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药之局:国内整合溃不成军 外资并购咄咄逼人

   日期:2007-03-04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362    评论:0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全景扫描

  一幅所有人都试图谋划圈点的中国医药行业版图:老牌国有企业在行政力量推动下“强强联合”,打造航母“欲望号”;资本并购中民营企业刀锋剑利,缔造“医药帝国”…… 但如今,无论喜忧成败,一切皆成往事——外资正在成为眼下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主角。

  与过去只是“将自己的产品卖到中国的医院”的目标不同,这些跨国巨头们正在改变自己的中国战略:他们已不甘心于单纯的股权投资,而是要进行真正的资源整合。创新产品、强力品牌、销售渠道等正在成为他们的觊觎之物。

  中国医药市场将要成为外资的天下?

  2006年医药行业格局骤变。三九集团、华源集团这两大苦心经营多年、欲夺行业霸主的医药巨头轰然倒塌,中国医药集团前路未卜,而在医药界立足未稳的华润集团出面收拾华源旧河山而此时,国际医药巨头、国际资本却大举收购:帝斯曼收购华北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美国华平资本收购哈药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德国拜耳收购东盛集团……国内医药行业格局几乎被彻底打破。

  “今年上半年国内医药工业利润增幅仅有6.3%,已跌到历史最低点,在全国十二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2004年增幅11.6%、2005年增幅19.23%)。国内医药行业、医药市场马上要成外资的天下了。”一位医药集团老总情绪激动。 外资跑马场

  2005年华源集团、三九集团的倒塌和几大民营收购劲旅因资金链危机而放缓收购步伐,国内医药行业的整合机会正一步步落入外资手中。

  虽然早在1980年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日本大冢在天津的合资厂就已成立,现在国内合资药厂也已达到1800多家,但世界医药巨头如辉瑞、罗氏、诺华、拜耳等的中国战略一开始并不是采取资本手段来合资或收购资产或股权,而是先在中国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将自己的产品卖到中国的医院。即便后来建厂,也基本是进行分装。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药品市场80%在医院,早前以处方药为主导的这些巨头们只要占领医院市场就等于占领了中国整个药品市场。其次,从辉瑞收购华纳兰博特、葛兰素收购史克比成等国际知名医药行业收购案例看,他们收购的目标是收购产品、收购研发能力、收购新产品线,而中国药企研发能力弱,多是生产仿制药,在他们看来,并购价值不高。此外,早前市场竞争度不高,国内企业也并不像今天这样面临生存危机,引入外来资本的愿望不足。

  但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和国内医药行业生存状态的变化,这些跨国巨头们的中国战略也在改变。

  2004年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率呈现了6年来最低水平,仅为7%,而中国以28%的年增长率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市场规模达到95亿美元,名列世界药品市场第九位。为了在这个市场获得更多收益,外资医药企业开始将研发、原料药和制剂制造等产业环节向中国转移,除了采取委托加工方式,这些企业也开始在国内寻求合作或者并购对象,建立起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何况,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因产品老化、降价政策、原料成本上升等原因陷入生存困境,医药行业利润已经开始下降(2004年医药工业利润率8.8%、2005年为8.4%、2006年第一季度为7.5%),华北制药集团、哈药集团、东北制药总厂、太极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等几年来一直在吸引战略投资者,期待新的资本注入以解决生存危机。再加上中国加入WTO,承诺对外开放医药市场。所以,在政策导向、企业需求和市场诱惑下,外资巨头走上国内医药行业兼并收购的舞台,收购价格有的已经大大低于重置成本。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德国拜耳1.3亿欧元(折合13亿元人民币)收购东盛集团的盖天力、白加黑产品和品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两年前,曾经有一家外资企业希望收购这部分品牌和资产,开价远高于这个价格,但当时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并不感兴趣。现在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宏观调控致使银行贷款难求,为了企业生存,郭不得不考虑引入资本。

  随着不久前《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出台,股权转让和定向发行将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个新方式,并购大门越来越向外资放开。前期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受让天方药业(资讯 行情 论坛)20%国有法人股,华北制药向DSM(帝斯曼)协议转让股权等,显示出国际巨头已经开始通过资本方式进入到国内医药生产领域。海正药业(资讯 行情 论坛)目前正在与美国Vivo基金探讨股权合作。

  而且,外资医药巨头不是单纯的股权投资,重视的是资源整合。无论东北制药(早前与巴斯夫合资)还是华北制药,外资收购都是看重其资源。这两家是抗生素维生素领域的垄断企业之一,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市场最有竞争力的就是这两类产品。中国抗生素生产具国际先进水平,抗生素原料药占据国际抗生素原料药市场30%的份额。据了解,国内青霉素厂家有8家,青霉素注射钠盐主要由华北制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鲁抗集团这4大家族生产,这4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91.6%,注射粉针的产量也占市场总量的90%以上。维生素C主要生产商也是华药集团、石药集团、东北制药总厂、江山制药厂这4大家族。所以,在全球抗生素、维生素领域,中国企业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尤其是在维生素C行业全球竞争中,国内企业彻底击垮了跨国巨头。早前罗氏、日本武田等维生素C国际巨头不得不将这个产品关门停产,维生素C市场被中国企业垄断了。

