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宋常青 黄会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全国政协委员任启兴建议:重视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滞后等难题,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根据统计,2006年第四季度,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44起,中毒4922人,死亡36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呈现上升势头。任启兴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严重超标,滥用激素、食品添加剂等现象大量存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中存在二次污染情况时有发生。任启兴认为,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职责不够明确、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滞后和现有科技体系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缺乏正确评估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任启兴说,我国现已颁布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几十部,但因分段立法,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较窄,尚无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办法,留下执法空白和隐患。因执法主体不同,适用法律不同,定性不准确等,难以监管的情况经常发生。其次,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职责不够明确也是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权威性,综合管理难度较大。由于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任启兴认为,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滞后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食品工业国家标准有1070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1164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标不一,执法部门监管无所适从。国家标准只有四成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而且同一个产品甚至有几个相互矛盾的标准。同时,现有科技体系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缺乏正确评估也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影响因素。任启兴认为,新型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酶制剂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缺乏技术措施支撑,检测体系不配套,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目前各部门日常执法检查大多凭经验,依靠感观目测进行。“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是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任启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