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破釜沉舟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中心是“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但是成立之初,创业是非常艰难的。在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过程中,搭建了包括基因组、生物信息、蛋白纯化、化学合成等各学科的研究平台和专业人才队伍,结合华北制药集团的主营业务,开始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初步尝试。
维生素C是我国医药行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品种之一。2001年,国际市场上的维生素C价格战打得正酣,由于维生素C生产的高利润,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盲目投资维生素C生产,最多的时候有22家企业同时生产,造成维生素C的生产能力过剩。维生素C出口价格由每千克5美元一路狂跌到2.8美元以下,至少给中国企业造成5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一些中小企业在“战争”中纷纷落马,维生素C技术创新的研究势在必行。
2001年,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国家科研单位——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各自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选择VC生产菌株为切入点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工作。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破釜沉舟,竞争与我们的生存一样,不进则退,我国工业微生物基础研究薄弱,人才匮乏,我们企业的研究人员只好挺身而出了。即使不能领先于国外,也不能停止不前,要紧紧跟上,找机会超越。”贾茜主任解释道。
在当时的情况下,若是研究成功了,则有可能拯救企业甚至是这个产业,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工业微生物奠定基础。若是实验没有结果,则不仅是人力、财力的损失,我国“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将无从谈起。
解密“黑匣子”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基因组角度进行研究,实现对生产菌株的改造在维生素C方面还没有成功的范例。新药中心的研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维生素C的生产是靠生产菌株发酵进行的,要提高维生素C的生产效率,最关键的就是要对生产菌株进行改造。生产菌株就是—“黑匣子”,谁破译出了生产菌株的基因序列,谁就拥有对它改造的秘密武器。这是一项源头性的创新研究。
经过3年的努力,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我国维生素C生产菌株—产酸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为进一步研究维生素C生产的重要中间体2—酮基—L—古龙酸的遗传背景及代谢途径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注释,找到了一系列与2—酮基—L—古龙酸代谢密切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并进行了功能验证。
在此基础上,对其中一些关键基因申请了专利,这将为提高我国VC的研究及生产水平提供源头性创新的依据。
此项目完成后,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生产菌株进行基因操作,例如,增加基因拷贝数、改变调控因子、敲除负调节基因。能全面有效地提升生产菌株性能。不仅可以使我国的工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稳占国际工业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前沿,而且可以使国内维生素C生产成本极大降低,周期缩短。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将成为传统工业、工艺现代技术改造的典范。
搞产业化科研
我国的维生素工业起源于50年代末,当时主要以生产医用原料为目的。近年来,国内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在维生素行业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是我国维生素生产商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壮大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我国科研人员开发的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并经过企业不断的改进优化,使我国的维生素C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成为维生素强国的进程。
但与世界维生素行业的巨头相比,自主创新能力的低下是目前制约我国维生素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了进一步巩固我国维生素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必须加强我国维生素产业的科研投入,同时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由于我们这个项目是以企业为主体完成的,从企业的角度看,效益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以完整基因组序列为背景,研究重要的维生素C生产菌株的代谢功能基因及代谢途径,为维生素C生产菌株的遗传改造和定向育种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两步发酵法工艺,只有这样,我们在维生素C生产上的优势地位才能够继续保持。”贾茜主任介绍说。
做高端维生素
尽管我国在维生素的生产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众所周知,原料药生产大部分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产品,进入门槛低,容易仿制,缺乏技术产权和技术诀窍。即使用在国内,只要一个产品在国际市场热销,就会引起竞相仿制和投资,特别是维生素C,由于市场需求量大,维生素生产在我国走进了集中度高,低成本恶性竞争的怪圈。
作为企业的研发机构,华北制药新药研究中心除了对维生素C菌株进行研究外,还积极探索维生素相关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通过维生素衍生产品及复合维生素制剂的开发来改变我国维生素产业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状况。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