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麦丹集团:做氨基酸生产的旗舰企业

   日期:2011-01-16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759    评论:0    
核心提示: 从一个面临困境的味精厂,到全球第四大L-苯丙氨酸生产企业;从单一生产味精产品,到集制造各种氨基酸以及菌种培育技术服务为一体
  

   从一个面临困境的味精厂,到全球第四大L-苯丙氨酸生产企业;从单一生产味精产品,到集制造各种氨基酸以及菌种培育技术服务为一体;从原来三明沙县一个小厂,到享有“福建省创新示范企业”、“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一系列头衔的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麦丹集团)用不断创新的勇气,领航国内氨基酸生产领域。

    不调整产业结构  没有出路!

   “前几年工人都招不到,味精生产利润太低了,生产资料又不断涨价……”据麦丹生物集团总经理陈炳生介绍,几年来,味精生产企业已步履维艰,南方许多味精企业纷纷停产或北移。麦丹集团同样面临着危机,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将陷入困境。如何寻求新的出路?这是麦丹集团上层领导苦苦思索的问题。

   “必须从原来粗放的氨基酸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氨基酸产品,企业才会有出路。这一点对味精生产企业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考虑,麦丹集团将目光转向了高附加值的氨基酸产品L-苯丙氨酸。

    据了解,L-苯丙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属于8种必须氨基酸之一。它是生物体内合成氨基酸的重要原料,是某些氨基酸药物和氨基酸营养食品所必须的成分,也是合成某些抗癌药物的中间体。其最重要的用途是合成阿斯巴甜,以及作为营养强化剂、氨基酸输液和复合氨基酸制剂的成分。

    90年代,国内主要采用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这种方法成本很高,每吨成本就需要10-11万元,而此时国外通过发酵法生产的L-苯丙氨酸,吨售价仅为8-9万元。“90年代,当国外产品以低价格打入中国市场时,国内厂商纷纷倒闭,从此L-苯丙氨酸全都依赖进口。”陈总说,“正因为如此,L-苯丙氨酸的市场潜力凸显。”

    1980年以来,一些大学在这个领域攻关,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酸率只有3%,糖酸转化率只有15%,这样的技术没有市场竞争力。2004年,麦丹集团在复旦大学等高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技术攻关,终于取得了突破。麦丹集团的技术使得L-苯丙氨酸平均产酸率达到5%,最高已达6.68%;糖酸平均转化率达到25%,最高已达28%,与美国等国外技术的产酸率相比接近。此时,麦丹集团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与国外技术分庭抗礼。

   “跟原来生产谷氨酸相比,这个产品附加值是原来的10倍,增加的原材料不到原来的4倍,排污量还减少了40%……”正因为这样的转变,麦丹集团从原来的危机中迅速崛起。

   “是L-苯丙氨酸使我们重新焕发生机,如果没有L-苯丙氨酸这个项目,我们也要步许多关停的味精厂的后尘了。”陈总说,几年前,麦丹集团以味精为主打产品,现在味精变成了副产品,L-苯丙氨酸成了主打产品,并成功打开国际市场。2007年,产量居世界第四。

         依托6•18平台  突破技术瓶颈

   “我们是通过市场找技术。我们也曾和复旦大学等高校进行过合作,在这个基础上,在第四届6•18与中国生化学会工业生化分会深圳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对接L-苯丙氨酸项目,并与福建师范大学的吴松刚教授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据陈总介绍,在6•18之前,他们的L-苯丙氨酸生产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当时菌株的稳定性不好,发酵工艺还不完善。通过6•18对接这个项目,麦丹集团改进了工艺,并有了扩产的勇气。对接前麦丹集团每月仅生产L-苯丙氨酸30吨,对接成熟后,一个月可产300吨,产量提高了10倍。

    麦丹集团与中国生化学会工业生化分会深圳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对接的L-苯丙氨酸项目,是借助微生物具有合成自身所需氨基酸的能力,通过对菌株进行改造处理,构建出各种营养缺陷型及氨基酸结构类似物抗性变异株。其技术特点有三个方面:首先,发酵法采用的菌种,使用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与一般的工程菌种相比,具有产酸高、反应链指向单纯、杂酸和其他反应副产品少的特点;其次,项目采用一步发酵法,可利用较廉价的原料直接生产,成本较低;第三,废水量少,废水中氨、氮的含量低,环保成本低。

