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0.9万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4.19万亿元,每年以平均20%的增长速度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2008年虽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国内遭受自然灾害以及三聚氰氨奶粉事件等使得食品行业遭遇了少有的一年三次大幅度月度波动,但食品行业全年运行仍然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格局。2008年全国食品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长14.80%,高出全国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32152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1997.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70%,提前完成国家“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
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是为食品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产业,它肩负着拉动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和食品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对食品工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是食品科技发展实现的载体,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推动着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尤其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报告在分析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发展现状,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现状,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危机对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仍然保持了正常的运行态势,使全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
1.1 经济发展情况
近8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品销售收入指标直线上升,每年以平均18%的增长率递增,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见图1。2008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262.00亿元,同比增长27.84%,占食品工业的3.16%,占机械工业的1.39%。其中,食品机械产品销售收入为620.66亿元,同比增长23.28%;包装机械产品销售收入为641.34亿元,同比增长32.59%。
1.2 进出口
近8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由缓慢发展变为较快增长,增幅比较明显,其中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4.8%,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3.1%,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7.7%。食品和包装机械进出口、进口以及出口变化情况见图2。2008年,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进出口总额为487341.21万美元,同比增长36.68%。出口总额为174286.70万美元,同比增长34.68%。其中,食品机械出口额为75841.79万美元,同比增长42.41%;包装机械出口额为98444.91万美元,同比增长29.28%。进口总额为313054.51万美元,同比增长37.82%。其中,食品机械进口额为80889.71万美元,同比增长30.51%;包装机械进口额为232164.80万美元,同比增长40.56%。
1.3 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标准已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以标准化手段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标准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都给予标准化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标准的关注也日益加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制修订标准的鼓励政策,按照创制标准的级别制定了不同的补助标准。例如,北京为15~100万元,江苏省10~100万元,浙江省10~100万元,辽宁省30~50万元,山东省5~300万元,广东省5~50万元,陕西省0.5~2万元,山西省10~30万元,安徽省10~15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5~30万元。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的世界性企业发展潮流,已全面描绘了当前国际间企业发展的主导和定位。近5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组建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管理下的“机械工业食品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为CMIF/TC14),秘书处挂靠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食品机械等技术领域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包装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为SAC/TC436),秘书处挂靠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主要负责包装机械及配套设备的基础、产品、方法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上述两个标委会的组建和运行,标志着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加快了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化的推进工作,标准制修订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截止2008年底,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总数为702个,其中食品机械标准数为635个,包装机械标准数为67个。由于食品机械标准分布在机械、轻工、商务、农业等行业,各类标准所占食品机械全部标准的比重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除国家标准外,我国食品机械标准最多的领域是机械行业,依次是轻工行业和商务行业,农业和水产行业也有一定的数量。在全部标准中,2001-2008年我国制定的食品机械标准为238个,占标准总数的37.48%。这说明我国食品机械标准总数的1/3以上是入世以后制定的,标志着我国食品机械标准化工作正在加快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装备工业行业标准复审工作的通知要求,2009年3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发了《关于开展2009年度机械行业标准复审工作的通知》,要求2003年以前的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将全部纳入这次复审的范围。因此,这次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复审工作,将会使我国2003年以前的食品和包装机械标准全面更新,提升水平。
依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建设的国家食品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质量认证,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复成立,提升了食品机械质量监督检验的能力,为食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推行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充分考虑与GMP等质量控制规范和HACCP等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结合,不断完善、改进质量体系。
