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中国酿酒业总体发展向好

   日期:2011-01-17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162    评论:0    
  


一、行业概况
  “十一五”规划公布两年来,酿酒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通过不断进行结构调整,行业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实现了开局之年开门红。

  1.行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方式有了初步转变

  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在2005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创历史新高(见表)。

  2007年以来,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行业发展形势喜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有了初步转变。    

  2007年1—8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统计(见表)。

  从上述经济指标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全行业运行态势健康、平稳,并未出现过热的现象。但利润和税金的增长明显,特别是行业利润达到167.03亿元,同比增长42.54%,在各类产业中名列前茅。

  2. 行业政策、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经营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各项行业政策的逐步建立健全,使经营环境日趋规范有序,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2006年1月1日,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两个管理规范开始实施,首次明确规定酒类流通实行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溯源制度,实现了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规范了酒类流通秩序,制约和打击制售假酒、侵犯商标专用权等行为,维护了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06年3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调整了粮食白酒、薯类白酒的消费税率,改善了白酒行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秩序,有利于实行“扶优限劣”的战略,保护了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的利益。

  除此之外,“十五”期间,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局、环保局、认监委等有关政府职能机构,相继出台或实施了一批管理制度、办法、规定,对酒类的生产许可、流通准入、质量监督、标准修订、包装规范、环保要求、商标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监管。在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个符合中国酿酒行业实际,以法律、法规为支撑,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为目的,以标准化体系为基础,以实行生产准入体系、市场流通管理准入体系为切入点,以人才储备和职业鉴定体系为保障,以酒类产品质量认可认证体系和新型行业服务体系为补充的新型科学管理体系。使酒类生产经营活动有了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3.企业改革、改制逐步深入,企业素质普遍提高

  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形成了国有民营、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型经济格局。体制、所有制的改革,推动和催生了新机制。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化、现代化,新型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管理制度普遍建立。通过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形成了不少大型集团。新体制、新机制,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 、管理机制、管理方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实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目前,全国有大型啤酒集团20家,白酒集团20家,葡萄酒集团10家,年产20万吨酒精厂正逐步增加。啤酒行业前20家企业集团的产量、效益占到全行业的 80%以上;白酒行业的前20家企业集团效益占到全行业的 60%以上 ;葡萄酒行业的前10家企业集团产量、效益占到全行业的80%以上,黄酒行业的前10 企业集团的产量效益占到全行业的 60%以上。这些集团成为行业的榜样和中坚,引领和保证了行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经过“九五”和“十五”两个计划期的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我国酿酒行业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外部环境都发展到一个最好时期,为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十七”大精神,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准备。

  二、各酒种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白酒业发展健康有序

  行业概况

  多年以来,白酒产业在限制与发展的夹缝中拼搏,在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中前进,目前,白酒行业生产准入、流通准入机制基本建立,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正在努力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006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1026户,从业人员31.16万人,资产总计1162.17亿元,负债总计558.28亿元,产量397.08万千升,主营业务收入971.39亿元,实现利润100.20亿元,上缴税金白酒139.72,利税合计239.92亿元。

  2007年1-8月份统计数字(见表)。

  行业特征

  ①白酒是高税率产品,仅次于烟草,在食品行业中位居第2位,是国家的重要税源。近年来,为国家上缴的税金是啤酒的 1.08倍、葡萄酒的 14.79倍、黄酒的 41.05倍。

  ②产业关联度高,涉及粮食种植业、印刷业、制瓶业、陶瓷业、纸箱业、机械行业、设计、科研、教育和广告等行业。农产品中的谷类、薯类、玉米等都是白酒工业重要的原料,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③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大。

  消费趋势

  ① 白酒消费具有目的明确而且集中的特点。在农村市场,用于自用和送礼的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在城镇市场,用于请客、送礼相对比例较大。年轻消费者更趋向于低度酒的饮用,用于个人饮用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②品牌消费意识较强,文化内涵成为白酒消费的重要取向 。调查发现,有22.5%的消费者对白酒的品牌及生产厂家非常重视,有25.4%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白酒的纯粮特点,只有8.1%的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没什么讲究。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 ③口感成为消费者评价白酒质量的主导因素。消费者在对白酒的质量进行评价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白酒的口感,其次是白酒的品牌及酒后反应。在城镇市场,则偏向于品牌和口感,在农村市场侧重口感和价格 。