  据了解,现在中国有5个品种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青霉素年产2.8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0%;维生素C年产9.8万吨,出口5.4万吨,占世界市场50%以上;土霉素年产1万吨,占世界市场65%;盐酸强力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产品的产量也位居全球第一。主要供应者也是上述抗生素“四大家族”。

  帝斯曼是全球抗生素主要生产商,如果其成功收购华北制药,国内原料药、抗生素、维生素市场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

  伴随外资进一步并购、投资,外资巨头在行业中的权重将进一步提高。据了解,至2006 年4月,罗氏、帝斯曼、拜耳、辉瑞已经进入行业前100位。200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医院用药市场中,辉瑞、拜耳、罗氏占据北京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的第二、三、四位;上海第一位是罗氏;广州市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罗氏、辉瑞、葛兰素史克。 新品与渠道国企“合起来”

  最初的中国医药行业是几大传统国有企业的天下。1998年国企改革大幕拉开,在此前后,老牌国有医药集团多在行政力量下率先强强联合,打造“航空母舰”。中国医药集团总 公司、哈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鲁抗新华集团等应运而生。中国医药集团、华北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哈药集团、太极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石家庄制药集团、广药集团以及新华鲁抗集团,是国内制药企业10强。中国医药产业中,原料药一直具有强势地位,而抗生素原料药是重中之重,这个领域的第一梯队要数抗生素“四大家族”——华北制药集团、哈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和鲁抗集团。

  由于国内医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很低,创新能力不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为了生存需要,政府和企业都希望通过壮大资产规模来抵御国际巨头的冲击。于是,行业重组轰轰烈烈展开。

  最初的并购多是区域性的。因为历史上形成的市场分割、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因素使区域性资源整合成本低、成功率高。1998年鲁抗医药(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与山东新华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联合创立新华鲁抗药业集团,据说目的只有一个——当老大,“合起来就是全国最大的了”。

  在我国加入WTO后承诺2003年对外开放医药分销市场的背景下,2003 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下文批准中国药材集团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从而诞生了中国医药商业第一家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巨舰。

  接下来的并购更是如火如荼,除了行政推动外,资本的力量开始在并购中崛起。1998年以后,国企改制风起云涌,股份制改革浪潮席卷整个医药产业,占医药产业80%以上的国有制药体制改革出现松动。这时,资本开始打破区域性限制,一大批医药企业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新型国企、民营医药资本巨头收入囊中。

  民营资本展露锋芒,最强大的生力军当属复星集团、东盛集团、华立集团、健康元(资讯 行情 论坛)等。这些民营企业的收购,规模已经不是他们追逐的目标,战略性并购成为主要推动力,协同效应开始出现。如当初太太药业——现名健康元收购健康药业和丽珠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就是前者实行“大医药”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

    效果“上不来”

  从国际医药经济发展来看,医药企业兼并重组是医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世界排名前列的跨国医药公司大多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兼并、重组,从而形成了葛兰素—史克比成,辉瑞—华纳兰博特,赫斯特—罗纳,阿斯特拉一捷利康等一批超大规模的制药企业。

  但中国医药企业通过行政或资本力量神勇、热情地奔走在收购兼并道路上,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效果不佳,甚至遭遇团购。

  “太太”收购丽珠集团动用了近6亿元现金;华源集团采取股权受让和增资方式收购上药集团,耗资12.67亿元;收购北京医药集团50%股权,耗资11亿元。这些都说明:虽然资本已经在市场说话,但支付手段仍然以现金为主,杠杆收购运用很少。

  正是由于支付手段单一,企业在收购中耗费的大量现金多来自银行贷款。后来银行加息,贷款利率上升,收购成本越来越高。华源集团、三九集团、东盛集团、复星集团、华立集团、太极集团等因收购耗资巨大,资金链开始吃紧。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银行收紧银根,更加剧了这一风险。

  2004年,三九集团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坍塌状态,沦为被重组对象;2005年华源集团也因财务危机,被国务院国资委勒令重组;东盛集团因资金紧张,银行逼贷,不得不放弃收购云南医药集团,进而计划卖掉自己的优质资产。

