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生物能源:能否造一个“绿色大庆”

   日期:2005-10-31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599    评论:0    
核心提示:发展生物能源是个战略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原清华大学生物研究中心主任曹竹安教授告诉记者:发展生物能源,从国家角度来看,是个战
  

发展生物能源是个战略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原清华大学生物研究中心主任曹竹安教授告诉记者:“发展生物能源,从国家角度来看,是个战略问题。”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江宁研究员介绍,与有限的化石能源相比,生物能源具有可再生和取之不尽的优势,在多次世界性石油危机中被重新认识,并得到快速发展。在能源紧缺状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全球各国都在加紧抢占生物能源的制高点。1980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向总统提出的研究报告中,特定研究课题的首项即为光合作用——发展有效利用太阳能的作物。在1995年度联邦科学预算中,美国国会批准能源部有关生物环境投入的数额竟大于核物理和聚变,达4.45亿美元;欧盟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高度重视生物能源战略,欧盟委员会提出,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日本有生物能源阳光计划;印度有绿色能源工程计划;加拿大惊呼本国生物能源行业落后于美欧和日本,大力调整政策迎头赶上;目前,瑞士正准备种植10万公顷石油植物,借此解决每年50%左右的石油需求量;英、法、俄等国也相继开展了能源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曹竹安说,发展生物能源,中国当然不能缺席,也不能落后,否则就会在生物能源上出现“石油主要靠进口”一样的被动局面。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生物能源必须被重视起来。
    
“解决能源危机,生物能源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生物能源的可再生性和其资源的丰富性也是许多其它能源所不能相比的”,曹竹安说,“我国目前的各种荒地的总量加起来与现有的可耕地面积一样大,用来发展生产生物能源资料,总量非常丰富。”显然,“中国已具备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的条件”,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宏建说。
    
三大关键问题:技术、环保和粮食安全
    
江宁告诉记者,目前的生物能源技术主要有沼气、燃料乙醇、生物制氢和生物柴油。“沼气是最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一个技术,因为中国60%的居民在农村,一家一户式的沼气池可以满足家庭日常的取暖、做饭等日常能源需要,在我国南方,沼气甚至被用来取暖和塑料大棚保温。马宏建告诉记者。目前,沼气使用主要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一般一家一个沼气池,基本上形成了的模式。马宏建说:如果能把这些沼气池集中起来,从中得到的能量相当于一条西气东输管道输送的天然气总量,而对这些沼气池的投资却远比对一条西气东输管道的投资小。江宁介绍道,一旦沼气能够集中到90%以上,就能够用管道集中输送,就像输送天然气一样,而成本将会小得多;燃料乙醇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生物能源。江宁介绍道,燃料乙醇的主要生产原料是余粮、能源植物以及秸秆等,利用这些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就可大规模地进行生产,产出的乙醇以一定的比例掺入汽油可作为汽车的燃料,替代含铅汽油,功效可提高15%左右。发展燃料乙醇也非常符合我国的情况,马宏建说:我国每年有7亿吨秸秆的产出,直接燃烧污染环境,假如我们把7亿吨秸秆充分利用,就可以转化为1亿吨燃料酒精,相当于三个大庆。此外,南方的木薯、北方的甜高粱都可以大量地用来发酵产出乙醇。利用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氢气就是生物制氢,江宁说,目前,我国科学家已获得了能高效产氢的微生物,可以小规模地进行生物制氢;生物柴油是利用生物酶将植物果实、菜籽、植物导管乳汁或动物脂肪油等油脂分解后得到的液体燃料,其热值和热点类似于石油炼制出的柴油,并且完全可以代替柴油,江宁告诉记者,我国已有多个科学家小组在从事生物柴油的研究开发。另外,利用低档菜籽油和餐饮业废油作原料,也能提炼出生物柴油,这个途径也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生物能源最大的优势就是环保。“利用的就是太阳能,真个使用过程是一个太阳能循环过程,清洁无污染。”马宏建说。江宁告诉记者,其中,沼气的推广使用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燃料乙醇不但能代替部分汽油;而且排放的尾气更清洁;生物制氢为的就是的到然绕产物只有水、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氢;而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的汽车尾气中有毒有机物排放量仅为1/10,颗粒物仅为2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排放量仅为10%,不仅如此,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广泛并有可再生性,如大豆油、菜籽油,而使用废油提炼出生物柴油更是变废为宝
    
