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VC停产保价 更需政策调控

   日期:2010-11-05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2293    评论:0    
  

业内专家指出,维生素C“停产保价”不能根本解决恶性竞争,行业自律、开发新技术、扩大国内需求再配以国家政策上的引导才是正道。

“VC”在医药领域为维生素C(下称“维C”)的缩写,而在资本市场则代表风险投资。当维C与风险投资过度融合,即“发酵”出近两年维C产能无度扩张的热潮,进而在今年二季度引发新一轮降价潮。业内人士将此次非良性价格竞争行为称之为第五次“维C大战”。

在“首届维生素产业创新与发展峰会”(下称“峰会”)上,如何化解第五次“维C大战”成为最热的话题。维C“四大家族”的东北制药、石药集团、华北制药、江山制药和“新秀”鲁维制药,以及国内其他主要维生素生产企业的代表,均对维C目前的现状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利润诱使产能急剧扩张

维C对于国人来说是一只值得骄傲的产品。自冲破了外资企业的维C垄断之后,中国维生素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其间也经历了四次价格大战。在2009年,维C领域五大巨头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然而,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民间资本纷纷被吸引到这个行业,新竞争对手开始大规模投产,新增产能直逼五大巨头的“江湖地位”。从今年二季度开始,新一波降价潮终于到来。截至今年8月,国内价降到40元/kg,出口价降到5.43美元/kg,毛利润从50%以上跌至30%。维C产业也随之进入又一轮整合期。

正如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所言:在维C产业发展过程中,前10年是外国打中国,结果是中国不但没有被打倒,反到越打越兴旺;后5年是中国打外国,结果是国际大老纷纷退出,中国企业成为新霸主;近5年是中国打中国,结果是恶性竞争,利润都给外国企业拿走了。峰会上有业内人士甚至担忧维C价格会跌至2.3美元/kg的历史低点。

目前我国维C有5家万吨以上常规生产企业,3~4家潜在产能在万吨的企业,合计产能在17万吨以上。2009年,维C产量有近11万吨,出口8.2万吨,占总产量的75%,占世界产量的90%;预计今年产量为12万吨,出口9万吨。而健康网预测,国内潜在的新增产能估计达到6万吨,2012年全球维C产能将从18万吨增加到25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限产停产非长策

就维C产能过度扩张的现象,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在今年“两会”期间就已提交了议案,建议将维C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全部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审批,并提请国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将维C原料药出口政策调整为配额管理。

前期有媒体报道,为了遏制维C产能的过度扩张和无序竞争的局面,国内主要维C生产商已相继采取了停产保价的方法来度过这次危机。对这些建议和措施,吴惠芳认为,要让维C产业走出困境,除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外,还要依靠企业的实力和行业自律。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发布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对外商在维生素领域的投资行为以及维生素产业规模进行限制。然而,上述规定只限制了外资,对本土企业却没有产生及时有效的约束作用,以至于新竞争者利用政策的漏洞“合法”生产维C。

而江苏某大型维生素出口企业负责人则认为,由政府来限制产能、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只是权宜之计,政府对大规模的产能进行限制,“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是不科学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维C今天的地位和市场份额是怎么来的?是市场竞争得来的。今天的成本乃至技术的提高,都是自由竞争得来的,政府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拉动消费,疏导维C的产能。”该负责人说。他认为,行业应该提倡技术创新,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现在来看好像我们把巴斯夫等打败了,但他们不会停下研发的脚步,有一天直通法(一步法)出来了,就是对中国维生素产业的致命打击”。

扩大内需迫在眉睫

面对当前维C产业面临的困境,国内某大型维C生产企业销售部余经理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国内的需求拉动是解决国内维生素出路的主要问题。医保商会分会秘书长乔海利也同意这一观点。

乔海利说:“维C的生产与消费严重不平衡,我国维C人均年用量不足4克,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摄入量60~100克的水平,可见增长潜力巨大。”维C产品作为有科学依据的保健品,其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内需一旦上来,别说每人平均消费100克,就算是50克,中国的维生素产量就要翻番。”余经理說。

事实上,虽然我国在原料药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鲜有维生素制剂产品打入欧美高端市场,享受高额利润。在国内,维生素制剂市场几乎都是由外资或合资企业占领,缺少本国的大品牌产品。这也是消化维C产能、拉动消费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维生素消费作为全民健康的大规划、大市场,还需要相关的标准、政策和法令的出台。峰会上不少人士都呼吁,应该像当年出台碘强化盐措施那样去推动国内维生素消费,而且这方面工作需要维生素企业对市场进行长期的科学引导。据吴惠芳介绍,DSM曾经直接参与我国政府在西部某个地区推行营养强化小麦粉计划,为该地区无偿提供B族维生素。

“维C产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越是优势的产业越需要大家去呵护。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维生素产业一定能将规模和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让产业走入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轨道。”刘张林向峰会代表如是呼吁。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