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位于武汉大学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人机对抗赛”,全国首台全自动真空封管机战胜了16名选手——平均每制作一根合格冻干管用时快6秒。创立于1985年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目前拥有6万余株各类培养物,1年要制备5万多支冻干管,在此次比赛中胜出的“机器人”,是该中心提高保藏能力的又一创举。
选手手工熔封冻干管
冻干管又名冷冻真空干燥安装管,保藏、运输成本低,是微生物样品最常见的保藏方式之一。大赛现场,一名研究员操作真空泵,在确保了安瓿管内的真空干燥环境后,麻利地递往了右方同伴。另一位研究员接过后,将安瓿管在氢氧机喷出的火焰上方旋转,熔断管口。
极目新闻记者发现,放置成品冻干管的质检板上分布着不少焦黑的灼烧印记。质检员介绍,氢氧机喷出的火焰有两千多摄氏度,哪怕是刚熔断的管口温度也会超过一千摄氏度,“所以熔断二十分钟内千万不能碰到烧制接口。”
全自动真空封管机
在他们背后,一台蓝色自动化机器正有序运转着:一只机器臂抓取一根新的安瓿管移动到中部,在火焰前匀速旋转,安瓿管受热后熔断成两截,废料自由落入下方垃圾桶,成品冻干管移动到右方,准确插入盒子的空档处。
这是一场团体对战“机器人”的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高校、研究所、企业的科研人员,以接力赛的形式每人熔封10支安瓿管,全队共计160支,全自动真空封管机也同时运作。熔封后的冻干管会由技术人员现场进行质检,检测其外观的完整性以及真空度是否达标,最后比拼制作一根合格冻干管的平均时间。
质检找出不合格的冻干管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质检员使用专业仪器测试,机器熔封的79支冻干管全部达标,而16名科研人员制作的部分冻干管质检光的照射下,显示出一条紫色横线,被标上了代表不合格的“十字叉”。
合作企业技术员代表“机器人”领取奖杯
最终,选手取得了人均39秒熔封单只冻干管的团队成绩,以6秒之差惜败于全自动真空封管机。来自安庆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张珍玲,取得了单秒只需12.56秒的个人最好成绩,遥遥领先机器平均速度。“可能是因为我平时经常做实验,所以会对仪器的操作更熟练一点。”张珍玲笑着说,这次比赛是在武大学习生物材料保藏的培训活动中的一部分,学到了很多知识。
彭方介绍非专利保藏培养物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彭方介绍,“真空冷冻保藏”是该中心保藏生物材料的主要方式,中心冻干管的年制备量在5万支以上。
“这是一项有一定危险性,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机械重复性工作,但又是一项必需的工作,所以我们考虑能否用机器来代替人工。”彭方介绍,2017年开始,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牵头武汉本土创新企业,历经四年研发、测试、改进,全国第一台ARVS全自动真空封管机终于问世。未来,该仪器的投入使用将极大地提高冻干管的标准化制备效率,降低实验人员体力工作和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