发展生物能源会不会危及粮食安全?王宏广说,我国的生物能源发展遵循“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据马宏建介绍,我国的粮食并不是很富裕,能够余出来用做工业转换的只有七八千万吨,而制造一吨酒精需要两三吨粮食,按目前的用量来看,我国的粮食是足够的,但是全面、大量地使用,却是远远不够的。“大量地使用秸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马宏建说,“一吨粮食可以产生一吨多的秸秆,目前中国秸秆产量为六七亿吨,把秸秆集中起来做燃料酒精,这个收效还是非常可观的。”此外,马宏建说,能源生物都种植在荒岭、丘地等地带,能够大量利用农村的荒地、盐碱地、沼泽地,就地大量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可以使“三农”中存在的陈化粮“卖不出去”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生物能源不会危及粮食安全,相反,它对于农民倒是一件好事。”曹竹安说。
    
产业化:技术、成本两道坎
    
“任何一种行业,只有实现了产业化,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曹竹安说。而“产业化”正是生物能源发展的“痛”处所在。缺少龙头企业、产业化链缺失,采访中,专家们表示,技术、成本是摆在生物能源产业化面前的两道坎。
    
江宁告诉记者,由于设备及提高甲烷含量等技术问题,沼气的规模化生产目前很难实现,对此,曹竹安说,我国目前中小级沼气池很多,但是集中起来使用却非常难,这样就很难实现产业化的开发使用;生物制氢方面的技术限制最严重,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生物柴油的合成和提炼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若实现产业化,目前的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燃料乙醇的制造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的利用率低下却不能不忽视,江宁介绍道,虽然我国的秸秆产量很高,但是秸秆的利用率、转化率却非常地低,“我国在燃料酒精技术方面与国外最大的差距,就是秸秆的利用率。”马宏建说。
    
技术的不足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带来了成本方面的障碍。石元春院士曾说过,生物能源产业化“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前生物能源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尚难与石油基产品竞争”,生物柴油的高成本使得目前市场上生物柴油的价格比石油要高得多,几乎是石油价格的两倍,“这样的价格差距,肯定没有竞争优势,而且汽车等用油的使用量很大,人们难以支付比石油高出这么多价格的替代品”。曹竹安告诉记者。此外,秸秆的收集、废油的收集和集中处理,从产业化角度算来也有一个不小的成本在里面,“收集难、加工也难”,整个的成本就高了上去。
    
据马宏建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能源生物技术。据悉,今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中包括了能源生物产业,并提出在能源生物技术领域,要使燃料酒精逐步进入实用阶段,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生物柴油生产工艺取得重大突破,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逐步成为新的可替代能源;初步完成生物制氢的中试开发,为发展新能源提供技术储备;微生物采油、采矿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亟须提高石油、采矿工业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综合利用与产品多元化、发展生物能源要与生物产品相结合也是降低成本与调节产量的重要途径。”曹竹安说。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赵宗保研究员:突破生物柴油原料瓶颈有“三招”发展木本油料植物 加快微生物油脂研究 倡导油料作物发展
    
□本报记者 刘英楠
    
“在我国发展生物柴油产业,不仅是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所必须,也是舒缓能源消费结构矛盾的客观要求,还可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要突破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原料瓶颈,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必须深入研究国情,理性分析自然和资源条件,从多方面着手,狠抓油脂资源的开发,发展创新油脂生产技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赵宗保研究员这样说。
    
作为柴油替代能源之一,由各种动植物油脂经酯化或转酯化工艺而得的生物柴油,具有能量密度高、润滑性能好、储运安全、抗爆性好、燃烧充分等优良使用性能,和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及良好的替代性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宗生物基液体燃料。目前,美国和欧洲、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商品化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并把生物柴油作为代用燃料广泛使用。欧洲生物柴油已占成品油市场份额的5%。德国2002年底就形成了200万吨规模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美国、日本也都形成了几十万吨规模的生产能力。世界各国纷纷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合适的油脂原料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如欧洲的菜籽油、美国的大豆油、东南亚的棕榈油、巴西的蓖蔴籽油等。
    
赵宗保指出,我国“十五”纲要提出需发展各种石油替代品,将发展生物基液体燃料确定为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等,先后建立了年产生物柴油万吨级规模的装置。然而,我国现有油料作物年产油脂1000万吨左右,尚不足以满足国内食用油消费市场需求;近几年油脂进口量逐年递增,2004年超过7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用油进口国。虽然目前多数国家是以油料作物或食用油所产生的废油为原料,但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要完全以农产品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油并不现实,开拓油脂资源成为我国未来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瓶颈。
    
