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诺唯赞研究报告:分子类生物试剂的小巨人,国产高端分子酶的领跑

   日期:2022-08-11     来源:华安证券    浏览:566    评论:0    
核心提示:2019 年我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 51%,是生物科研试剂中最大的类别。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在 2015 年为 39 亿元,并 以 15.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 69 亿元,预计于 2024 年将达到 124 亿元,2019-2024 年期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3%。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谭国超,李昌幸)

1、公司概览: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军者

公司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 和产品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依托于自主建立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先后进入了生 物试剂、体外诊断业务领域,并正在进行抗体药物的研发,是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 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

公司 2012 年成立,9 年时间完成科创板上市。2012 年:诺唯赞正式成立,抗体的高效筛选平台、酶的定向改造与进化技 术平台和基因工程重组生产蛋白平台初具雏形,以生物试剂切入科研市场;2014 年:高通量测序试剂开发完成,与龙头测序企业完成探索性第一笔销 售。随之进入测序试剂领域,成为该领域的国内龙头,打开工业客户市场;2016 年:诺唯赞医疗子公司成立,IVD 产品线正式开发完成,第一次下游 应用的拓展,IVD 注册批件报批,打开临床市场;

2017 年:诊断原料产品线上线,进入核酸检测领域,进入多家大型企业的 供应商,成为该领域国内领先企业;2018 年:开发动检试剂等多条新管线,开发了动物检疫企业客户;2019 年:生物医药事业部正式成立,开发了医药研发试剂管线第二次下游 应用的拓展,进入制药企业市场;2020 年:新冠抗体检测试剂江苏省首家获批,远销国内外,并作为国内主 要的核酸检测试剂原料供应商,参与新冠疫苗/药物研发工作,为抗疫贡献 科技力量。

控股股东为诺唯赞投资,直接持有公司 40.48%的股份,并担任博英维投资(直 接持有公司 4.01%的股份)、唯赞投资(直接持有公司 3.54%的股份)的普通合伙 人兼执行事务合伙人。曹林、段颖夫妇系公司实际控制人,合计持有公司 34.34% 的股份。

8

新冠业务带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公司 2018-2021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71、 2.68、15.64、18.69 亿元,2017-2020 年复合增速为 102.11%,2018-2020 年分 别同比增长 57%、483%、19.44%。扣非归母净利润 2017 年几乎从零开始增长 至 2020 年的 8.14 亿元,2021 年下滑至 6.44 亿元。2020 年在新冠收益催化下 收入和净利润实现爆发式增长,剔除新冠收入后 2020 年营收同比增长为 40%。

传统业务毛利率稳步提升。公司 2018-2019 年毛利率均保持 80%以上的较高 水平,新冠带动下 2020 年毛利率达到 91.5%,2021 年回复至 81.2%。净利率方 面由于费用率下滑和毛利率提升,2019 年开始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22 一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74.8%和 44.2%。 疫情影响下费用率下降明显。2019 年前,公司费用率处于较高水平,2019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36.0%、40.25%,明显高于同行业可比公 司水平,当时主要是因为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尚处于培育期,大量的资源进行市场 推广。而 2020 和 2021 你拿年公司收入大幅增加,带来费用率下降程度明显。

2、科研试剂行业:创新者的蓝海

2.1、科研服务包罗万象,造就千亿级别市场规模

国外通常把服务于科学研究的企业所处的行业统称为科研服务行业,是为从事 科学研究和生产质量控制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设计、建设、运营、维护、 升级、改造、信息化的科研服务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性行业。 主要销售产品包括科研试剂、高端耗材、实验仪器、智能设备、科研信息化、 特种化学品,同时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帮助客户解决从常规的测试到复杂的研 发项目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 科研服务行业行业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 食品日化、分析检测、智能制造、化工化学和科研机构等领域。

科研服务行业规模未有直接统计,综合各方数据判断 2020 年全球规模超 750 亿美元,国内约 1300 亿人民币(200 亿美元) 全球科研服务行业规模 2020 年超 750 亿美元,实验室仪器:根据 BCC Research《实验室通用设备全球市场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94 亿美元;实验耗材:丁香通《生物实验室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分析》预估 2020 年全球实验耗材规模为 445.51 亿美元。科研试剂:根据 Wise,guy 研究报告预测,全球实验室试剂市场规模将从 2017 年的 183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6.3%,从而预估 2020 年为 220 亿美元。

