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千酶库”:工业催化酶的“侦察兵团”

   日期:2021-10-02     来源:《科学画报》    浏览:1097    评论:0    
核心提示:这1 000多个“代表”被称为先导酶。如果把数百万的酶比作百万大军,那么先导酶就好比侦察兵,一旦与被测试的目标底物起了反应,就可以提示我们把方向瞄准进化树上先导酶邻近的基因群落,准确指引方向;接下来再通过高通量筛选方法,就可以快速锁定目标。
  
 文/许建和

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工的结合

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工看似分属不同“流派”,其实二者的结合早有渊源。20世纪50年代,上海科研工作者首次成功研制出国产青霉素,这就是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工“联姻”的产物,因为生产青霉素就用到了发酵这种生物技术。

如今,生物技术在医药化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中之一就是酶促反应。酶是生化反应中常见的催化剂,它跟普通的催化剂相比有两个优点:一是速率更快,二是选择性更高。前一个优点有利于化学品的快速合成,后一个优点有利于精准合成。

但是,酶也有缺点——在工业生产条件下非常不稳定。这不难理解。因为酶通常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它的产生、进化都是为了满足生命过程的需要,所以,把酶从条件温和的生物体内拿出来,放到动辄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的工业生产条件下,它自然会因“水土不服”而失活。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几代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将游离酶和载体结合起来,使其可以重复利用,这就是酶的固定化技术,也是酶工程的核心技术。后来,基因工程技术日臻成熟,科学家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易生长、易繁殖的生物体内,让外源物质在其中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第三代“改造”则在蛋白质身上做起了文章,其中尤以酶的定向进化最为亮眼,这种技术通过人为创造特定的进化条件,模拟自然进化机制,从而改造基因,并定向选择出能够适应这一条件的酶。历经三代“改造”,酶的稳定性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酶真正适应了化学工业的需要。

当酶能够稳定使用的时候,它的第三个优点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反应条件温和,这也意味着酶促反应体系是更加节能和安全的。至此,以酶为代表的生物催化剂“手持”反应速率快、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三大“利器”,已经具备了产业化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率先实现产业化

我们团队领衔完成的“生物催化剂的快速定制改造和高效合成手性化学品的关键技术”项目,就是生物催化剂在医药化工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典型案例,2018年,该项目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事实上,当工业界看到了生物催化剂的应用潜力之后,就有企业提出了实际需求:能否使用生物催化剂来大规模地、高效地生产特定的药物化学品?要想满足这一需求,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天然存在的酶有几百万种之多,怎样从这么多酶当中找到能用的那一个?第二,怎样让这个酶进一步从“能用”变得“好用”,从而适应产业化的需要?

我们最初的尝试是从一种名叫(R)-硫辛酸的手性化学品开始的。(R)-硫辛酸被誉为“万能抗氧化剂”,它的抗氧化性能非常优异,多用作预防和治疗心脏病、糖尿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的维生素类药物。在此之前,合成(R)-硫辛酸需要多达6步化学反应,效率很低;而且,(R)和(S)这两种手性化学品除了光学性质不同以外,其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几乎一模一样,分离起来要耗费大量工时。

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酶的筛选。要想从数以百万计的酶当中找到能够催化合成(R)-硫辛酸的那一个,无异于大海捞针。好在,我们团队已经预先建立了“千酶库”,这个库里只有1 000多个酶,却能代表全部几百万种酶,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千酶库”里筛选目标酶,而不需要将几百万个酶逐一尝试,这样搜索范围一下子缩小了3个数量级,难题迎刃而解。

找到这个天然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对天然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让它真正满足产业化的要求。于是,我们创新发展了多目标并行的定向进化策略,解决了酶催化剂易失活、稳定性差的问题。我们最终得到的酶与天然酶相比,其催化活性提高了近1 000倍,稳定性提高了近 2 000倍。这样的结果,意味着我们建立的酶法合成(R)-硫辛酸成套工艺远远超越了国外同类专利,我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该工艺产业化的团队,并且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千酶库”:工业催化酶的“侦察兵团”

这项研究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我们的制胜法宝,当属“千酶库”的建立。那么,“千酶库”是什么呢?

你可能做过这样一道智力题:假设有100瓶酒,其中有1瓶是毒酒;现在有7只小鼠,每只小鼠只能喝一次酒,且喝到毒酒就会死去,你能仅用这7只小鼠找到那瓶毒酒吗?

答案是肯定的。你当然不能一瓶一瓶挨着去试,不然很可能小鼠都用完了,毒酒并未现形。你可以在这100瓶酒中挑出50瓶,从每瓶酒里取一点样品混合,让小鼠喝一次,这样你就知道了毒酒在哪一组(如果小鼠死了,说明毒酒就在这50瓶当中;如果小鼠没死,说明毒酒在另外50瓶当中)。依次类推,逐渐缩小范围,当最后确定唯一的那瓶毒酒时,算下来需要尝试的次数不会超过7次。

建立“千酶库”的原理也是类似的。天然存在的酶有几百万个,一个个尝试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我们根据酶在进化树上的分布,从每3 000个酶当中选择一个“代表”,一共选出1 000多个“代表”。这1 000多个“代表”被称为先导酶。如果把数百万的酶比作百万大军,那么先导酶就好比侦察兵,一旦与被测试的目标底物起了反应,就可以提示我们把方向瞄准进化树上先导酶邻近的基因群落,准确指引方向;接下来再通过高通量筛选方法,就可以快速锁定目标。

这就是“千酶库”的原理。它大大简化了催化剂筛选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个个地尝试,需要进行几百万次实验;但是有了“千酶库”,理论上最多只需要进行几千次实验。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巧妙的策略,我们的速度才能大大加快,才能将找到先导酶的时间从1~2年缩短至1~2星期。

(原载于《科学画报》2021年第9期,本文受到上海科委2019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领域项目资助。项目名称:“立足科创中心,传播尖端科技——打造上海重大获奖科技成果科普化融媒体专栏”;项目编号:19DZ2332600。)

本文选自《科学画报》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