赵宗保建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保障我国未来油脂原料供应:首先,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抗逆性强、管理粗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广大山区、沙区栽种乔灌木油料植物,不仅可以为我国生物质燃料油工业提供丰富的可再生原料,还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木本含油植物种类丰富,可用作建立规模化生物质燃料油原料基地的乔灌木种有近30种,而分布集中的可建作原料基地,并能利用荒山、沙地等宜林地进行造林,建立规模化良种供应基地的生物质燃料油植物10种左右。其中,麻疯树、黄连木、光皮树、油茶等适于在占我国国土面积约69%的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生长,不与粮食争地,而且栽种一次、收获多年,是很好的生物柴油原料树种。
    
其次,加快微生物油脂研究。许多微生物,如酵母、霉菌和藻类等在一定条件下,能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油脂贮存在菌体内,称为微生物油脂,大部分微生物油脂组成情况和一般植物油相近。最新研究表明,微生物油脂发酵能高效利用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水解得到所有碳水化合物,和当前乙醇发酵工艺相比具有明显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对解决生物质经济公认世界难题之一“全糖转化利用”很有价值。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仅作物秸秆年产量近10亿吨,是生物转化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潜在原料。同时,微生物油脂发酵技术还将为能源作物提供新的下游转化支撑技术。甘薯、木薯、菊芋等粗放种植的高糖植物,也是未来微生物油脂发酵的理想原料。微生物油脂发酵周期短,不受场地、季节、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基本不占用额外耕地资源,易于连续工业化生产,对我国油脂资源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基因工程改造技术不断进步、发酵成本不断下降,加快了微生物油脂规模化生产的进程。
    
第三,继续倡导油料作物发展。我国油脂资源短缺,进一步发展油料作物种植和品质改良,不仅可以舒缓油脂供应的紧张局势,对生物柴油产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国有丰富的草本油料作物资源,如油菜、大豆、棉花、蓖蔴等;但在扩大油料作物种植时,重点要放在可利用非耕地或利用农闲地的品种,以较好地协调我国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矛盾。如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发展的冬油菜,仅利用耕地的冬闲季节生长,基本上不消耗地力,不影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作物。据估计,我国有2670万公顷耕地可用于发展能源油菜,每年可为1700万吨生物柴油提供原料。
    
赵宗保最后强调,我国要解决油脂资源问题,保障生物柴油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在理性认识综合国情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创新的油脂生产技术。
    
各国生物柴油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呼唤清洁燃料。经过科学家数十年艰辛努力,生物替代能源——生物柴油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开始规模化使用。
 &, nbsp;  
近年来,欧盟国家和美国政府纷纷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本国企业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并提供高额财政补贴支持农民种植油料作物,对生产的生物柴油给予税收优惠,以提高生物柴油价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将生物柴油投入商业应用,目前生物柴油已成为该国增长最快的石油替代燃油,2000年为5百万加仑/年,2002年达到12.5百万加仑/年。20037月美国农业部(USDA)拨款77万美元,委托美国生物柴油部(NBB)启动生物柴油教育计划,又拨出19万美元,用于奖励在生物柴油研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Idaho大学的科研人员。
    
欧盟:200111月,欧盟理事会提议大力推广使用生物柴油,努力使生物替代燃料2005年达到2%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57%2020年达到20%左右。欧盟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和使用生物柴油,如免征生物柴油增值税,并规定机动车使用生物燃料占动力燃料总额的最低份额。欧洲各国在这方面行动较为一致,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匈牙利、爱尔兰、西班牙等国也纷纷参与生物柴油研发领域的竞争,并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在生物柴油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日本:1995年开始研究生物柴油,1999年建立了日产259吨用煎炸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实验装置。2003年生物柴油年产量达40万吨。
    
此外,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亚洲的韩国、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也正积极发展生物柴油。
    
2059年世界上最后一桶石油将被用尽
    
●传统化石能源日渐枯竭,世界开始将目光聚焦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材料,这其中,“生物能源”已经浮出水面
    
●生物能源来源于太阳能,是太阳能的有机贮存。两院院士石元春说,“如果能利用现有生物资源的一半,就可建成年产5000万吨的绿色油田,这相当于一个大庆的年产量

    
工业生物经济:微生物将扮演“主角”
    
