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由此,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在内的现代生物产业,将在政策的支撑下成长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
“国家支持科技重大专项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是连续的、同一套政策体系,充分表明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及医药产业的重视。”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瑞霖分析。
据悉,将于6月在长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其主题定为“应对挑战,运势而上,创新产业,共谋发展”,并将围绕我国生物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展开探讨和寻求解决之道,这也是该届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屡出政策重拳
据悉,中央财政预算今年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主要用来推动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其中,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在列。14日会议消息甫一放出,生物医药板块即有多只股票涨停,利好不言而喻。
“去年医药产业未列入十大振兴产业计划,但国家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是一直在加码的,现在接连出台的一些政策补足了当初的缺失。”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据悉,此次会议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一要发展壮大生物企业,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和促进中小生物企业发展,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二要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高校和公益类科研机构等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创造和产业化;三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四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五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设立和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六要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积极培育生物产品市场需求,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七要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监管。
软肋不止一个
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撰写的2008年医药工业运行状况报告显示:2008年生物制品工业生产总值为76727亿元人民币,增速为30.2%。生物医药发展速度很快,但同时,产业化水平却偏低,缺乏一个有组织的、系统的、分工明确的发展体系和发展战略也是不争的事实。
“企业最需要的不是政府直接投钱,而是政策!”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副会长骆燮龙表示,“国内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三方面:一是政策,尤其是价格政策和招标政策的改革;二是需要通过政府引导产业环境的净化;三是希望政府进行引导性的投入。”
近日“重组人纽兰格林”事件被炒得很热,事件其实很简单:历经9年研发,上海泽生科技的原创新药“重组人纽兰格林”刚刚完成在中国与澳大利亚的临床Ⅱ期试验,结果显示在国际心衰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距离作为药品上市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个时候没钱了。
“钱还是掣肘生物产业发展的大问题,尤其生物医药创新的风险更高,投入周期很长,风险投资很难评估研发进程和潜在风险,企业靠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走完全程。”一位参加中国肝病新药创制临床研究论坛暨项目推介会的某生物公司人士表示。该推介会由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CRO联合体主办,他参会的目的是希望在会上与CRO公司和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一些接触。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低,研发主要以科研院所为主。科研院所研发出来的成果实现产业化也常常比较困难,中游的开发和下游的制造、商品化方面,经常是脱节的。政策束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退出机制等也制约着生物医药的市场开发。“一是需要钱,二是要将钱花在刀刃上,同时也缺乏有经验的人才。”业内人士表示。
据称,政府将鼓励设立和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
骆燮龙认为,在加大投入促进生物医药发展过程中,国家投入应当是引导性质的,而非主体投入;其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应当是企业投入和商业风投等,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最后是地方政府投入作为补充。
地方配套同行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实际上,上海已提前动作。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化促进基金不久前在张江药谷成立,这个以新药在研项目为主要扶持对象的基金由政府出资建立,成为上海市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而在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政府也对生物医药行业组织了多次调研,具体如何实施正在积极酝酿之中。
不过,政府建立的基金由谁来管、怎么管、钱如何花?都是需要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对于想进入生物产业的VC们来说,健全国内退出机制则是他们盼望的事情。
据悉,5月5日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确定的相关研究课题多达970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即使不会得到直接的投入,政策会带来比较长期的利好也是可以预期的。”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