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扩产情结
青霉素工业盐“跌跌不休”
仅相隔不到半个月,第6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和第62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春季交易会就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在新医改方案的刺激下,制剂企业迎来了春天;而原料药企业却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大宗基础原料药青霉素工业盐在走出一轮涨价行情后,由于企业扩产和新企业的进入,使得价格再次大幅下滑,下游产品市场变化频繁,市场走势扑朔迷离。于是,很多企业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希望借助展会寻找内贸合作伙伴,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市场打出一片天地。
一涨一缩
两大基础原料药对比鲜明
由健康网发布的2008年原料药市场跟踪报告显示,去年原料药出口贸易明显呈现出上半年亢奋下半年低迷的走势,以7、8月份为界,7月份之前原料药出口同比增长最高达到了58.26%,8月末最低只有0.67%。而构成这一走势的主要驱动力是传统大宗原料药——维生素、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的市场表现。2008年,维生素类原料药的国际行情是价格上涨,成交量放大,只有少数维生素产品价格回落;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则相反,价格持续下跌,成交量减少。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认为,造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链内的供求关系。维生素类产品下游产业链广,市场需求大,全球贸易市场容量也大,而且供应方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集中度。目前中国维生素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份额,国内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制药、石家庄制药、华北制药、江山制药等几家企业。而青霉素类原料药尽管下游需求存在,但是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印度等少数区域,不利于贸易空间的增长。而且,国内青霉素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度高,从而造成产品价格不稳定,利润较低。
维生素是去年我国大宗原料药出口中最耀眼的明星,年出口增长了7.9%,出口到了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50多个国家。由于维生素主要用于食品添加剂、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同时维生素在2007年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时未被列入,仍有13%的出口退税率。所以,2008年维生素出口取得了喜人业绩,尽管出口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价格稳中有升,有的产品价格涨幅较大,比如VC、VE,因此出口总金额呈上升趋势。
而青霉素工业盐的表现则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一方面是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已经达到了10万吨,而全球市场总容量只有五六万吨;另一方面,我国青霉素工业盐1/3销往印度,而且贸易订单集中在5~6个买家的手里,对印度市场严重依存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非常被动。2007年,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在经历了残酷的价格大战后,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成本大幅上升,靠规模效应和低价格、低利润竞争已经很难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全行业都开始反思,有的企业选择了主动退出,产能逐渐下降,产品一度出现紧俏,随后价格开始回升,最高时曾达到150元人民币左右(成本四五十元人民币)。但好景不长,在几天前刚刚结束的第62届原料药会上记者得知,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再次回到了四五十元的水平,已经接近甚至低于成本。
难舍扩产情结
青霉素工业盐“跌跌不休”
在第62届原料药会上,主办方国药励展组织了首届“抗生素原料药高峰论坛”,参会者都是国内抗生素原料药领军企业的老总。国药励展总经理胡昆萍表示,希望高峰论坛能够成为抗生素企业CEO俱乐部,长久延续下去,而下半年的原料药会则将组织首届“维生素原料药高峰论坛”,她希望各企业通过这个平台共同探讨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行业可持续发展。
国药励展良好的愿望,在抗生素行业能否实现?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是记者从首届抗生素高峰论坛上还是嗅到了火药味,这些平时在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对手,一旦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产能、扩产、竞价都成了敏感话题。