  ④中档白酒市场看好,产品包装已成为白酒完整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白酒价位的选择,有32.5%的消费者选择20~40元的中档白酒,38.7%的消费者选择40~60元的白酒,而选择60元以上价位白酒的消费者仅占18.9%。这说明中档白酒的销量最大,并且其市场潜量也最大。

  ●在对白酒包装的选择上,有40.9%的消费者选择精致美观的包装,有23.6%的消费者要求包装要方便携带。

  存在问题和建议

  ①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发放审查工作基本完成,截至2006年12月,全国共发放白酒生产许可证8788张。但无证小酒厂依然较多,如果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实行生产准入管理,还有6千多家白酒企业需要调查、核实、整顿、规范或者取缔。而这些酒厂大部分是受地方保护的小企业,查处难度大,耗费时间长,需要工商、税务、卫生、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行动才可能解决,全面实行生产准入管理制度的难度还很大。

  ②流通环节涉及范围广、经营人数多的客观现实和监管经费不足、严重的地方保护制约着流通准入体系顺利建设,影响《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实际效果,难以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

  ③我国有白酒经营销售企业几十万家,从业人员没有被纳入职业培训和鉴定体系。如何对这些人进行上岗前的培训、考核,提高白酒销售人员的职业素质,是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④白酒的科研项目不能列入国家计划,白酒的科研技术协作得不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致使白酒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新产品开发研究,都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严重影响了白酒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⑤限制性政策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国家制定和调整有利于白酒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⑥现行白酒“从量计税”税制,没有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反而制约了名优酒厂的发展,造成了国家税收流失。应该改善税收政策,建立公平税赋,加强征管力度。

  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优化结构,环保和谐,创新发展,弘扬文化,走向国际。

  ●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生产、流通秩序,促进行业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优秀的白酒文化,宣传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

  鼓励企业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加强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

  在今后5-10年内,年销售额以10-20%幅度递增,年创利税以15-20%幅度递增。

  支持名优白酒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养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参与全球竞争;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向世界饮料行业进军,争取用30-50年的时间,使中国白酒成为世界的白酒,使中国白酒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啤酒业趋向成熟

  行业概况

  虽然我国历史上也有用大麦(酒糟)酿酒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化规模生产啤酒是跟随欧美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啤酒工业发展很快,从总产量不足百万千升的啤酒小国一跃成为年产3500万千升以上的世界第一啤酒大国。

  2006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啤酒生产企业 586 户,从业人员24.21万人,产量总计3621.27万千升,资产总计1102.18 亿元,负债总计590.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38.85亿元,实现利润37.58亿元,上缴税金144.12亿元,利税合计181.70亿元。

  2007年1-8月份统计数字(见第3版)。

  经济运行特征

  2006年,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为中国啤酒工业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啤酒产量高位猛增,各项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境外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大,能源、资源消耗进一步降低,预示着我国啤酒工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①产量增幅连续三年超过10%,连续五年居于世界首位。啤酒人均年消费量达27.6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青海、广西、云南、四川、贵州、西藏、江西、陕西等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啤酒工业发展较快,增幅在20%以上。

  ●以产量论,青岛、华润、燕京三家已进入世界前20位,但比起国外大啤酒公司,下属生产工厂多且小,和国际啤酒大公司比仍有差距。

  ②2006年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0.30%,创2003年以来最大增幅。

  ●除西藏、海南外,广东、广西、山东,销售收入较高,其次是云南、湖北、北京,河北和吉林最低。

  ●销售收入名列前茅的几乎都是中外合资企业或生产外国品牌的中资企业,只有珠江、燕京、青岛、金威进入较前位,反映出中国本土品牌啤酒的价格仍偏低。

  ●销售收入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小瓶和高档专用瓶啤酒增长较快,提高了效益。

  ●亏损省市从上年的8个减至5个,其中黑龙江、甘肃、江西和贵州是因为企业结构调整投资较大,吉林属多年亏损省市,新疆、上海、河北、湖南、海南均实现扭亏为盈。

  ③集团化后规范管理优势互补,规模效益明显。

  ●通过兼并,啤酒企业数逐年减少,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10万千升以上的啤酒工厂增加,10~5万千升的啤酒工厂减少,1万千升以下的工厂每年都有一些倒闭。