    经过不断摸索,公司生产的L-苯丙氨酸经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检测达到了美国FCCIV标准,已基本同国际接轨。该项目利用原谷氨酸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第一期建设规模为年产4000吨L-苯丙氨酸。麦丹集团计划在2009-2011年,将L-苯丙氨酸的年产量扩至8000吨。

    麦丹集团苯丙氨酸的成功产业化为下游的阿斯巴甜生产企业带来了福音。

    阿斯巴甜是一种氨基酸二肽衍生物,其甜度为蔗糖的180-200倍,和其他甜味剂相比,具有味质佳、安全性高、热量低等优点,因而风靡欧美市场,目前阿斯巴甜已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使用。苯丙氨酸是阿斯巴甜的主要原料,直接影响着阿斯巴甜的生产。

   “如果我们没有生产苯丙氨酸,国内很多阿斯巴甜企业就没办法生存了……”陈总说。国际上的苯丙氨酸生产企业也同时生产阿斯巴甜,国内阿斯巴甜生产企业受到很大的资源瓶颈。由于麦丹集团的崛起,国内许多阿斯巴甜企业有了扩产的底气。目前国内阿斯巴甜企业的产能已由原来的5000吨扩大至1万吨。

         产学研合作  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菌种是会退化的,随着规模的扩大,价格是会下降的。”

   “必须要有新的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储备新产品,才会一直有竞争力……”

    陈总对于技术创新有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如此,他们在福州成立了“麦丹集团研究中心”,聘请福建师范大学吴松刚教授做首席科学家。

    麦丹集团注重科学管理和企业的创新工作,坚持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公司先后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师大生物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发酵自控系统实验室,与常州奥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发酵试验基地等。集团拥有一个省级技术中心,建有一套国内先进的生物发酵系列产品小试生产线,具备完善的检测分析和中试条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相继开发出多种氨基酸系列产品,如苯丙氨酸、饲料级赖氨酸、食品级赖氨酸、脯氨酸等。

    近年来,为了加快企业创新力度,麦丹集团积极建设研发团队。目前拥有机械制造、工业微生物、发酵工艺、食品工艺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95名,其中国家级专家3名、高级工程师8名、工程师27名,具备了较强的研发实力。在研发方面,麦丹集团还投入大量资金做后盾。公司这两年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近800万,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此外,企业通过深挖设备潜力,成功完成了多个技改项目,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如发酵生产关键工序采用DCS系统,提取、精制工序运用膜滤、纳滤和反渗透等技术,不仅实现信息化管理,解决了发酵工艺生产的产品收率低、质量差、能耗高、污染重等难题,还促进了发酵工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

        再接再厉  促进生物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麦丹集团资产总额达2.1亿元,年产值达2.3亿元,现有员工700人。生产的主要产品有L-苯丙氨酸、L-赖氨酸、L-脯氨酸、味精、酱油、鸡精等。主导产品L-苯丙氨酸通过HALHL、KOSHER认证,并获美国PDA注册登记。麦丹集团已是福建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质量最好的氨基酸生产基地。其L-苯丙氨酸的产量在2008年有望进军世界前三强。但他们创新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

    据陈总介绍,目前由于麦丹集团没有蒸汽作动力,没办法充分利用早稻谷做为原料,而是依靠买进葡萄糖做生产原料。如果能用早稻谷替代购买的葡萄糖做生产苯丙氨酸的原料,成本还会下降。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据了解,如果能充分利用早稻谷为原料,项目成功产业化后每年可消化早米3.2万吨,带动早稻种植面积13万亩,带动农户2.6万户。

    目前,麦丹集团计划对集团原有的老锅炉进行技术改造,上马功率达到2×3000KW的余压余热发电项目,项目完成后年发电4320万千瓦时,年供电3845万千瓦时,年供蒸汽46.2万吨,可解决利用早稻谷生产苯丙氨酸的动力问题,促进产能进一步扩大和成本进一步降低。据介绍,这个项目完成后,每年还可以节约标准煤1.36万吨。

此外,麦丹集团还计划上马年产300吨的L-色氨酸项目和年产500吨的L-缬氨酸项目,前者计划投资2600万元,年新增销售收入6000万元;后者计划总投资2400万元,年新增销售收入4500万元。届时,麦丹集团将拥有国内一流的发酵与合成技术,建成专业的中国生化要用氨基酸集群与重要的生产基地。 

                                                                        ——摘自6•18博览2008年第7期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