科研服务行业国内约1300亿人民币(约200亿美元)

实验室仪器:根据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 年我国实验分 析仪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85 亿元人民币; 实验耗材:根据《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现状、挑战与 对策》,2018 年我国一次性生命科学耗材的市场容量为 231.26 亿元人民 币,预测未来每年增长率为 20%,从而预测 2020 年将达到 333 亿元人民 币;科研试剂:根据阿拉丁招股说明书,预计试剂+耗材规模 2020 年将到达 1019 亿元,减去耗材的预测,推断 2020 年实验试剂规模为 686 亿元人民 币。

科研试剂为创新基石,伴随创新成长

科研试剂为实验必不可少一环。实验试剂诞生于实验室,又被称为研发用试剂, 主要是实现化学反应、分析化验、研究试验、教学实验、化学配方使用的纯净化学 品。并且品种门类繁多,工艺技术复杂,其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合成制造、分 离技术、纯化技术以及与科研试剂生产相配套的分析检验技术、分装技术、环境处 理与监测技术、包装储存技术等。 国内市场规模估算为 686 亿元,占据科研服务半壁江山。根据引言中的测算, 2020年国内科研试剂市场规模约为686亿元人民币,占科研服务行业的52.6%左右。 占比科研经费的 20%-25%,伴随创新成长。根据《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课题组调研,科研试剂及耗材约占国内科研机构(政府隶属研发 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研发经费支出的 20%-25%。

2.2、生物试剂:全球千亿级市场,国内景气度更高

生物试剂是指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生物材料或有机化合物,是从基础研究到 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试剂全球千亿人民币市场。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全球生物科研试剂 市场于 2015 年达到 128 亿美元,并以 8.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 175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 246 亿美元,2019 至 2024 年复合增长率为 7.1%。 国内增速为全球两倍。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于 2015 年达到 72 亿元,并 以 17.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 136 亿元,预计到 2024 年,中国生物科 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 260 亿元,2019 年-2024 年复合增长率为 13.8%。中国增速 显著高于同期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

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可分为三个种类:1.蛋白类(蛋白质大分子实验中所需要的试剂类型);2. 核酸类(又称分子类,包括定制化的合成核酸和克隆载体等分子实 验所需试剂);3.细胞类(涵盖转染试剂及培养基等细胞实验所需试剂)。 从结构上来看,我国各类生物科研试剂中,核酸和蛋白类试剂占比最大。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9 年我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核酸类市场规模 69 亿元, 占比 51%;蛋白类市场规模 40 亿元,占比 29%;细胞类试剂市场规模 27 亿元,占 比 20%。

生物试剂产业链,上游供应链(国内约 1300 亿人民币):生物、化学原料、生产设备、包装材料 及耗材供应商; 生物试剂生产商:利用上述原材料开发种类丰富的生物试剂; 下游客户群体:包括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 制药企业及 CRO 企业等。由于生物科研试剂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较高,因此难度也会更大,从而形成了 极高的进入壁垒。而国内起步较晚,技术和品牌实力弱于国际巨头、质量体系缺乏, 导致我国生物试剂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垄断。加上行业处于研发初期,客户也往往 较为分散,导致厂家规模效应不明显。

分子类生物试剂:格局分散的百亿市场

分子类生物试剂主要指核酸及小分子进行的试验中所需要用到的试剂类型。方 法学为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主要构成为各类酶、抗体和由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超纯水组成的缓冲液等,不同生物试剂产品构成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酶 的种类、用量以及缓冲液的配方等。2019 年我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 51%,是生物科研试剂中最大的类别。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在 2015 年为 39 亿元,并 以 15.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 69 亿元,预计于 2024 年将达到 124 亿元,2019-2024 年期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3%。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的统计数据,2020 年在我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国 际先进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前四分别为赛默飞、凯杰、宝生物、BioRad,合计 占据超过 40%的市场份额,第五位国产诺唯赞占有约 4.0%的市场份额。可见国产 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单独统计国产品牌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市场格局较为分散, 主要龙头企业包括诺唯赞(13.7%)、全式金(5.3%)、康为世纪(2.3%)、爱博泰 克(1.6%)、翊圣生物(1.0%)等,而其他厂家占据 76.1%份额。