   ●华润、青岛、燕京三大集团千升啤酒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啤酒总产量1338.7万千升,占全国啤酒产量(行业统计数)的37.0%,而其利润占53.1%,税金占38.7%。

  ●20万千升以上27个啤酒企业(不含百威、黄河),啤酒产量占74.7%、税金占76.4%、利润42.2亿元超过行业总额。

  ●利税最高的企业是青岛、华润、燕京、重庆,最高的工厂是青岛(主体厂)、珠江(主体厂)、雪津(主体厂)、燕京桂林漓泉、华润雪花(沈阳)、青啤西安。

  ●啤酒价格提升,销售费用降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因。2006年千升啤酒销售收入(啤酒平均价)比上年提高20元, 千升啤酒销售费用比上年降低了16元。

  ●啤酒利润较高的是福建、山东、四川、广东、湖北。千升啤酒利润除西藏达千元以上,新疆、福建、四川、广西在300元/千升以上。

  ●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是利润增加的内因

  2006年啤酒企业消耗指标的加权平均数(产量平均)比较,每千升啤酒耗粮降低2.07KG、电耗减少4.04KWH、水耗减少0.60M3、煤耗降低5.90KG,以一般水平的价格计算,可使千升啤酒成本降低11~12元。

  ● 装备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装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全行业从业人数呈减少趋势。2006年人均劳产率比上年提高14.5%,人均啤酒产量比上年提高13.6%。

  ● 资金运作水平提高。2006年啤酒企业在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资金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呈良好态势。

  ●2006年千升啤酒占用资金比上年降低4.6%;资金利润率提高0.55个百分点。

  ●负债总额比上年增长16.34%,但资产负债率比上年降低了0.64个百分点。

  ●千升啤酒占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分别降低了5.28%和9.73%。

  ●营销渠道渐趋完善

  虽然市场竞争加剧,但随着营销渠道的日渐完善,2006年啤酒行业销售费用比上年降低了1.80%;单位产品销售费用降低了14.27%;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之比降低了14.98%。

  ④内外资并购屡创新高,新建工厂又有增加

  ●2006年年初,英博以58.86亿元入主雪津啤酒,在业内外引起震动。日本麒麟收购杭州千岛湖,英博收购浙江衢州国光啤酒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收购浙江银燕啤酒有限公司、山西月山啤酒有限公司等。

  ●内资并购有:河北蓝贝集团3.8亿元收购广东蓝带啤酒有限公司和湖北枣阳蓝带等。

  随着外资、内资对中国啤酒业的整合,国内啤酒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好,产权比较明晰,能够整合市场的啤酒企业已所剩不多,这促使国内啤酒集团放弃收购老厂,改为独资建新厂。

  ●2006年,新建厂势头比上年又有增加。项目所在地多集中在浙江、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和新疆、山西、江西等啤酒业相对不发达的边远地区。这两类地区的酒价高、盈利水平好,是吸引投资者投资建厂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啤酒行业共新增19个项目230万千升的生产能力;另还有15个项目约210万千升的生产能力在建或即将开工建设。

  我们认为在竞争中新建一些水平较高的工厂,促使淘汰落后的工厂,对行业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但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厂。

  ●啤酒企业体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完全国有啤酒企业逐步减少,所占的比例降至1.7%;集体和乡镇企业呈减少趋势,占6.8%;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增至20.0%;股份制企业降低至27.1%。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私营和民营企业,占44.4%,并呈上升趋势。

