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啤酒行业:整合—啤酒行业的成熟之路

   日期:2011-01-17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091    评论:0    
  

投资要点:

1、2002年至今,啤酒行业市场集中度增加,但速度有所减缓,目前属于中(下)集中寡占阶段。在此阶段,市场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企业数目多,但已有所减少,已出现了个别具备规模实力、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

2、我国啤酒行业的目前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啤酒行业高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特点,尤其寡头企业为攻占市场,增加市场份额,进入过去并不占优势的市场区域,在建立分销渠道、广告投入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资金。

3、无论是以新建的方式还是并购的方式,啤酒行业的进入壁垒都比较高,市场的竞争者几乎全是原有的国外啤酒企业或国内大的啤酒企业,竞争大多来源于啤酒行业内,新的进入者很少。

4、未来啤酒产量的增长将更多取决于居民最终消费的增长,和消费增长带来的消费结构的变化。预计未来啤酒行业的产量增长速度不太可能出现像95年之前20%以上的高增长,行业整体的增长速度维持在8~15%的水平。5、对比美国成熟的啤酒市场,中美啤酒巨头企业的毛利率与净利润率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我国啤酒企业的费用率非常高,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营销和管理上,尤其国内行业龙头青岛啤酒、燕京啤酒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方面。

6、内资啤酒企业的产能扩张将主要依靠新建产能,一些小规模的落后产能将遭淘汰。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内有一定市场势力、优势品牌和销售渠道的消费品企业的并购价值将享有越来越高的溢价。

7、产品结构在调整,步伐有所加快,行业盈利能力在改善。

8、在奥运营销方面,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占有先机,策略上青岛更胜一筹。

9、面对成本上涨的行业危机,寡头企业只是降低了盈利的增长速度,而小啤酒厂面对的则是生存问题,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这样的行业生存环境将更加有利于行业的整合。

10、我们认为,寡头企业将更加看重成本上涨的行业整合机会,以抢占市场份额为第一战略目标,加速市场的集中,而不是提高价格增加利润的短期利益。对寡头企业青啤、雪花、燕京来说,短期盈利能力会受到费用增加的侵蚀,大幅提升的可能性不大,业绩的提升将主要来至于新增的产能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

11、预计未来国内啤酒市场将形成全国性寡头垄断与区域、地方垄断相结合的格局。

12、啤酒行业的龙头公司在行业集中度上升的过程中能够受益,但现阶段盈利能力的提升有限,我们维持对啤酒行业“中性”的评级。


一、啤酒行业发展简单回顾

回顾我国啤酒行业30年的成长历程,我们认为大致经历了产品导入、快速成长和趋向成熟三个发展阶段。

啤酒行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处于产品导入期,这一时期不论是消费群体的规模还是消费者对啤酒的接受程度都很低。

进入八十年代后,啤酒市场进入一个快速的成长期,啤酒的消费群体迅速扩大,消费者对啤酒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啤酒行业由导入期转向快速成长期后,作为当时的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利润也很可观。一时全国各地啤酒企业蜂拥而出,各地政府出于利税考虑,大力兴办啤酒厂,并对当地市场进行保护,据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80年代初,啤酒灌装生产线就引进355条,糖化、制麦、过滤等设备也引进不少,到80年代末,全国出现了近一千家啤酒厂。进入90年代后,啤酒市场的需求增长开始放缓,新进入者大幅减少,企业数量趋于稳定。这一阶段的啤酒产量和啤酒厂的数量都在快速的增加。

90年代中期后,啤酒市场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放慢,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企业购并活动也日趋增加,企业数量开始稳步下降,从总体来看,产业集中度虽低但在提升,规模经济效益远未发挥出来。目前我国啤酒行业稳定增长,属于趋向成熟的阶段,其特点表现为整体增长速度趋向平稳,兼并收购增多,大量企业退出或被淘汰,企业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增加。

二、啤酒行业市场结构的现状分析

1、市场集中度较低,处于行业低盈利阶段

对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时,通常考察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这四个极其重要的特征。贝恩(1968)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4)将集中类型分为六个等级:极高寡占型、高集中寡占型、中(上)集中寡占型、中(下)集中寡占型、低集中寡占型、原子型。

贝恩考察了原子型市场结构、存在持续性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绩效较差的一些产业,如采煤、纺织、贸易等,并将这种市场结构的竞争归结为“过度竞争”。贝恩总结了“过度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三个基本因素:(1)企业数目过多,市场集中度低;(2)无障碍的过度进入,整个行业的产品过度供给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3)退出障碍,企业从产业退出太慢以及依附于产业的劳动力流动性差。