2 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对食品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先后推出的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食品及其相关学科即农产品加工、功能性食品、现代奶业、食品安全等研究项目增加,经费强度提高。其中,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在食品科研方面立项主要有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功能性食品的研制与开发、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热带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我国优势传统食品制造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速冻调理中式快餐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总计10个项目,108个课题,总投入经费达6亿多;“863”计划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投入和食品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项目主要有食品酶工程技术、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食品发酵工程技术、食品基因工程技术、功能性蛋白与肽的生物加工、功能性糖质生物加工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和食品精细加工技术等8个项目,共117个课题,资助额度超过1亿。“十一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食品相关的立项不断增加,2007年有90多项获得资助,资助经费总额达到2440万元,2008年有120多项和食品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科研项目获得资助。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食品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某些成果已经在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1 食品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2.1.1 食品加工关键共性技术
通过“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科学技术在食品物性修饰、食品组分高效分离、绿色环保制油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食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食品新产品开发和食品质量与生产效能的提高,推动食品加工向高效、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其中关键共性技术主要有:淀粉物性分子修饰与防回生抗老化技术、蛋白改性与多肽制备技术、肉品凝胶与品质控制技术、新型绿色环保油脂制取技术、食品快速检测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
2.1.2 食品生物工程技术
通过“863”计划,蛋白质的物理、化学和酶法修饰技术获得全面突破,为改善大豆蛋白、小麦面筋蛋白等低值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拓展应用范围和提高附加值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主要有蛋白质分子修饰技术,酶法生产功能性低聚糖及其纯化技术以及益生菌菌株筛选及遗传改造技术。“大宗低值蛋白质资源生产呈味基料及高档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0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功能性低聚糖转化用酶的创制及低聚糖纯化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研发出D-塔格糖、乳果糖等功能性低聚糖,使我国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开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围绕乳制品、发酵肉制品工业用发酵剂菌株筛选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从多菌相肉品发酵体系中定向筛选特质菌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和我国第一个原创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筛选到几十株具有优良生产性状及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菌株,为我国益生菌制品的开发奠定了强大的技术和菌源基础。
2.1.3 功能型食品加工技术
通过整合功能性食品的科研开发力量,对功能性食品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主要包括食品功能性质评价技术、食品有效成分检测及鉴伪技术、功能因子的高效分离和制备技术以及功能因子的稳态化技术,全面提升了我国功能性食品工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2.1.4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十一五”期间,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在“十五”期间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理论和技术突破,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食品有毒有害因子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溯源与预警技术、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及其标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完成了一批食品安全综合技术示范。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战略研究,逐步建立起我国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含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模型、基地以及高通量分析技术体系,逐步增强了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支撑能力,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了我国在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整体提升了食品安全水平。
2.1.5 重大装备技术
围绕食品冷杀菌、高效分离、食品干燥、食品包装等方面研究开发出近百种新装置与新设备,部分技术和装备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食品工业后续强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开发的装备主要有食品冷杀菌技术及装备包括连续式高密度二氧化碳(DPCD)、高压脉冲电场(PEF)和强磁场三种冷杀菌设备;抗污染膜与膜通量高效恢复技术与装备;高效分离提取技术包括超声波提取技术和装备、分子蒸馏精制技术和装备以及高压脉冲电场提取设备等;高效节能干燥装备包括集热器—温室型太阳能干燥设备、混联式太阳能干燥成套装置和太阳能集热厢式干燥房、远红外微波真空组合干燥设备、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等;模拟移动床连续色谱分离技术与装备;CO2超临界氢化大豆磷脂技术与装置;肉品屠宰加工关键设备;薯类全粉和淀粉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双低油菜籽低温冷榨工艺与大型系统装备;远洋船载超低温急冻装备;食品包装新材料和新设备如开发出活性薄膜保鲜包装材料、陶瓷薄膜包装材料生产机组、流延膜和蔬菜纸连续成形技术和装备以及全降解包装制品加工成套技术和装置;水果内部品质在线快速检测系统等。
2.1.6 重大产业工程技术
国家在“十一五”支撑计划和“863”计划项目中对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在“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等相关专项研究中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并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高效转化,大大提高了我国食品学科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农产品的增值和农民增收。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产业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方便米饭成功开发、马铃薯全粉大规模生产、玉米深加工生产山梨醇、高品质系列苹果果胶生产、工业化生产金华火腿、高品质大豆磷脂实现国产、维生素D3生产新工艺、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及其应用、油料低温制油及蛋白深加工技术及应用、茶叶功能成分提取新技术及产业化、糖醇的工业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工程化、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成呈味基料关键技术及应用、常温方便主食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及应用、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与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等。
2.2 食品装备相关企业自主创新成果
在这个时期,企业层面也加大了研究开发力度。例如,杭州中亚机械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0杯/h的酸奶制杯—灌装生产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自主开发成功了33000瓶/h(600mL)的PET吹瓶机,属国内独家生产;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开发成功了24000瓶/h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已整线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用户为世界知名公司,标明我国无菌冷灌装线已进入国际高端市场;温州华联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与西班牙合作,开发成功了重型捆扎机,填补了我国吨重捆扎的空白;江阴纳尔捷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袋装箱机械手,已在生产线上投入使用;潮州智兴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没有真空室的真空包装机,与德国(世界最先进的)带真空室的真空包装生产线相比,在同样包装质量的情况下,速度更高,能耗只有德国机的12%,占地面积只相当于德国机器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