  ●从经济效益贡献方面,仍然是股份制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2006年股份制企业啤酒产量占全行业的38.2%、税金占38.9%、利润占46.6%;合资及独资企业啤酒产量占全行业的39.1%、税金占38.3%、利润占45.2%,这两类企业利润接近全行业利润总额。

  ⑤啤酒质量稳定,装备工业配套发展

  ●从2007年国家二季度的市场抽查啤酒质量看,大中型企业的合格率为96%,不合格的都是小型企业或委托加工的“贴牌”公司。主要质量问题是口味同质化,品种杂乱,且假冒伪劣又有抬头趋势。

  ●目前,国内配套生产整机性能接近国外先进设备,价格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近几年,出现了一些自主创新的先进啤酒技术和装备,两年来新建啤酒厂都以国产装备为主。

  发展趋势

  我国啤酒工业目前正趋向成熟期,预计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①产销量仍将持续增长,产业发展面临消费升级。

  ●中国啤酒人均消费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啤酒增长率低于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公报显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幅提高了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今后农村和西部市场将成为啤酒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啤酒产销量今后两年仍将持续高速增长,但增长率将呈逐步降低趋势。

  ②集团化、规模化趋势明显,产业集中度仍将进一步提高。

  啤酒的单价低、消费量大,属于规模经济行业,规模的扩大能够摊薄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营销费用,因此,啤酒产业的集中度继续提高是大势所趋,三大集团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最终占到市场总量的50%以上。

  ③新建工厂的步伐将会减慢。

  新增能力过大并集中,使啤酒业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下滑,这一点在2006年行业统计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政府将会对经济发展过热进行宏观调控,对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减缩和叫停。

  ④外资企业本土化,啤酒产业国际化。

  目前外资品牌对高端市场采取了自有品牌的战略,并占据了高档啤酒市场份额的约60%,对中端市场采取了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加入,并大多采用国内品牌,也不急于介入自有品牌和参与管理。因此,我们相信国内品牌仍将是未来我国啤酒市场的主流。

  啤酒行业是最早开放的产业之一。目前,没有进入中国啤酒市场的国际啤酒集团或品牌已很少。外资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啤酒业的发展,对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管理效率还是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了(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我国啤酒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啤酒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的啤酒产业在经过充分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结构资源重组后,必将步入国际化发展进程。

  ⑤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啤酒的消费主流是年轻人。因此,啤酒产品要拓宽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和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纯生啤酒的产量已达150万千升,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生啤酒”是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也是行业技术进步的标志。

  ●目前,玻璃瓶装仍是我国啤酒产品的主要包装形式,占全国总量的96%,2006年行业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有效容量630~640mL玻璃瓶在啤酒包装中仍占绝对比重,但是,比上年降低了5.4个百分点,500mL以下小容量瓶比上年增加了6.7个百分点。瓶装啤酒减小容量,降低高度,发展500mL以下瓶装酒是国家鼓励的方向,也是市场的需要。今后,这种趋势还将延续,640mL瓶型将逐步淘汰。

  ●目前,国内有的啤酒企业开发了PET瓶装啤酒,多层PET瓶阻隔性已基本能满足要求,PET瓶重量轻,安全性好,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发的新型包装形式。

  ⑥节能、降耗、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新下达的《国家重点监控(废水)企业名单》中,啤酒企业有61家名列其中。由此可见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这也成为今后行业工作和企业生产的重要内容。

  ●啤酒工业在食品行业内是耗能较大、排废较多的行业之一,为了降低啤酒生产的水耗和煤(蒸汽热)耗,必须做到循环利用。

  ●啤酒行业的消耗指标逐年下降,但比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是行业的长期任务。

  虽然中国啤酒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售价相对较低、产品同质化、个别地区的地方保护等,但瑕不掩瑜,随着中国经济的走强,一个稳定发展、具国际竞争力、有包容性和国际化的中国啤酒业,必将为中国酿酒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葡萄酒进入快车道

  行业概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以白酒消费为主的国家,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建国初期,葡萄酒的年产量还不足200千升,直到1966年产量才超过1万千升。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葡萄酒工业进入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1981年超过10万千升,1984年超过15万千升。

