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探索创新药物产学研发展适宜之路

   日期:2007-10-31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260    评论:0    
  

    针对我国创新药物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医药产业发展,是近年来药学界关注程度非常高的热点问题之一。10月8~9日,秦伯益、张礼和、刘耕陶、周宏灏等国内7名院士以及部分药学研究、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由中国药科大学与先声药业在南京联合举办“2007中国创新药物产学研合作发展论坛”。围绕“合作·创新·同心·共赢”这一主题,与会人员就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与大型医药产业集团的全面合作,促进创新药物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的话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共同探索我国创新药物产学研合作发展、取得共赢的有效途径。

    ▲创新药物研发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个走上演讲台的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院士。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当前创新药研究中的问题是整个科技创新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而且创新药研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问题。

    例如,在我国整个科技界出现的一些矛盾现象,在药物研究中同样存在:科技成果不少,但被转化的不多;科技论文发表了不少,但被引用的不多;科技创新不少,但高水平原始创新的不多。在创新药物研究上,出现“昙花一现,泡沫一阵”的不良现象,具体表现在:近年来国家对创新药物研究投入大幅度增加,新药“苗头”不断涌现,但其中能研究成功可用于临床的药物数量“寥寥无几,有国际影响的没一个”。

    在给出有国际影响的创新药物的标准——国际承认是目前最好的,承认是独立首创的,并愿意引进、仿制该品种之后,秦院士表示,尽管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研发的二巯基丁二酸钠以及随后研发的青蒿素有相当的国际影响,但近年来,人们对创新药物研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对基因组药物学的期盼过早、对中医药开发潜力指望太高以及对传统的研发途径应用渐少,“合成、采样、筛选、评价”等新药研发的源头正在枯竭,再加上很多新药基金的应用出现“开工有日,完工无期”的虎头蛇尾现象,不但没有推出有国际影响的创新药物,同时,这样的研究现状令人堪忧。

    他表示,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常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创造学术自由的空间将为创新药物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创新过程中“要传统,但不能固守传统”,例如经验积累、药物普筛、综合筛选、定向合成、代谢研究、天然物提取等传统的新药发现途径并没有过时,应当明确,正在探索中的新方法是对过去方法的补充与发展,而不是取代。“国际上现用的一套新药评价规范是人类长期实践形成的,总的来说,应该接受”。

    先声药业新药研究院院长殷晓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正是因为存在上述一些不良因素,国内多数企业家对创新的认识比较局限,其深度远远不够,对研发风险的承受力低,从而导致缺乏引领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卓识。另外,现实的经营业绩压力也导致企业主要经营者对创新发展的短视;绝大多数企业对盈利的过高期望,造成对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期待产学研合作适宜模式

    在创新药物研究模式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切实解决医药技术与产业发展中需求脱节、产学研脱节等问题”的观念正在普及,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论坛上,曾经在医药行业工作过20多年的“老医药工业者”、江苏省副省长李全林指出,产学研合作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他说:“产学研合作没有最优,只有最合适。要科学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在药物研究方面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多种多样,有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联合开发型和共建实体型等。先声药业集团董事长任晋生表示,对企业而言,具体选择何种模式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产学研各自的优势和潜力,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合作过程中,产学研之间要加强沟通,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实现共赢。

    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张礼和院士指出,当前新药研究进入到一个多学科、多技术协作的新时代,在创新药物发展方面,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三者应分工协作。他举例说,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新化学实体(NCE)发现和研究源头创新方面有自己的先天优势,可以强化这一部分的工作;新药的临床前研究,由一些研究所或小型的药物研发公司来做更加合适;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之后,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支持,且这些工作的原创性不强,更多的是在协调、管理和执行层面来展开,因而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来完成似乎更符合现实。“如果产学研三者都从头做到尾,就谈不上三者之间的资源优化、优势互补了。”

    结合先声药业集团的发展经验,殷晓进表示,我国药企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并有锲而不舍的投入,对创新失败也要容忍和理性的接受。其次,应通过建立高层次研发团队,并突破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与资金积累的方式,走合作研发之路。他强调,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强技术转移工作是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创新药物研发的模式,如战略合作、研发外包、直接购买、企业并购等。

    ▲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和技术

    在创新药物研究重点方面,不少院士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甄永苏院士着重谈了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他指出,肿瘤靶向药物是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可针对肿瘤相关的分子靶点,设计、筛选与研制一系列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天然来源样品是筛选肿瘤靶向药物的丰富资源;小分子药物与抗体工程药物的结合,可研制具有高度活性的肿瘤靶向药物,而肿瘤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刘耕陶院士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就针对多个靶点的复方药物研发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优势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单分子药靶药物的研发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而含有多个成分的天然提取物或中药具有作用于多个通道、多个靶点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治疗复杂疾病的新药研发重点之一。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平其能教授则结合他们研究小组近年来开展的研究,就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及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纳米导向载体系统及其组装技术的研究,可以使药物穿透肿瘤新生血管上皮细胞间隙,产生EPR效应,提高药物利用率,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缓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纳米粒子还可以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将更多药物输送进入细胞内,减少细胞膜p-糖蛋白对药物的排放和多药耐药的发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研究员提醒说,尽管不同经济水平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团队纷纷转向海洋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或有机合成研究领域,且天然产物无所不在,但这些领域目前仍然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难以形成重大科学问题或重大学术思想,我国尚未在这一领域组织形成重大的科学研究计划或重大项目。

    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刘昌孝院士,结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CriticalPath白皮书分析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药研发面临“研发成本在提高而新药产出在下降”的形势,这样的环境下,建立于新药安全性、有效性和产业化三个基本要素的新药评价路径的关键性科技研究应得到高度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和投入,而不能全依靠企业来负担。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