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星的每一个小小举动都能在业内引起一阵波澜。
近日,有关河南华星维C车间复产的消息在原料药界越传越大。8月23日,华星制药厂副厂长张全义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对于试产原因张全义表示,华星制药一直有维C原料药的生产批文,因为停产很长时间,为保住产品批文象征性地生产一些。
这个简单的解释背后隐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当年华星生产青霉素工业盐也是从很小的规模做起,但不到几年功夫便一跃成为全球第一,此次染指维C将给这个本已不平静的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试产惊动业界
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今年5月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API China)上,就传出了华星维C生产线将要启动的消息,敏感人士已经在华星现场发放的宣传单上看到了其维C生产线开始生产的消息了。
张全义向《医药经济报》记者透露,华星的维C生产线规模不大,只有2000吨左右,生产工艺和目前国内几大维C巨头一样都是二步发酵法,对于最为敏感的今后扩产问题,张全义没有完全否定,表示“要根据情况而定”。
华星供销处处长李良才透露,华星的维C生产批文是两年前从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哈森药业)转让而来的。随后,记者致电哈森药业原料药部负责人,该人士表示,其维C生产线在几年前的确已经停产。
李良才还透露,华星早在1988年就有上马维C原料的想法,但当时河南省重点支持中原制药厂的5000吨维C项目,而中原制药厂的维C生产线却投产没几天就搁浅,成了烂尾工程,华星药厂随后(2005年)从哈森药业手中购得维C生产线。
对于华星维C生产线试产的原因,国内某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企业负责人认为,一方面可能是迫于青霉素的环保压力,所以转而生产环保压力相对较小的维C;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可能看中了近一年来维C价格的一路高涨。
的确,去年以来,环保风暴持续刮向国内原料药行业,产量巨大的青霉素工业盐首当其冲地成为重点“关照”领域,期间青霉素工业盐霸主华星数次因环保问题停产整顿。
而此时,维生素市场经过苦涩的寒冬之后,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与去年低谷时期的20元/公斤相比,目前维C价格已摸高至90元/公斤。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产量巨大,维C价格一旦复苏,将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这也是尽管几大巨头数年来被这个产品的价格战折磨得死去活来,却始终不愿放弃的原因,自然也是其他企业觊觎的领域。但由于市场的不断集中,准入门槛逐年提高,所以近年来市场格局一度平稳。
未知的变数
现在就对“华星维C复产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下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毕竟其产能仅有2000吨。
然而,华星实在是一个独特的企业:这个当年在青霉素工业盐领域被遗忘的位于河南新乡郊区的村办企业,硬是依靠强大的价格优势冲破了由石药、华药、鲁抗和哈药四大巨头保持多年的青霉素工业盐传统阵营,经过连续五次扩产将产量提升至1万吨,最终四巨头被迫转产。
对于华星的优势,张全义曾这样描述:华星青霉素工业盐生产的优势体现在水、电、粮食、人工等所有成本项目上,而这其实是整个发酵原料药的优势。
由此,一旦华星在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上的成本优势被复制到同样属于发酵原料的维C上,维C市场的话语权必将重新分配。
不过,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看法。华北制药副总经理李东久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华星复产在短期内不会对国内维C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李东久分析认为:首先,华星2000吨的产能,无法与国内四大家族加起来超过10万吨的产能相比,因此难以撼动市场格局;第二,四大家族生产维C都有较长的历史,在品牌和质量上都有相当的优势;第三,目前国家对污染企业的整治越来越严厉,作为节能减排监管的主要对象之一,后来者要想在维C领域做大做强,必须要有长时间的投入,不仅仅要加大在环保项目上的投入,还要突破技术指标,方能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尽管如此,还是有业内人士对华星涉足维C领域表示担忧。“以价格优势见长的华星投产维C,虽然目前的产能不大,但华星本身在业内的影响不可小觑。华星投产维C可能会对价格体系造成冲击,尤其是目前维C价格处于高位的时候。”
对于华星维C生产线复产的看法,记者采访了石家庄制药、东北制药、江山制药,相关人士均不愿做任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