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我国植物修复和自动控制生物堆肥领域的主要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
陈同斌在国际上发现第一种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解决了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技术,并建立第一个示范工程。
记者:您曾在全国考察重金属污染,发现什么问题最为严重?
陈同斌:最严重的是砷污染,像西南一些地方,有很多矿石含砷量大,对土壤的污染较重。砷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能让接触者患皮肤病或癌症等。
现在,我们研究用植物修复的办法进行污染治理。针对砷,主要用蜈蚣草,它能从土壤中大量地把砷等有毒金属吸走。
记者:您当时是怎么发现蜈蚣草的?
陈同斌:1999年以前,国内的土壤修复大多以国外已发现的超富集植物为标本,如遏蓝菜。我想,在植物资源那么丰富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找到更好的超富集植物呢?
湖南石门是盛产雄黄矿的地方,雄黄主要成分是砷。我想,有砷等重金属的地方,那里的植物就有耐重金属的特质,或许能大量吸附重金属。通过多次考察和试验,终于找到了蜈蚣草,比遏蓝菜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
记者:您现在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陈同斌:蜈蚣草的研究和推广还在继续深入。另外,我做废弃物污染治理,通过生物处理,使废弃物无害化。我们在研究一种自动控制高温好氧生物发酵技术,消灭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中的有害微生物和杂草种籽。其中,城市污泥主要由污水处理厂产生,水分含量高达80%,不能直接作肥料,也不能直接填埋,否则其有害微生物会危害环境。而如果晾晒这些污泥,一两年都晾不干。
记者:很多老百姓认为畜禽粪便可以用作肥料,为何还要进行无害处理?
陈同斌:北京市1800多家规模化养殖场,大的养殖场甚至一天能产生一两百吨粪便,如不进行处理,二次污染风险很大。比如,禽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只能存活30分钟,在羽毛中能活7天,但在粪便中却可存活140天,所以粪便成了禽流感的重要传播途径。
我们研究的自动控制高温好氧发酵技术,能很好地杀灭粪便中的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