2.3、行业展望:内驱外拓,大有可为

科研主导,需求强劲

随着全球各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科研经费拨款也越来越多。近 年来,基础科学领域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经费在科研经费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推动 生命科学基础研发迅速发展。全球各国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也快速增 长,从2015 年的 1,166 亿美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1,51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7%。 从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地域分布情况看,2019 年美国投入的研究资金约 为 729 亿美元,在全球总研究资金投入占比达到 48.2%,紧随其后的欧洲整体研究 资金投入约占 22.1%,目前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强度与美国等世界科技强 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约占全球整体资金投入的 8.3%。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 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由 2010 年的7,063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21,737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3.30%。目前,我国 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先 后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全社会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研究,中国生 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迅猛增长,由 2015 年的 434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86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8.8%。

工业端更易国产替代

成果转化和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崛起成为工业客户新特征。近些年,生命科 学研究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免疫、基因等细分领域,不断有研究成果转化为“重磅 炸弹”的药物。令人瞩目的商业化成功先例,驱使基础研究更快地进入商业化阶段, 从而推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随着化学新药开发难度逐渐增大和生命科学研究 的发展,生物药已经成为医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众多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 也开始涉足生物药的研发。为了发现更多的新机制、新靶点,这些生物科技公司也 更加注重研发投入。 同时,我国 R&D 经费投入从活动主体上来看由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等院 校组成。其中,企业是 R&D 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2018 年度全国 R&D 经费支出中 企业占比达 77%。因此工业端客户是国内试剂厂商不可忽略的一块。

相较于科研客户的需求分散、价格敏感度较低,工业用户的需求往往更大,从 而对于供应商而言更易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工业客户出于成本考虑对 产品的价格也更为敏感,相对应的对于品牌溢价关注度更低。因此更容易进行国产 替代。 以百普赛斯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客户在选取供应商时主要的考察指标可以清晰 看出工业客户和科研客户的差异。工业客户对产品质量、产品供应稳定性及后期技 术支持服务要求高,相对科研客户,具有品类更集中、批量更大、频次更高的采购 特点。

参考 IVD 原料市场,国产替代进行时。体外诊断原料主要指酶、抗原、抗体等 体外诊断试剂的关键原料,下游客户为 IVD 厂商。从市场格局来看,虽然进口产品 依然占据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国产产品发展速度较快,2015-2019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30.6%,高于进口产品的增速。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 不断提升以及对生物科技产业供应链本地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预计国产体外诊 断试剂原料市场规模将以 23.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加到 2024 年的 27 亿元,占比 达到 13.5%,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科研试剂与 IVD 原料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面对成本控制力度大科研 试剂的工业端。 目前本土企业的生物试剂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较低。随着本土企业科研能力的提 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业务水平的进步,其产品将会逐渐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提高市场占有率,而整体行业也将减少对于进口产品的依赖。

资金充沛,有望复刻海外巨头并购扩张之路

并购铸就海外龙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在发展初期,中小型 家族企业盛行,行业集中度较低。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欧美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开始 进入产业整合期,并购重组频发,德国默克(Merck KgaA)、赛默飞(Thermo-Fisher)、 丹纳赫(Danaher)、艾万拓(Avantor)等一大批生命科学试剂企业通过不断整合获 得迅速成长。 在行业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趋势下,各大公司积极寻求横向、纵向的联合,并购 整合已经成为试剂行业发展的潮流,从而增加生物试剂整体市场的集中度。

启示:丹纳赫的崛起,并购管理下的龙头

丹纳赫公司成立于 1984 年,经历 35 年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及 医疗设备制造商,公司产品及其服务涵盖生命科学、医疗诊断、环保以及产品编码 等。成立 30 多年以来,丹纳赫累计进行了超过 400 次并购重组,超过 50%的收 入是通过并购得来。 丹纳赫强劲的并购及管理能力也得到资本市场认可, 25 年累计涨幅达到年累 计涨幅达到 6524%。

3、体外诊断行业:新冠疫情催化下,国产替代方兴未艾

在全球范围内,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较早、新技术更迭速度较快,由于市场增长 较快、资本回报率较高,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进入这一市场,并促进新技术的研发, 使得体外诊断行业在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快速发展。进入 2000 年以后,由于各国 开始对医疗保险进行控费,体外诊断行业迎来整合期。