  2006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134户,从业人员1.17万人,资产总计152.08亿元,负债总计77.92亿元,产量49.51万千升,主营业务收入125.92亿元,实现利润13.53亿元,上缴税金16.14亿元,利税合计29.67亿元。

  2007年1-8月份统计数字(见表)。

  经济运行特征

  ①行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行业优势较为明显

  ●从2000年开始,产量除2004年由部分产区受气候影响,致使酿酒葡萄减产外,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 2000年—2006年,平均以两位数增长。销售收入由2004年的74.3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29.52亿元,两年增长55.1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

  ●资产贡献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利用率等主要经济指标都高于食品业的平均水平。

  ②行业集中度较高

  ●我国虽然有26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葡萄酒,但主要生产区域仍集中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产量占整个产量的85.24%。山东、河北两省葡萄酒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全国有葡萄酒企业约400-500家,规模以上企业134家。国内葡萄酒的产销量仍集中在几大主导品牌的企业。2006年,张裕集团公司、中粮酒业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烟台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这4家企业的产销量占全国的51.87%。

  ③出口持续增长,进口增幅较大

  ●我国葡萄酒出口从2003年起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2003年的1771千升增加到2006年的3737千升,增长了111.01%。出口国家涉及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等30个国家。

  ●进口量增幅较大

  随着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到14%,综合税率由85.9%下降到48.2%;进口散装葡萄酒关税从43%下降到20%,综合税率从85.9%下降到56%关税,进口量逐年递增。2006年,进口总量为11.47万千升,比上年增长115.8%。

  ●进口产品中以大包装原酒为主。其中2升以上大包装占总进口量的82.3%, 2005年增长了120.7%。进口为智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阿根廷及法国。

  2升及以下小包装占总进口量的17.7%,比2005年增长了95.7%。进口国家为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和智利。

  ●进口2升及以下瓶装酒的价格逐年递减,使得国产瓶装酒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今后市场竞争将更趋于激烈。

  ④工、装水平接近国际水平

  目前,我国大中型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关键工艺设备都是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辅料,如果胶酶、活性干酵母、酿酒单宁等也都基本上从国外进口。我国葡萄酒行业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已接近国际水平。

  ●由于设备及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内稳定拥有一半以上的市场。目前,共有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发展趋势

  ①继续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

  随着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葡萄酒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会被广泛认同,在未来的几年里,产品产量会继续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

  ②品种单一化现象逐步改善

  ●消费者对葡萄酒产品的认识和需求正逐步趋于多元化,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培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现已引起更多企业、院校及科研单位的重视,品种单一化等现象将逐步被改善。目前,在我国部分葡萄种植区不仅可以看到赤霞珠、梅露哲,还有马瑟兰、西拉、桑娇维赛等新品种正被广泛的尝试并推广。

  ●干红葡萄酒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会逐步改善,白葡萄酒、半干白葡萄酒、高档甜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占有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大。

  ③我国国产品牌的优势还将继续保持。

  ●国内张裕、王朝、长城、威龙,四大品牌凭借着高品位、高品质,将占据着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一线品牌企业将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地域特征、产品个性化、外观设计、企业服务体系、消费结构及高中档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线品牌企业和近几年刚刚兴起的酒庄,在突出自己产品特点,寻找产品特定消费地区和人群上下功夫。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我国葡萄酒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对于葡萄酒文化的宣传更多地是引用西方葡萄酒文化理念,没有形成自己的葡萄酒文化体系,缺乏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文化、生活、饮食、饮酒等方面也是多元化的,因此 不应一味地模仿新旧世界国家的葡萄酒文化,应在借鉴国外文化建设方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葡萄酒文化 。

  ②行业自律意识薄弱 。前几年出现的年份酒、今年出现的《每周质量周刊》曝光民权葡萄酒等事件,反映出行业自律意识薄弱,相关标准和规范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势必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③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近几年,国内一些主要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各种评比大赛上,虽然得到了不少国际业内人士的认可,但多数小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存在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 产品质量与国际上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产品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产品质量不容乐观。随着国外各大品牌的进入,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此,我们应将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黄酒从区域走向全国

