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陈莹,现为潍坊致仁堂微生物中药研究所所长、泰安正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青海神草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技术所长。山东潍坊寿光人,1991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自1999年开始进行“用现代微生物技术来解读中药药材” 的探索,第一个提出了“微生物中药”的全新概念,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被誉为“中国微生物中药研究第一人”。
记 者 王清林 岳炜特约记者 颜庆石
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这门古老医学技艺的创新工作却不尽如人意。在潍坊,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他用现代微生物技术来解读中药药材,用先进、科学的研究手段来剖析岐黄之术。他在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中,第一个提出了“微生物中药”的全新概念,研制出了灵芝虫草系列产品,并成立了自己的微生物中药研究所,为中医药这门传统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拓宽了空间。他的研究在中国尚属首例,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他就是潍坊致仁堂微生物中药研究所所长陈莹。
理论研究——“微生物中药”概念备受关注
1991年陈莹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从事过科技开发与创新、企业策划管理等工作。
2001年,陈莹在中医发明家协会年会发表的论文 《中医药与微生态医药》中首次提出了 “微生物中药”的新概念。他认为,“传统中药按自然属性分为三大类:动物中药、植物中药和矿物中药。灵芝、虫草、天麻等中药被列入了植物中药,因为我们祖先所处年代的条件有限,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属于微生物。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出现,微生物药物大量出现,如乳酸菌片、酵母片、整肠生、促菌生、丽珠肠乐等。这些微生物应该和灵芝、虫草一样作为中药应用,应该列入微生物中药的范畴。因此,微生物中药应包括以下内容:真菌类 (菌丝体和子实体),细菌类(主要是益生菌类和口服菌苗类)。”
微生物中药概念的提出,为中药分类学开启了一个新的起点,为丰富传统中药的品种和应用范围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向传统的中医分类学观点提出了质疑,由此备受关注。
“传统中药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本草纲目》需要被续写,这才是作为炎黄子孙对待中药这一历史瑰宝应有的态度。”陈莹说。
创业实践——灵芝虫草系列产品问世
2002年7月,在经过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的基础上,陈莹成立了泰安正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为一体,以专业研制灵芝、虫草深加工产品为主,其他食、药用真菌为辅的现代化高科技生物技术企业,在真菌培育、微生物中药、中药超微粉碎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医学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疾控中心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使公司始终处于科技领先的前列。2003年,该公司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了 “致仁堂”商标。陈莹带领公司同事先后开发了包括灵芝超细粉、破壁灵芝孢子粉、灵芝多糖、灵芝孢子粉胶囊、灵芝茶、灵芝片、灵芝朵礼盒、泰山四宝、冬虫夏草菌丝粉、冬虫夏草菌丝胶囊、灵芝虫草胶囊等系列产品20余种,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制的保健食品“瑞芝元胶囊”均已通过国家药监局认证,并以独特的配方和制造工艺使产品质量出类拔萃。
这段成功的创业经历,除了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外,也为陈莹的微生物中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为其之后深入开展微生物中药产品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果推广——成立专业研究机构
为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陈莹投资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微生物中药研究所——潍坊致仁堂微生物中药研究所。
据陈莹介绍,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共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微生物中药对人体免疫的影响作用,即药物对人体内免疫因子(包括炎症因子和抗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二是动植物药材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即将传统中药中的非功效成分(如淀粉、果胶、蛋白、纤维素)进行生物转化,以此来提高中药药效。这些研究将大大拓宽传统中药的发展空间。
“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创新同时也将推动整个人类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就目前来说,中医药学迫切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希望我们研究所的成立在为人们健康提供更多帮助的同时,能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走出一条新的路子。”陈莹对记者说。
记者视点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良好的临床疗效,为人体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几千年来延续至今,仍为保障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部《本草纲目》 就被中药界奉为经典,沿用了400余年。然而,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继续生存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药也应该借助发达的科技成果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遗憾的是,就目前所取得的成果来看,中医药创新还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不相协调。还好,像陈莹这样的年轻人正在用现代科技拓宽着这门传统技艺的发展空间,中医药的发展正在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才是传统中医药得以更长远发展的出路所在。正如陈莹所说,“传统中药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本草纲目》需要被续写,这才是作为炎黄子孙对待中药这一历史瑰宝应有的态度。”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