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产品做出洋产业
郸城人很精明,他们善用精深加工,把最不值钱的农产品做成风靡全球的洋产业。
玉米,在这里做成了乳酸、液糖、淀粉、黄原胶和苏氨酸等30多种高科技产物,产品遍及全国,走俏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玉米芯,做成了生产口香糖的糠醛(木糖)。工业废料糠醛渣可作燃料,替代煤炭;栽培食用菌,营养极高;生产活性炭,处理污水、清洁环境。
红薯,做成淀粉,淀粉再做成粉条、粉皮、粉丝;加工淀粉后的副产品红薯渣可用来制酒精,可用来制作酱油醋用的糖色,如果加上粉碎的红薯叶、红薯秧便成了猪饲料。
……
郸城县无山无矿、一马平川,130万人口115万是农民,耕地168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但这里盛产小麦、玉米、红薯、油菜、棉花等农作物,却不能让郸城甩掉贫困的帽子。
如今,郸城大做“农”字工业,形成了玉米、棉花、小麦、红薯、药材、油菜、养殖、木业8大产业链条。50多家姓“农”的工业企业年产值近百亿元,成为郸城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玉米,全身都是宝
在郸城,一车车黄灿灿的玉米运到财鑫糖业公司、金丹乳酸公司,经过发酵,转化成10万吨乳酸、18万吨液糖、15万吨淀粉和黄原胶、苏氨酸等30多种高科技产品,再装车运往世界各地。这一进一出,玉米身价数十倍增长。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金丹公司,玉米全身都是宝贝,即使冲洗玉米的废水都变成了沼气和饲料,循环加工,零排放。所以,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首家乳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多项国家级头衔纷纷落户郸城。该公司每年消耗玉米30万吨,年产乳酸及系列产品10万吨,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DL-乳酸产量居世界首位。
世界各国的乳酸企业逐渐倒闭,而金丹公司步步攀升。原来,该公司自2001年组建集团至今,已投入3亿多元科研资金,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了拥有14名高级专家和博士的233人的专业研究队伍,不断增设高科技乳酸项目,在国际上稳扎脚跟。
“我们是伊利、蒙牛、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娃哈哈、华润雪花等国内800多家企业的供货商。简单地说,你吃的每一块面包、喝的每一瓶牛奶,都添加有金丹乳酸。”接受记者采访时,金丹公司董事长张鹏很自豪,“我们投资2亿元,正建设占地200亩、年产10万吨乳酸系列产品的二期工程;现在金丹是世界第二,3年内必将超过年产14万吨乳酸系列产品的欧洲公司,成为世界第一。”说着,张鹏脸上流露出十分的坚定和自信。
像金丹公司一样,能把玉米转化成多种高科技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在郸城已经形成了集群效应,而且在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
专业吞吐玉米的财鑫集团液糖公司更是把“玉米”科技做出精细化。从玉米进厂到产品出厂,基本不产生废弃物。玉米经酵母发酵生产液糖,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经过浓缩、喷浆、造粒等工序生产出富含氮、氨基酸、有机质的绿色环保复合肥。就连冲洗玉米排出的废水通过该公司自己发明的“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技术回收产生沼气,经过浓缩蒸成玉米浆作为制药发酵原料,使玉米的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87%提高到98%,一年增加效益400多万元。
整个生产工序,唯一没有得到利用的就是企业锅炉产生的废炉渣。针对此情况,2008年9月26日,财鑫集团又斥巨资建成金鑫新型建材公司,专门消耗集团公司各生产线产生的废炉渣,年产轻型建筑墙砖1亿块,缓解了新型墙材市场供求紧张局面,又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金丹从玉米里提炼出了乳酸,财鑫又从玉米里提炼出了液糖,他们通过精深加工把玉米身价翻倍增值,演绎了一段玉米的“神话”,令人赞叹。
直到记者来到郸城县2007年投资4500万元建成投产的顺兴糠醛厂,才知道郸城县还创造了玉米深加工的奇迹——从玉米芯里提取“口香糖”(木糖)。他们把玉米棒芯经过水洗、粉碎、拌酸、脱色、高温、水解、精制、脱硫、结晶、干燥等生产工艺,消化了郸城县近40万亩玉米产生的7万吨玉米芯,而且周边县市的农民也把玉米芯送到这里,制成糠醛、活性炭和石油助剂。糠醛厂总经理吴天祥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玉米芯本来是烧火做饭的柴火,该厂以302元/吨的价格收购,经过加工,年产3万吨糠醛,每吨10800元,价格翻了35倍;同时,加工糠醛产生的废渣进行再加工,制成污水处理剂——活性炭,还有石油助剂,实现年销售收入6800万元。
红薯,年创产值3个亿
“年轻时,红薯救了俺全家人的命;现在,俺又享了红薯的福。俺家10亩地全租给天豫公司种红薯,每年租金8000元;我还在天豫公司打工,每年工资12000元,是红薯让俺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在郸城县天豫经贸有限公司,汲冢镇孟花园村51岁的刘相春老汉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享红薯的福。
郸城县把玉米产业做成神话后,又掀起了一场“红薯”革命,把“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谚语,变成了“红薯粉条、红薯粉丝、红薯淀粉挣洋钱”的顺口溜。
该县红薯常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每年产鲜薯40万吨。至今已发展红薯深加工企业20余家,形成了一个年产值3亿多元的循环产业。
1993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农民富裕了,种红薯和吃红薯的人越来越少。以鲜红薯为原料生产加工精制红薯淀粉、粉条和粉丝的天豫公司,原料紧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自己先种,刺激农民种红薯。”天豫公司副总经理崔汝亮介绍。该公司把“红薯地”作为公司的第一车间,从厂长到工人,每人都种红薯,厂里再高价回收,亩产值高于小麦。就这样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种红薯积极性,早在20年前就在全国叫响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2008年,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农民耕地种植15万亩优质脱毒红薯,既让农民种红薯挣钱,又得到租地款,还能到厂里上班拿工资,一举三得。农民群众有了积极性,红薯质量越来越好,产品质量也相应提高。
目前,该公司年生产的粉条、粉丝、精制红薯淀粉等6大系列30多种产品,年产值3亿元,90%的产品销往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土产品挣到了“洋钱”。
另外,以郸城豫东面粉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的小麦链条,康鑫药业带动的药材链条,银海油脂公司带动的油料链条,丹凤养殖公司带动的养殖链条等,该县8大农业产业链条拉动着郸城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