  其实,资金问题只是收购失败的表面因素, 根本原因是战略上的失误。国外成功的并购经验表明:其在选择对象上更偏重并购能否带来研发技术提高和产品的专业化。由于医药市场越来越细分,新产品的开发和对已有产品的改进是大型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产品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是产品的研发技术。以辉瑞收购华纳兰博特为例,后者在被并购前就拥有以高血脂治疗药利匹特为首的丰富产品系列,候补新药的开发品种也很充实。而辉瑞独自开发了阳萎治疗药物万艾可和洛活喜等药物。并购后,两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增加到47亿美元,居全球药品研发费用之首。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并购,大多是通过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市场份额增加、销售网络延伸等短期目标,很少从提高药品研发角度考虑。而当企业的生产组合受到企业生产技术限制时,企业规模效益就不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仍旧不断扩大规模,则可能造成规模过大,内部机制难以协调,企业经济效益出现递减现象。如太极集团并购桐君阁(资讯 行情 论坛)后,两家的利润持续5年直线下降,利润率明显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在几大资本主力军的并购遭遇困境时,复星集团收购医药商业资源取得了成效,其将中国医药集团的大部分疆土收入囊中后,已经在医药流通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力。富有戏剧性的是,此时,在国务院国资委整合中央直属企业背景下,这个资产规模第一位的行业老大或有被他人收购的危险。

  回头再看华药集团、鲁抗集团、石药集团、东北制药总厂、哈药集团等国内传统医药巨头。现在由于这类药物在市场中加速“褪色”,产品不断降价,产能过剩等,企业利润进一步降低,企业已风光不在。江苏扬子江药业从2004年、2005年已经跃居医药工业销售额、利润排名第一位。但2006年时局再度变化,反商业贿赂”重点之一就是医药行业,已经影响到医药企业对医院市场的销售,扬子江首当其冲——今年前两个月扬子江的销售额已开始落后于哈药集团。虽然到今年4月底,扬子江重新夺回第一的宝座,但在反商业贿赂的背景下其未来压力巨大。

  其实和外资在全球展开的大收购一样,其在中国的收购目标还是新产品。此外,在中国,销售渠道对他们来说更具收购价值。

  因为时代变迁,重磅级畅销药种类不断发生变化,新产品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资讯 行情 论坛)泉1980年代的畅销药物主要是四大类:抗感染药、心血管用药、代谢药和激素类药。进入1990年代后,“现代文明病”已经取代感染性疾病而成为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这类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精神疾病等。当时排名世界前10位的重磅炸弹新药名单上,降血脂药稳居前几位,新头号畅销药“奥美拉唑”的销售额高达创纪录的67亿美元。而一些精神类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汀等销售额也在5亿美元以上。进入21世纪后,单克隆抗体类新药成为新药开发的重点,而畅销世界近半个世纪的抗生素类药物将退居次席。

  因此,科技创新更易产生超额价值的领域,国内医药行业必然要回归其中。业内专家们认为,现代中药技术创新的潜力巨大,最符合这一规律。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剂型的重大进展。1999—2005年间,全国中药制剂市场平均增长率高达35%,最近三年的增长率超过60%。 中药制剂设计的主要治疗领域是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抗细菌和病毒感染药三大领域。2000-2004年心血管中成药平均增长率达20%,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3强,其中注射型达35%,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占55%。天士力(资讯 行情 论坛)的复方丹参滴丸、金陵药业(资讯 行情 论坛)的脉络宁注射液、益佰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的艾迪注射液、丽珠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的参氏扶正注射液等,均是医院排名前列的重要处方拉动力量。

  现在,外资垂涎天士力,其实就是看中它的产品特色和新品创新能力。

  再就是品牌对外资的吸引力。目前一类品牌如云南白药(资讯 行情 论坛)、片仔癀(资讯 行情 论坛)、东阿阿胶(资讯 行情 论坛)等,其产品具备一定的垄断性质,靠独特的产品功效树立了品牌;另一类是同仁堂等产品多元化企业,品牌在浓重的历史文化中沉淀积累,成为行业质量和信誉象征。

  其实,对外资来说,垂涎国内市场,除了收购资产、品种外,OTC(非处方药)药品及其销售渠道亦是重中之重。目前拜耳在谈判收购东盛集团的盖天力、白加黑品牌和资产,其中销售渠道也是他们要夺取的目标,一是中国OTC市场的诱惑力,二是他们早前的一些优势重磅级品种专利快要到期,有的转为OTC药物,需要中国OTC市场来消化。

  2005年全球OTC药物市场规模达706亿美元,同比增长3.7%。2005年,中国OTC药物市场达到4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位,增速达到11%,成为全球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从2006年8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将医保目录内所有OTC药品的定价权下放到省级发改委,这一利好政策将刺激我国OTC市场市场的快速发展。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市场之一,OTC销售额可以达到全药品销售额的30%-40%,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国内OTC市场中,跨国药企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全球性跨国公司如杨森、施贵宝、史克、辉瑞已做好抢占我国OTC市场的准备,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加速其在华布局。

  中国入世医药开放5项承诺中第三条就是: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

  外资在传统抗生素领域、特色产品、优势品牌、非处方药领域、销售渠道等环节大收购全面开花后,中国医药行业格局将发生天翻地覆般变化。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