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十五”期间我国重组微生物制品发展迅速,多项产品取得显著效果。
(1)聚羟基脂肪酸脂(PHA)。微生物生物合成的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憎水性、气体阻隔性、压电性、非线性光活性、不同官能团所带来的特殊性能等。本年度进一步改善了新型高分子材料HBHHx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进一步发现新型高分子材料PHBHHx具有对神经细胞、软骨细胞等的生物相容性,加上PHBHHx的优良机械性能和生物降解性,为PHBHHx的高附加值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成立了PHA应用开发公司-北京天助生物材料公司,并建立了PHA的生产基地-联亿生物工程公司。
(2)微生物发酵生产甘油。将这外源性产甘油关键基因导入了耐高渗粉状毕赤酵母基因组中,最终获得了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工程菌株。通过5吨规模的工业型发酵试验证明该菌株克服了传统菌株甘油产率及全糖转化率低的缺点。试验结果甘油平均含量可达16%,平均全糖转化率55%,较传统工艺技术指标分别提高了60%和37%。另一方面,该菌株产甘油为好氧发酵,在发酵工艺上引入射流技术,改善发酵液中的溶氧条件,将发酵周期从传统的120小时缩短到目前100小时,大大降低了生产能耗。中试成果通过四川省科技厅成果鉴定,中试产品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标优等级甘油质量检验,国家发改委立项“高产工程菌株发酵生产医药级甘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目前正在建立一个3000吨规模发酵甘油产业化示范基地。
(3)利用重组酵母菌生产饲料用酶。研制的单胃畜禽用植酸酶和中性植酸酶2002年7月获得科技部、环保总局等6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利用基因工程酵母生产植酸酶”技术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饲料用高比活植酸酶2004年前10个月生产并销售产品超过1000吨, 产值超过5000万元,占据了国内现有植酸酶市场的一半以上,并出口到东南亚和欧洲国家。饲料用木聚糖酶已完成试生产,正在培育市场,产品陆续销售。
(4)农药残留降解制剂。分离到高效农药残留降解菌株达150多株,建立了种类较为齐全的农药降解菌种库,申请了有机磷农药残留降解菌及其生产的菌剂、甲基对硫磷水解酶降解基因、一种呋喃丹农药残留降解菌及其生产的菌剂3项专利。获得农业部临时产品许可证和国家级新产品证书;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次,形成了“城乡牌”无公害韭菜、“超健牌”绿色食品金丝小枣和“土桥牌”、“农惠”牌绿色食品大米。2002年农药残留降解菌剂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2004年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5)酶法生产海藻糖。开发出“直接从淀粉生产海藻糖”的新技术,在广西建成海藻糖的生产基地。产品通过了成果鉴定,符合国际同类标准(纯度>99%)。在原有年产200吨海藻糖生产线基础上,扩建年产500吨的生产线基本完成,预计2005年初可以投产。目前产品国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出口到欧盟、东南亚等国家。申请谷氨酸棒杆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及海藻糖制造方法、放射性异常球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及海藻糖制造方法和T. fusca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及海藻糖制造方法等发明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