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青霉素工业盐三高运行

   日期:2011-01-16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028    评论:0    
  

  在全球需求继续增长,国际大宗原料药生产加快转移中国市场,国内原料药市场竞争加剧和质量、环保政策监管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2007年,青霉素工业盐的产能产量、价格波动、规模集中度呈现出“三高”的发展态势,并将直接左右其2008年的行情走势。而在目前,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
  

  “一高”

  产量创新高,产能过剩三成

  2006年,青霉素工业盐产能达到了65000多吨,年产量估计达到45000吨(含20000多吨6-APA消耗量),产能利用率约为69%。而在青霉素价格反弹至历史高位的带动下,石药、华星制药的2007年青霉素产量均过万吨,国内青霉素工业盐年产量估计达到56000多吨(含25000多吨6-APA消耗量),同比增长26.11%(如考虑到年底产量过剩几千吨,实际需求增长约10%),产能利用率提高至约71%。由此,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已稳居世界份额的90%以上。

  正如健康网公布的一份来自美国医药人士的分析一样,受发展中国家医药保健市场普遍增长的影响,青霉素工业盐市场的需求继续处于整体稳步增长的趋势,这从2006、2007年产能、产量连创新高即得到充分体现。2007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量虽然出现同比下降,但下游6-APA、阿莫西林、GCLE、7-ADCA等出口量的增加,有效拉动了国内青霉素工业盐产量的增长。

  在2007年国内青霉素工业盐50000多吨产量中,有约27000吨用于生产6-APA(50%),13000余吨用于出口(27%),约3500吨生产7-ADCA(7%),约3500吨生产青霉素钠盐(7%),近1500吨生产GCLE(3%),近1000吨生产普卡(2%),1000多吨生产青霉素V钾、苄星、青霉素G钾(2%),剩余约2%用于生产兽用药品。

  2006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总量为14529吨,同比增长28%;6-APA出口总量为3443吨,同比增长172%;阿莫西林出口总量为2056吨,同比增长87.05%。2007年受下半年印度市场因青霉素采购成本过高而需求量下降的影响,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总量只有13723吨,同比减少5.56%;但6-APA出口总量为4255吨,同比增长23.48%,阿莫西林出口总量为2137吨,同比增长3.88%,GCLE出口总量为701吨,同比增长66.51%。如加上下游6-APA、阿莫西林、GCLE等消耗的青霉素量,青霉素工业盐实际出口量约26000多吨,中国出口量已占据世界需求份额的50%以上。

  据媒体报道,2007年,石药的内蒙古一、二期青霉素年产万吨项目全部达产,鲁南新时代药业计划新建2000~3000吨7-ADCA项目(约合5000吨以上青霉素/年),年底联邦制药内蒙古基地新增5000吨6-APA项目(约合万吨青霉素)试车投产,由此测算,国内青霉素工业盐实际有效产能已经接近80000吨,产能过剩已近三成。如果加上技术进步增产和部分闲置产能,青霉素工业盐产能将达到100000吨。

  

  “二高”

  价格连续两年反弹拔高

  

  2003年7月份青霉素工业盐价格跌至60元/Bou以下,正式掀起了青霉素工业盐新一轮价格大战,加速了国外青霉素产能转移至中国的速度。50~65元/Bou的青霉素价格一直延续到2006年上半年。2006年6月的上海CPHI原料会后,国外青霉素工业盐需求开始持续升温,促使市场价格逐步恢复性反弹,从谷底的50~60元/Bou一路上升至年底的75元/Bou。

  进入2007年上半年,在基础原材料、能源成本价格普涨和环保限产制约导致阶段性市场供不应求的推动下,青霉素工业盐市场价格又继续攀升至150元/Bou的历史新高,年底在产量恢复需求过剩后,价格急跌至65元/Bou以下。经过2008年1月份生产厂家限产调整后,青霉素第七次价格大战迅速结束。同样,受环保、成本压力的影响,青霉素价格又在2、3月份迅速反弹至100~120元/Bou(见图),最高达到130元/Bou,出口价格达到16.5~17.5美元/Bou。

  受“双高”——居高不下的粮食燃料、化工原材料涨价影响和日益增强的环保监管“高压政策”的影响,青霉素系列原料药价格走势已经超出普遍市场预期。由此可以看出,高成本生产时代的到来往往经常导致市场突发不确定因素,极易带来大宗原料药价格的异常波动,近两年青霉素工业盐市场的巨幅震荡便是明显例证。

  

  “三高”

  万吨规模产能集中度达80%

  

  2006年青霉素9家生产厂家前三家产量合计约28000吨,集中度达到62%。到了2007年,青霉素10家生产厂家前三家产量合计约36000吨,集中度达到63%。如按前三位产能厂家石药、联邦、华星满负荷计算产量,年产能万吨以上的规模集中度已经达到80%以上。据近期的报道,联邦还计划继续扩产内蒙6-APA项目3000吨(约合6000吨青霉素),届时,产能列前三位的厂家满负荷后集中度将会接近90%。

  观点

  警惕“三高”

  从粮食燃料、化工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环保与质量监管“高压”持续增加,人民币汇率继续走高、出口退税率还会降低的贸易“高”成本的新环境来看,青霉素工业盐整体面临销售成本价格上涨态势。从客观上分析,80~100元/Bou应该是青霉素工业盐市场可以保持较长期稳定的价格平衡区间,过低的销售成本将会使制药企业难以承受“三高”环境之困扰,而过高的采购成本对下游需求方积极性将会产生较大的阻滞影响。

  青霉素市场价格的再次高位反弹,使大部分厂家准备加快提高产量,但绿色奥运前的环保高压也让大部分厂家难以满负荷开车,要知道,产量越大,环保成本压力也相应越大。当然,青霉素产能产量提高带来的产能严重过剩,价格高低波动带来的巨大市场震荡,集中度愈来愈高带来的两极分化,还会加剧青霉素工业盐市场竞争的阶段激烈性。充分竞争的确是理顺市场秩序的必由之路,但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制药产业,在充分竞争的同时切勿忘了理性竞争。

  随着夏季的来临,抗生素原料需求相对进入淡季,青霉素工业盐的紧张局面将会有所缓解,产量过剩、价格回落很难避免;而在“三高”市场环境的巨大影响下,制药企业规范经营、理性调控产销量平稳渡过淡季市场愈显重要,毕竟,持续盈利、健康发展是竞争者的共识。

  青霉素工业盐作为“中国造”的基础医药原料代表,国内制药企业不仅有责任把青霉素工业盐做强做大,还更有责任做出民族制药工业国际化品牌。特别是在规模优势的推动下,更应该加快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系列原料生物发酵水平、合成转化水平、提取纯化水平、下游更多原料酶法直通车水平、环保节能减排控制水平等技术进步工作,真正实现“中国造”青霉素国际化质量营销的长远优势。(张正海)   

    2003~2008年青霉素工业盐国内市场平均价格走势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