□本报记者 王静
    
众所周知,微生物是地球生命世界里的第二大类生物群,其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和为人类提供广泛而大量的未开发资源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当以资源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来临的时刻,微生物已经与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等各方面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家们认为,微生物必将在新工业革命中扮演主角。如果你有机会走进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了解那里的科学家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你会吃惊地发现肉眼看不着的微生物有着难以想象的能量。仅以微生物在工业领域中将发挥的作用为例,你会看到微生物科学正在为工业革命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人类由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目前环境状况十分严峻,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在继续。为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和不同环境污染类型,发展了各种处理污染物的办法。包括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虽然在污染物的处理中,物理、化学方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这些方法存在投资大、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而逐渐被生物法所代替。
    
所谓生物处理也叫生化处理,即指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各种特性,来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过程。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希望,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被誉为21世纪治理环境污染的优选技术。
    
生物法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根本特点是消除污染物而不是分离转移污染物。
    
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一个实验室,你会看到科学家关于典型污染化合物——氯代硝基苯的微生物消除研究实验。氯代硝基苯是一种能导致突变、引发癌症、致畸的化学物质,在印染、农药等行业中作为中间体使用,在生产中往往因转化不彻底而残留,随废物而排放后,如果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人体,会破坏肺、肝、肾的功能,并直接损害神经系统。
    
科学家在含有不同浓度的氯代硝基苯土壤中种植同一种植物,浓度越高的导致植物生存寿命越短;而在同样含量的氯代硝基苯花盆中加入某种微生物后,通过作物根须与微生物共同作用,植物生长十分茂盛。也就是说,微生物可降解氯代硝基苯。
    
目前,该实验室已经筛选出多种降解化学污染物的微生物菌种,不久将可在解决环境难题中施展才能。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已经成功应用于食品防腐,为生产企业开拓出良好的国际市场。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当前许多食品防腐剂中,绝大部分为化学合成物,如亚硝酸盐等,其实是有潜在的致癌作用的。但中科院微生物所3代科学家经过约十多年的努力,发现一种微生物乳酸乳球菌产生的一个小肽乳链菌肽(nisin),对引起食品腐败的许多革兰氏阳性菌有强烈抑制作用,在低pH条件下具有热稳定性,特别是食用后可被消化道中的酶降解,不会出现传统抗生素所引起的抗药性和毒副作用。已被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确认为一种高效、无毒的天然食品防腐剂。由于第27氨基酸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两种nisin天然变异体,一种称之为nisin A,另一种称之为nisin Z。由于nisin Z具有更好的扩散性和溶解度,它的工业化生产及产品的应用开发对促进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nisin Z的价值,科学家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完成小试的基础上,他们与企业合作以蛋白胨、酵母粉等廉价原料代替牛奶做培养基,采用自主独创的后提取工艺路线,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年产150nisin Z的专业化生产厂,实现了nisin Z的工业化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nisin产品质量的行业标准。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外市场,而且给肉制品、奶制品等行业的产品提高了质量,带动了我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
    
让科学家非常激动的是极端微生物,即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科学家说,极端微生物可为现有生物技术“改朝换代”。因为极端微生物是微生物在100℃以上的高温或0℃以下的低温,饱和的高盐或极端的高碱、高酸等环境下生存,不仅代表了生命适应环境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范围,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或地外生命都具有非凡意义。同时,极端微生物的特殊的基因与产物,也会为工业、农业、人类健康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为生物技术带来了革命性进步。
    
迄今,科学家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除了基础研究外,应用研究领域当属美国T.D.Brock发现的Taq酶在PCR中的应用,它带来了分子生物学的革命。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extremophiles一词被广泛使用,世界各国对极端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生态、生理、生化、遗传以及生物技术利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苛刻条件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并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新基础,极端酶的应用可改变整个生物催化剂的面貌。因此对于国家而言,利用国土多样的地域环境及生物资源优势,从资源发掘、机制研究到应用开发,系统进行极端微生物这一重要遗传资源的认识、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是中国生物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的良机。
    
此外,微生物在农业上也已显示出特别功效。据科学家介绍,苏云金芽孢杆菌之所以能够杀虫,是由于它们的细胞内存在着有毒的蛋白质,叫做伴胞晶体,被昆虫吞食后中毒而死亡。这种活细胞对环境无毒无害,而且在动物的胃肠道内的酸性环境下蛋白晶体不能溶解,从而对人畜无毒,所以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可用来防治农作物害虫和杀灭蚊虫。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种不同牌号的BT杀虫剂产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够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出控制产生晶体蛋白的基因,并且把这段基因插入到棉花细胞中的染色体上,使这种杀虫基因成为棉花细胞中的一段。用这种棉花长大结出的种子大面积栽培时,带有这种杀虫基因的棉花苗便成了杀虫棉花。当害虫蚕食这种棉叶时便会中毒死亡。用一种特制的基因枪把杀虫基因射入棉花种芽内,随着棉花的长大,杀虫基因也会成为棉花遗传物质中的一个有效组分,在下一代棉种内依然可以找到这种杀虫基因,把这种棉花种籽种入棉田,当棉铃虫侵犯棉叶时,就会瘫痪死亡。
    