  行业概况

  黄酒是我国特有的酒种,也是我国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普遍喜爱的传统饮料酒。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理念不断成熟,黄酒特有的低度、营养、绿色、保健优势正逐步显现。

  2006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黄酒生产企业97户,从业人员1.8万人,资产总计86.52亿元,负债总计45.96亿元,产量63.84万千升,主营业务收入55.18亿元,实现利润4.50亿元,上缴税金5.60亿元,利税合计10.10亿元。

  2007年1—8月份统计数字(见表)。

  行业特征

  ①从2003年以来,各项经济指标已连续四年呈两位数增长。

  ②主要品牌已从区域走向全国。

  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新包装的开发,使黄酒产品质量档次、品位形象不断提升。黄酒业内已造就了七个“中国名牌”(“古越龙山”、“沈永和”、“会稽山”、“塔牌”、“石库门”、“和酒”、“沙洲优黄”),“五个中国驰名商标”(“古越龙山”、“会稽山”、“女儿红”、“咸亨”、“绍兴老酒”)和“十个国家免检产品”。“古越龙山”品牌已经完成全国市场网点的布局,会稽山、女儿红、塔牌、和酒、石库门、沙洲优黄等品牌也强势扩张,从区域走向全国。

  ③通过升级、创新,黄酒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通过升级,推出了 “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陈年老酒,使传统的更加经典。

  创新了和酒、石库门、状元红、古越龙液、水香国色、善好酒、小南国、乌毡帽等新型黄酒,使新型的更加时尚,提高了黄酒的档次,为黄酒价格体系打开了空间,扩大了消费层次。

  ④基本建设不断扩大。

  ●近几年,已新增年生产能力10.5万千升:上海金枫年产4万千升黄酒项目,江苏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产2万千升黄酒项目,浙江善好年产2万千升黄酒项目,湖南古越楼台年产1.5万千升黄酒项目,浙江宋红酒业年产1万千升黄酒项目。

  ●又有年产24万千升的新增产能项目在积极筹备、设计和建设中:绍兴塔牌年产1.5万千升黄酒项目,绍兴女儿红年产2万千升黄酒项目,浙江乌毡帽年产2.5万千升黄酒项目,江西安发达酒业公司年产2万千升黄酒项目,浙江善好酒业第二期2万千升黄酒项目,上海金枫筹建10 万千升黄酒项目,会稽山筹建4万千升黄酒项目等。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陕西、湖南、山东、广西、福建等地的一些中小企业和业外资本也在不同程度进行投入,扩建、新建黄酒项目,预计黄酒总资产年增长超过20%以上,黄酒行业正在不断地做大做强和做好。

  ⑤注重食品安全,建立原料基地。

  骨干企业已把建立绿色化的原料基地放在行业、企业要健康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大越”、“白塔”等企业都分别在江苏、湖北、安徽等粮食产地和农业部门联合建立酿酒原料基地,以保障黄酒绿色原料的供应。

  ⑥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黄酒科技含量。

  黄酒龙头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在黄酒基础性研究、功能性研究、安全性研究和新产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黄酒已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向不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进步。

  存在问题与展望

  ●黄酒行业大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较弱。

  ●黄酒地域消费虽有突破,但区域性消费氛围仍然很浓。

  ●黄酒小企业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

  ●黄酒科技含量、产品档次、包装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黄酒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时期,只要把握机遇,不断创新,一定会在黄酒这个“传统的朝阳产业”里创造奇迹,创造神话,创造出超常规的发展。

  酒精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行业概况

  酒精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而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和医药卫生事业,它又是饮料酒工业的基础性原料,也是一种方便而较干净的液体(或固体)燃料。液态法白酒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我国酒精工业的发展,这是我国酒精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现在,我国是世界上发酵法酒精产量占第三位的酒精生产大国,也是食用酒精产量最大的国家。

