缓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此外茶氨酸还被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癌症等疾病中,既保护神经细胞,又能增强抗癌药物的功效。

茶氨酸易溶于水的特性,可以添加到烘焙、冷冻点心等食品中。日本将这款超级原材料用于巧克力、果冻、布丁、清凉饮料等产品中。茶氨酸本身作为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份,也可以成为其他食品中的“调味料”,抑制其他原材料带来的苦味和辣味。如果在大麦茶和可可等自带苦味的饮料中加入 0.1 %的 L-茶氨酸,可取代甜味剂改善其口感。

鉴于鲜少有品牌方或厂商拥有独立研发能力,且上游供应链集中程度高,在整个功能性食品品类里,同类产品间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新消费品牌的竞争,更多是包装设计、品牌营销、流量投放和运营等方面的竞争,真正从科学实验角度出发做产品的品牌少之又少。

无论是有大量科研验证的胶原蛋白还是当下被称为智商税的玻尿酸、白芸豆提取物,这些超级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功能性食品,想要真正被中国消费者像日常食品一样对待,不仅需要各产业链的宣传普及,更需要大量科学实验和验证,仅停留在营销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而为了满足消费者各类饮食需求,专家和品牌永远在寻找下一种超级原材料。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