对生物农药的研究刚刚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农田将不再需要喷洒化学农药,农田将真正成为绿色的田野。
    
总之,微生物将会在生物经济中大放异彩。

    
绿色纺织 “酶”力无限
    
——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认为,绿色纺织业应走生物催化之路
    
□本报记者 刘英楠
    
作为我国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总值中占据重要比例的纺织工业,被人称作中国加入WTO惟一保持进攻态势的行业,实际上同时也是一直以来的污染大户。这种情况下,如何改进生产工艺,走清洁纺织之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认为,采用高效生物催化剂的酶法工艺替代传统的化学加工工艺,是纺织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污染问题老大难
    
纺织工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堪称“举足轻重”。据了解,有数千家印染企业,其中生产规模在6000万米/年以上的大型棉印染厂就有数十家。2002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达1064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0%,实现利润337亿元。其中,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创汇达618亿美元,占全国的19%。然而陈坚介绍,虽然我国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总体上仍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特别是,这一工业部门产生污染的情况十分严重,尤其在印染加工过程中,传统工艺耗费大量水和化学品,耗费资源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
    
陈坚表示,传统的前处理工艺,已不能适应国际上绿色纺织品清洁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并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粗略统计,我国每生产万米织物耗水250400m3。一个年产5000万米的中型印染厂,全年耗水量2百万m3左右,相当一个数十万人口的城市全体居民的生活用水。由于印染生产的耗水量大,很多印染厂自行采水供给。虽然地下水蕴藏量比地面水高三倍多,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已严重超采。对此国家不得不实行收费限制,这样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如改用城市自来水,费用更为昂贵。
    
以棉织物前处理为例。在棉织物染整加工中,为使棉纤维获得优良的润湿性和白度,需要在前处理过程中去除为使织造顺利进行在经纱上施加的以淀粉、聚乙烯醇(PVA)为主体的浆料,以及会严重影响棉织物外观、服用性能和染整加工的棉蜡、果胶质和蛋白质等各种伴生物。目前国内外一直采用传统的强碱高温处理工艺对棉织物进行前处理,存在工艺复杂,流程长,设备庞大、纤维损伤大,水耗、能耗大等弊病,并且排放大量碱性强、色度深、化学需氧量(COD)极高的废水,已成为印染生产中最大的污染源。受处理技术限制,目前国内印染企业没有一家的废水经处理后能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而且处理费用很高。
    
“要从根本上改变纺织工业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大力推动和发展纺织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纺织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陈坚介绍,相比传统的化学处理工艺,用高效生物催化剂参与的酶处理工艺可显著降低水耗、能耗,显著减少废水量、降低其处理难度,提高染料利用率、获得更佳染色效果,全面改善织物的品质,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简便程度,并能有效降低生产的综合成本。随着生化工程技术的发展及纺织绿色加工要求的提高,环境友好的酶处理工艺已成为纺织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陈坚说:“目前,由欧洲倡导的3E系统(效能、经济、生态)3R生产机制(一次准确性、快速反应性、重现性)4R原则(节省、回收、回用、循环)已成为世界纺织染整工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未来社会对纺织业的要求,除产品质量这个永恒不变的内容外,更强调生态平衡和对环境的亲和性。可以预测,随着绿色环保意识与要求的不断加强,在未来的纺织加工业中,高效生物催化剂——酶必将有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积极的发展前景。
    
提升效益向酶看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的纺织酶加工技术无论在加工理论和加工工艺上,还是在酶制剂的性能上,均和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陈坚介绍,我国3000多年前就已出现以微生物发酵进行麻类纤维生产的沤渍脱胶法(《诗经·陈风》记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同样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和沤麻类似的真丝水湅法,起作用的都是微生物产生的酶。我国古代用得最多的酶是胰酶,取自猪的胰脏,主要用于真丝的脱胶。该法早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基本固定的工艺,比国外的同类研究(美国Marsh1931)至少早1200年。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前,酶在纺织上的工业化应用还仅局限在淀粉酶退浆和真丝脱胶等少数加工,然而之后其在纺织上的应用,却如火如荼地在全球开展起来。很短的时期内,牛仔布的酶洗(或称返旧整理)取代了传统的石磨洗,氧漂生物净化加工替代了传统的大量漂后水洗处理,真丝织物的酶法砂洗取代了化学法砂洗,以果胶酶为主体的棉织物酶精练加工开始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生物抛光整理赋予棉织物传统化学加工无法获得的良好品质等等。目前,纺织酶加工工艺已经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纺织湿加工领域,纺织酶加工理论、酶加工设备和工艺也都有了很大发展。
    