体外诊断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料供应商、中游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商及 经销商和下游体外诊断服务提供商。 上游原料供应商生产体外诊断试剂的原料,主要包括高纯度氯化钠、碳酸钠等 精细化学品以及酶、抗原、抗体等活性生物制品。下游体外诊断服务提供商主要包 括医院、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血站、疾控中心等,其中医疗机构是体外诊断产 品最主要的消费市场。

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484 亿元美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602亿元美元。到 2024 年,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840 亿元美元, 2019-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9%。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 代,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并实现技术突破。根据统计数据, 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366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864 亿元,占医疗 器械市场规模的比例从 2015 年的 11.9%增长到 2019 年的 13.9%。未来,预计体外 诊断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到 2024 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957 亿元,2019-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7.8%,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比例将达 到 15.9%。

原料市场:体外诊断试剂的关键原料,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体外诊断原料主要指酶、抗原、抗体等体外诊断试剂的关键原料。随着我国体 外诊断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体外诊断原料的市场需求相应快速扩大, 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33 亿增长至 2019 年的 82 亿元,2015-2019 年的年均复合增 长率为 25.8%;预计 2024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 亿元,2019-2024 年的年均复 合增长率将达到 19.4%。进口产品依然占据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主导地位。

2019 年,进口产品市场规模为 73 亿元,占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 88%;国产产品市 场规模为 10 亿元,市场规模及占比较小,但发展速度较快,2015-2019 年的年均复 合增长率达到 30.6%,高于进口产品的增速。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 及对生物科技产业供应链本地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预计国产体外诊断试剂原料 市场规模将以 23.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加到 2024 年的 27 亿元,逐步实现进口替 代。

POCT:简单快捷的多场景应用工具

POCT 也称为“即时诊断”,是体外诊断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之一。目前,POCT 凭借其使用方便、快速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体外诊断行业内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之 一。近年来,POCT 可用测试的范围、设备的技术可靠性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15-2019 年,我国 POCT 市场规模从 43 亿元增长至 112 亿元,年均复合增 长率为 27.0%;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90 亿元,2019-2024 年的年均复合 增长率将达到 20.9%,年均复合增长率均高于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整体年均复合增长 率,属于体外诊断领域中发展较快的细分领域。新冠检测的需求亦推动了 POCT 市 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分子诊断:高速增长的百亿级市场

分子诊断是指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 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31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84 亿元,2015-2019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8.5%;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238亿元,2019-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3.2%。

4、公司业务:新冠带动成长,公司成长后劲十足

4.1、业务清晰,新冠业务推动高速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生物产品、POCT 诊断试剂、POCT 诊断仪器。 2019-2021 年生物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2.38 亿元、9.96 亿元、13.73 亿元,占主 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88.7%、63.7%及 73.5%;POCT 诊断试剂的销售收入分别 为 0.28 亿元、5.6 亿元和 4.29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10.4%、35.8%和 23%;POCT 诊断仪器和其他业务的收入金额及占比均较小。在生物试剂中,公司 产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PCR 系列、qPCR 系列、分子克隆系列、逆转录系列、基因 测序序列等,2020 年受疫情影响,公司 qPCR 系列占比达到 50%以上。

公司生物试剂公司生物试剂 2020 年大幅增长,剔除新冠业务增速仍较快。2020 年作为新冠检测试剂生产原料的生物试剂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导致公司相关业务 大幅增加,根据我们测算,若剔除新冠相关业务影响,公司传统生物试剂 2018-2020 年收入为 1.57、2.38、3.84 亿元,2020 年增长率为 43%,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4.2、核心看点:产品全而精,终端应用拓展性强

4.2.1、公司生物试剂产品齐全,终端应用领域丰富

公司通过自主开发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对高端酶定向进化。目前公司 已的开发出的生物试剂超过 500 种,9 大产品系列(PCR 系列、qPCR 系列、分子 克隆系列、逆转录系列、基因测序系列、Bio-assay 系列、提取纯化系列、基因编 辑系列和细胞/蛋白系列)在科学研究应用中齐全。