  2(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006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酒精生产企业202(312)户,从业人员4.77万人,资产总计199.97亿元,负债总计134.24 亿元,产量545.62万千升,主营业务收入247.28 亿元,实现利润 12.23 亿元,上缴税金11.16亿元,利税合计23.39 亿元

  2007年1—8月份统计数字(见表)。

  行业形势与展望

  ①酒精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受白酒消费量增长,下游产品快速发展的影响, 2007年l-8月份,产量同比增长 14.84%。2007年全年商品量将超过480万吨,加上燃料乙醇的产量,总量将达630万吨以上。

  ●2008年产量将维持不低于15%的增长率,总量将超过700万吨。

  ●继续向原料主产区转移和向大型化发展。 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是玉米主产区,广西是木薯主产区,江苏苏北有进口木薯的港口优势,产量增长量较大。28家大、中型企业销售产值占全国的56%,小型177家仅占44%。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②主要生产原料价格一直处于高位。

  ●玉米平均价格维持在每吨1400元上下;木薯价格在每吨1410元之上,个别地方超过1600元/吨。

  ●原料供应紧张局面没有得到缓解。

  ③玉米酒精价格维持在每千升3600-3900元,薯类酒精价格维持在3900元以上。2007年9月份后,又有约200元的上涨,但产能过剩局面没有得到缓解。

  ④出口量锐减。受2006年9月国家取消酒精的出口退税政策影响,2007年1-9月份出口量大幅下降,每月仅能维持1万吨左右(2006年同期每月平均7万吨)。预计2008年的出口量将维持在2007年的水平。

  ⑤燃料乙醇原料向“非粮”转变。受国际粮油价格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考虑到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发改委多次明确指出,不新批粮食燃料乙醇企业,转向非粮生产。

  ⑥企业停产率较高。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不少酒精生产企业因利润水平下降,不得不减少生产负荷或停产。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40%的企业停产,停产的以使用薯类为原料的企业较多。

  ⑦向下游产品发展。

  由于企业利润水平下降,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使部分从石化工艺转化的化工产品成本上升。因此,不少酒精生产企业重新生产酒精下游产品,如乙酸乙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醋酸乙烯、聚氟乙烯、环氧乙烷和乙二醇(MEG)等,从而也扩大了酒精消费量。

  ⑧行业控股情况发生深刻变化。

  近年来,由于私有资金不断涌入酒精行业,行业的经济类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国有为主发展为私有控股为主。随着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入,酒精行业的私有控股局面将会进一步发展。

  三、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在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报告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总的目标有了,酿酒行业如何结合行业实际,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将是全行业今后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首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要转变酒类产品是嗜好品的传统观念,通过科技创新和科学引导,把我国的酒类产品变成一种安全、卫生、理性消费的健康、休闲饮品,以适应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扩大市场规模。

  要注重挖掘、提炼、弘扬我国的酒文化,通过自主创新,使我国的酒类产品转变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质和文化产品,用我国悠久、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征服世界,开拓市场,改变我国酒类产品特别是白酒出口少的落后面貌。

  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不断延长生产链,用生态链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使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循环经济,保护和治理环境。

  酒类产品,历来被人们誉为友谊的使者,为人们相互沟通,和谐人际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举国上下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酒类生产企业更应该把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一个企业做到诚信守法,能创造利润,把企业做强做大,只是完成其部分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一定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要树立“产业报国、回馈社会” 的经营理念。把追求企业利益与实现社会利益统一起来,决不能走只顾企业利益、牺牲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老路。

  一定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责任感,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和资源的关系。不仅要生产出安全、卫生的高质量产品,对人民的身心健康高度负责,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扶贫救困,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为国家和社会分忧解愁,要关心和支持“三农”工作。

  酿酒行业是一个耗能、耗水大户,废弃物也比较多。近几年来,许多大中型企业虽然在节能降耗、推广循环经济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从整个行业看,节能降耗、推广循环经济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还很大,要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还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把节能降耗、推广循环经济当作转变发展方式的拉手,通过节能降耗,推广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企业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争当资源节约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