陈坚认为,生化工程技术的发展、纺织绿色加工要求的提高以及对更高的产品品质的追求,是这些酶加工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与我国纺织业巨大的规模不相称的是,我国的纺织酶制剂市场基本上被这一领域世界领先的丹麦诺维信公司和美国杰能科国际有限公司所垄断。我国落后的原因何在?陈坚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酶制剂研究、制造单位对纺织加工中可能用到的酶处理技术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纺织行业无奈只好采用传统的用于食品等领域的生化制剂,实际应用困难重重;二是目前国外的纺织专用酶制剂普遍价格较高,与传统纺织加工所用的化学用剂相比成本大幅上升,同时稳定性较差且不易储存,限制了酶加工工艺的广泛推广。
    
专家介绍,目前可以进行酶加工并获得工业化应用的工艺,还只是纺织加工的很小一部分,在纤维原料的品种适用性上也有很大限制。同时,普遍较低的酶制剂国产化水平使得国内企业难以与国外大公司竞争,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纺织酶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因此,开发价格较低、稳定性好、性能突出的国产纺织专用酶制剂,目前来看仍然势在必行。陈坚说:“这是一个富有开拓前景的新领域,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聚集前处理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酶在纺织品染整加工中应用的研究热潮就已在国外掀起,到目前为止牛仔服装的生物酶洗等工艺也已用于工业生产,但各国对于棉织物生物酶前处理的研究起步都很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资料报道,而且大都处在实验室的研究阶段。国际著名酶制剂生产公司如诺维信等,虽然已能生产碱性果胶酶,但价格较高且不适合中国的棉织物特点,尚未在国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深入研究各有关流程的酶处理工艺,对我国棉织物前处理过程的清洁生产来说任务相当紧迫。陈坚表示,棉织物前处理工艺流程复杂,而棉纤维中的杂质又性质各异,因此用单一酶不能满足前处理去杂的要求。理想的工艺是生产出最关键的几种酶,进行必要的复配并确定最佳应用条件,然后将其应用于棉织物前处理的全过程。
    
为推动我国棉织物前处理工艺的全面“酶化”,陈坚带领江南大学有关人员,将研发重点锁定在PVA降解酶、角质酶、碱性果胶酶和过氧化氢酶这一酶制剂产品群的关键制备技术上。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他们从1999年开始着手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用以生产出四种酶的样品,研究其基本性质和作用机理,并优化它们在棉织物前处理中的应用条件;然后从自行筛选得到的微生物中分别克隆四种酶的编码基因,利用酵母或细菌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使这些基因过量表达,显著提高这四种酶的产率;最后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以高产率和低成本为综合目标的发酵及提取工艺,并完成中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陈坚介绍,关键的四种酶不但在棉织物前处理工艺中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并且分别拥有一批其它的潜在用户。例如PVA降解酶,还可用于纺织工业含PVA废水的前处理,以及PVA制成的塑料薄膜的生物降解。角质酶具有水解环状低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亚乙酯)、牛奶脂肪,降解聚己内酯的作用,同时具有脂肪酶等功能,可用于处理聚酯织物以改善织物外观,生产清洁剂和洗涤剂,降解毒害性化合物或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其它碱性果胶酶和过氧化氢酶,也分别在医药、饮料、食品工业以及造纸工业、农作物保护、临床诊断试剂等方面有巨大潜力。
    
据了解,江南大学承担的“863”计划项目用于纺织工业清洁生产的生物催化剂的研究中,对碱性果胶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研究已分别于今年1月和423日通过专家组验收。课题组研究并开发了两种酶的生产工艺,并对其进行了工业化应用试验。对PVA降解酶和角质酶生产与应用研究,近期也将陆续完成。研究证明,应用这一酶制剂产品群可以完全替代传统处理工艺,实现棉织物的全酶处理。
    
陈坚最后强调:“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工业、即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我们走可持续工业发展的绿色道路,建立绿色工业模式,必须尊重生态和生态经济规律,使工业生产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实现最佳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