4.2.2、核心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口替代进行时

针对上游原料的研发及生产技术,公司设立时即成立了基础科学研究院,专注 于研究功能性蛋白的改造、筛选、合成等关键技术,已形成多个核心技术平台,其 中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运用于公司分子类 生物试剂的研发与生产,作用于酶等功能性蛋白的改造、进化、筛选、生产各个环 节,所涉及的生产工艺流程、参数、条件、配方等均为工程性技术,对于国内外各 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来说均属于各自的商业秘密,无公开资料,因此无法直接对比。 部分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已成功对 200 多种酶进行定向改造,并 可大规模稳定制备,部分产品在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体现了公司核心技术平 台的竞争优势。

4.2.3、丰富的技术储备带来极强的业务延展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基于在酶、抗原、抗体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及自 身高效的研发体系,能够快速、高效、规模化的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已成功推出了 包含 PCR 系列、qPCR 系列、分子克隆系列、逆转录系列等多个系列的生物试剂以 及包含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等 8 个系列的 POCT 诊断试剂,并 形成了覆盖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 CRO 企业、医院等医疗机构等多种客户群体的客户组合。

公司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的建立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酶学、 生物化学等个学科交叉为基础,由于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公司可以选择的研发 方向较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客户及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且对于 不同细分领域的研发能够互相促进、迭代。针对生物试剂,公司拥有约 60 种 PCR 系列、约 30 种 qPCR 系列、约 15 种分 子克隆系列、约 30 种逆转录系列、约 215 种基因测序系列、约 100 种 Bio-assay 系列、约 60 种提取纯化系列、约 5 种基因编辑系列、约 20 种细胞/蛋白系列生物试 剂产品。对于同一系列的生物试剂产品,虽然功能类似,但在具体性能特点及应用 场景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分为多个二级子系列。对于部分二级子系列产品,又可 根据配套的缓冲液不同、适用平台的差异、具体方法学的差异、性能指标的差异进 一步细分为三级子系列产品。

4.2.4、研发底蕴丰厚

研发费用高增长,研发人员储备深厚。公司 2021 年研发费用为 2.3 亿元,同比 增长 83%,2018-2021 年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速高达 63.11%,2018-2021 年研发 费用占收入比分别为 31.03%、23.21%、8.02%和 12.31%,剔除 2020 年新冠影响 公司研发费用占比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截至报告期末, 公司整体研发人员数量为 652 名,同比增长 56.73%,占员工总数 27.39%,研发 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 50%。

在技术方面,公司作为研发导向型企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拥有酶、 抗原和抗体关键原材料及生物试剂的研发和生产技术,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已申请专利 62 项,获得专利授权 30 项。公司最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占比、研发人员 数量、拥有的中国区域有效专利数量与国内外主要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的对比处于 领先。

4.2.5、IVD业务背靠先进技术,借助疫情东风

诺唯赞医疗于 2016 年成立,因体外诊断行业的产品研发、注册、市场推广等周 期相对较长,2017-2019 年经营规模较小;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后,诺唯赞医疗作 为江苏省首家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批企业、全国第四家胶体金法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批 企业,经营规模迅速扩大。 共获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67 项,涵盖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 功能等 8 个领域,产品线较为齐全;此外,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已有 2,478 台 POCT 诊断仪器投放至终端医疗机构,有利于公司未来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

在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的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同时检测 IgG 抗 体与 IgM 抗体的指标情况,联合观察结果以判断是否感染。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 日,国内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已获批的企业中,仅公司、英诺特、丽 珠试剂与东方生物的产品可使用一张检测卡同时检测 IgG/IgM 两个指标,在临床中 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5、盈利预测

关键假设 非新冠部分: 1)生物试剂:借助新冠疫情带来的品牌提升,科研用和高通量用试剂的增速会 加速,预测 2022-2024 年的同比增速在 55-65%的高增速之间。 2)POCT 试剂:非新冠的常规检测方面,由于中国 POCT 行业的快速增长以 及公司产品线的日益丰富,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或会迎来高速发展阶段。预测 2022-2024 年的同比增速在 50%左右。 3)POCT 仪器:作为 POCT 诊断试剂的载体,与试剂的销量是相辅相成的。 2020年受疫情影响导致仪器销售出现下滑,预期在未来3年中销量增速会快速恢复, 整体销售额维持高增长。 新冠部分: 2021 年受益于新冠疫情,新冠部分营收为 11.49 亿元。公司抓住 2022 年新冠 的新机会带来增量,结合目前新冠疫情的发展态势,预测 2022-2024 年新冠增速为 34%/-42%/-55%。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