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废水变身复合肥,米渣加工成蛋白饲料,从生产味精到生物医药。近年来,建阳武夷味精有限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借力高新前沿科技,通过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从昔日的耗能大户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连日来,在武夷味精和泉生物科技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工人们大干晴天、抢干阴天、巧干雨天,力争早日完工。该项目占地400亩,首期投资1.2亿元,扩建生物原料药酶酚酸和西索米星两条生产线,建成后年可新增产值1.5亿元。
“1—7月,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2.78亿元,同比增长37.46%。进步不算小,但要在同行中竞争取胜,我们还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眼下,公司已征地370亩,计划用5-10年,建成一个年产值10亿元的生物制药旗舰企业。”武夷味精董事长李友明信心满满。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许多味精企业纷纷倒闭,我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越做越大,去年味精产量5万多吨,产值超5亿元,成为南方味精行业中的龙头老大,武夷牌味精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李友明说。
武夷味精始建于1984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还是一个年产味精不足400吨的小厂。2004年6月,企业投资6000多万元引进2台国内最先进的循环硫化床锅炉,并配套差压发电装置,实现热电联产综合利用。正是这一举动,让味精厂“活”到了今天。
企业规模逐年扩大,最让李友明心烦的就是污水。前些年,公司因污水排放不合格等屡次见诸报端,两次被省市环保部门列为挂牌重点督办对象。为此,公司不惜花重金引进高新技术,对废水、废渣进行改造处理,变废为宝提高效益。
味精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在探索中,技术人员发现,这种有机废水是制造肥料的理想原料。2006年初,公司引进了国内领先的复合肥生产技术,在废水中加入微量元素,生产复合肥。这种复合肥非常适用于柑橘、水稻、瓜果等多种农作物。现在,企业每年生产复合肥3万吨,实现利润200万元。
固体污染也是困扰味精厂的一大难题。公司每年使用的大米原料超过5万吨,由此产生的米渣下脚料近2万吨。公司又与江南大学合作,建起一个饲料分厂,对米渣再加工生产蛋白饲料,每年能带来100余万元的收入。2006年底,公司顺利摘掉了“重点督办”的帽子。
“企业要永续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大力追赶高新产业的前沿技术,走高科技发展之路。” 李友明介绍说。2008年10月,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原料药霉酚酸生产线正式投产,去年霉酚酸产量20多吨,实现产值5200余万元;今年4月,公司又投资3000万元新上一条原料药西索米星生产线。李友明说:“公司生产的生物原料药,是运用于医学器官移植后减少排异反应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既填补了国内空白,又将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记者 徐树才 通讯员 刘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