石药集团执行总裁岳进认为,导致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大跌的原因是生产企业进出频繁,产能严重过剩,这种低价行情可能还将持续很久。
据了解,目前青霉素工业盐形成了新一轮的扩产潮:山东新时代药业已经上马发酵罐,预计产能8万吨;联邦药业建立新工厂后,中间体6-APA一个月的产量将达到1000吨,如果按照半年达产来计算,那么到今年年底,在6-APA扩产的影响下,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下降,由此带动其下游产品阿莫西林和头孢4代、头孢6代的价格下滑。而另一个中间体7-ACA的产能也面临扩大的风险——记者日前获悉,联邦药业的酶法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产量将上一个台阶;哈药原来的7-ACA自产自用,不足的对外采购,现在不仅不再外采,还有40~70吨的余量外卖;山西威奇达药业扩产;河南焦作健康元药业生产走出低谷;山东齐鲁、鲁南产能稳中有升。
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正海说:“今年抗生素原料药价格下降的趋势还看不到头,抗生素行业之所以备受煎熬,就是因为生产企业太多,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优势集中。”
事实上,在2007年抗生素原料药价格大涨的时候,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专家曾表示看到了行业自律的影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抗生素正在沿着维生素行业的发展轨迹走,新的市场秩序正在形成。然而,抗生素行业仍然没有摆脱自身发展的怪圈,价格成为一把双刃剑,那个价格与产量的平衡点迟迟没有出现。
“有的企业就是要做‘霸盘生意’!”一位业内人士说。然而“霸盘生意”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要做成也难,诸侯割据是无序的根源。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人力、动力、能源成本的上升,抗生素行业出现了生产转移的趋势,众多龙头企业选择去西部发展。但是散落在各地的闲置的原料药生产设备,却不能通过购并重组加以整合利用,原因是纳税属地管理,与地方GDP密切相关。这些企业往往是行业的频繁出入者,价格低就停产,价格一高就复产。
“大企业都想在某一领域做到最强,因此不断扩充产能;小企业赚一把就走,也不管市场价格体系。”一位业内人士说。事实上,许多抗生素原料药企业都已经习惯了“过山车”似的市场状态,低谷时看看谁能够咬牙支撑,高峰时看看谁赚得盆满钵溢。
内外兼顾
中国原料药的理想状态
其实,一些大型企业已在探索健康发展之路,希望引领行业走出目前的发展怪圈:新医改8500亿元资金入市,使这些企业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岳进认为,目前中国原料药的产业结构是一个正金字塔形,从底座到顶尖依次是:基础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仿制药—专利药,这个阶段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低水平重复,低价竞争,利润率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无序。经过这个阶段后,产业将进入过渡期,中间特色原料药和仿制药的市场比重将增加,两头基础原料药的比重将缩小,专利药的比重也将增加。继续发展,产业将进入倒金字塔结构,就是专利药市场比重最大,仿制药、特色原料药、基础原料药的比重依次减少。岳进表示,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原料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的生产转移,现在国内的生产转移也已经开始。未来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一种是“通才型”,既有原料药又有制剂;另一种是“专才型”,就是在某一领域做到领先。中国的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生产链条的低端,生产路径还没有摆脱“中国提供基础原料药——印度购买中国原料加工成特色原料药——印度卖给欧、美、日发达国家制成制剂——再返销给中国”这样的路径,从这个路径可以看出,高额利润被发达国家赚取,中国得到的是低廉的价值和很高的污染。
岳进表示,国内原料药企业可以采取三种成长路径:一是产业内兼并,不再在生产上进行新的投入,采取内成长战略;二是通过与外资合作获得技术许可和市场准入许可,加速国际化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国际收购来实现市场准入许可,前期可以通过收购一些小的外国公司来实现。
“从原料药领域来看,照搬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并不一定适用,市场经济并不是无序发展和政府没有调控。现在维生素行业发展好的原因,部分在于当初的出口价格预核签章,对于以牺牲产品价值为竞争手段的低价策略,就应该在出口上有所限制。” 岳进说。
张正海则认为,政府对于近年来外资在中国建立的原料药企业应该加以限制,因为这些企业不仅给中国环境造成了污染,消耗了大量能源,同时由于它是外资母公司的一部分,在制定价格和竞争方面与中国市场环境不同步,给中国产业造成了负面影响。“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引进外资时严格把关,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清理。” 张正海说。
倒金字塔形的产业格局是中国原料药行业努力的方向,而新医改正是促进这一变革的驱动力,但愿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方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