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12月11日电(记者孙彬)记者从江苏省农科院获悉,专家正在探索用“生态”方法治理太湖水质富营养化难题,具有神奇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水葫芦有望从“环境杀手”转变为太湖治理的功臣。
据了解,由国家科技部拨款2800万元、江苏省农科院院长严少华领衔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水葫芦安全种养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于2009年4月份开始实施。研究结果表明,只要种养10万亩水葫芦,就可将太湖水质从五类提升为四类,有效解决太湖水质富营养化难题。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用物理的化学的生化的办法治理,效果都不理想。相比较而言。采用生物富集的办法效果最好。而在所有生物中,水葫芦吸收氮、磷、钾的能力最强。在适宜的温度下,种养一平方米水葫芦在两三天内便可将一立方米的五类水改善为四类水以下,对水体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70%以上。
江苏省农科院研究测定,种养一亩水葫芦一年可吸收利用水体氮、磷、钾的量分别为120公斤、20公斤和220公斤。如果按每种养10亩水葫芦吸收一吨氮磷计算,太湖中只要种植10万亩水葫芦,就可每年吸收一万吨氮磷,这足以让太湖水质由目前的五类变成四类。
农科院的研究表明,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有三个。首先是控制性种养,就是要防止水葫芦逃逸后生长失控,危害环境,采用锚基浮球挂网围栏的控制设施可有效防止水葫芦逃逸。第二是机械化采收,水葫芦体积庞大,必须采用高效率的专用机械及时打捞。第三是资源化利用,水葫芦高效吸收了氮磷钾,打捞起来放到农田里就是个宝,如果留在湖内就是个害。
太湖水面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相当于360万亩,种植10万亩水葫芦不会对航运、渔业、生态造成大的影响,水葫芦采收制成的有机肥可解决周边40万亩农田的肥料供应,大大减轻化肥对太湖水体的危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