我国啤酒行业市场结构的转变:1996年我国啤酒生产前十名企业总产量3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8.8%,最大的一家生产企业燕京啤酒产量为57.1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仅为3.5%,前四位企业总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8.7%。而同期美国第一大啤酒公司AB公司的销量已达1316.6万吨,占全国市场的48.2%,美国前五大公司占全国市场的93.1%。

按贝恩的产业集中类型划分,2002年以前,我国的啤酒行业一直处于原子型的状态,市场集中度低,企业数目多、规模小,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状态,而同期国外发达国家啤酒市场已进入了极高集中寡占阶段,市场集中度极高。1998年~2002年是我国啤酒市场迅速整合的重要时期,主要得益于这一时期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大量的兼并收购,收购了很多地方啤酒厂,市场集中度迅速提升,2002年我国啤酒市场结构进入了低集中寡头阶段。2002年至今,啤酒行业市场集中度继续增加,但速度有所减缓,目前属于中(下)集中寡占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企业的数目多,但已有所减少,已出现了个别具备规模实力、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


第二梯队的企业已有被收购的案例,如惠泉啤酒和蓝剑啤酒,预计未来这一梯队内企业还会有并购发生,并将成为左右市场格局的主要力量,当前的市场竞争也主要发生在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的企业之间。第三梯队从整体来看,缺乏竞争力,在行业整合的浪潮中,将很可能被市场淘汰或被收购。

2、整体进入壁垒很高,局部进入壁垒也比较高

我国啤酒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由当初的大量进入,高峰时多达1000多家,到目前的大幅减少,还剩500多家,啤酒行业的进入壁垒在发生变化。

我国啤酒行业主要的壁垒源:

规模经济。大规模的经济性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的单位成本随总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的发酵生产过程、灌装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另外还存在于企业的整合成本中,一般业内认为,啤酒生产企业的最小经济规模在20万吨左右。

2006年,我国啤酒行业年产能超过100万吨的有8家企业,产量共计2065.18万吨,约占当年啤酒产量的57%,利税总额共计101.79亿元,占当年全行业利税总额的62%,明显高于产量占比,虽然不能直接说明规模上升成本下降,但也间接说明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规模经济在啤酒行业中普遍存在,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经济效益要好。

资本需求。啤酒行业的设备投入、前期的广告投入、启动流动资金、通路和库房占用的存货都可能需要大量的资本。目前,新建一个20万吨的啤酒厂需要投资大约4亿元。

品牌知名度。青岛、雪花、燕京啤酒在长期的市场推广和竞争中,其产品特色、顾客服务、广告被全国许多消费者所认知或接受,而珠江、蓝剑、重庆、哈尔滨啤酒等在当地市场大量的投入,在当地的品牌认知度相当高。新的进入者要想消除原有顾客的忠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并且常常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分销渠道。原有的啤酒企业在当地已占据了理想的分销渠道,新的进入者必须通过压价、广告投入等方法促使分销渠道接受其产品,而这些促销方法的采用均降低了利润。

政府政策。啤酒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尽管政府开放较早,外资进入也较早,但啤酒公司大多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大型啤酒集团依然看重其控股地位,对外资的持股比例设有限制,如青啤等。另外,目前的节能减排政策,对排污的控制也加大了啤酒企业的资金需求。

从我国目前的啤酒市场结构分析,行业中的第一梯队青岛、雪花、燕京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品牌具有全国影响力,分销渠道也是遍布全国,还有资本市场的支撑和政府的关注,新的企业要想进入这一梯队,无论是新进入者还是现有的其他啤酒企业都很难望其项背。从局部市场来看,啤酒行业的进入壁垒也比较高,其主要壁垒是构建当地的分销渠道、较多的资金需求、甚至当地政府的保护。

一个例证就是:国际资本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前景,曾经一度对中国啤酒业的投资热情高涨,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直接投资设厂的方式进入中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际资本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成功,在与国内几大啤酒企业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很快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2000年外资啤酒亏损面达到90%,众多外资啤酒企业连年亏损后不得不黯然出场。

跨国啤酒企业在中国投资失利的原因有自持其品牌优势而忽视基本的分销渠道和中间批发环节,对当地啤酒的市场控制力估计不足,还有对国内啤酒市场的需求不清楚等。2002年开始,外资啤酒对中国市场进行了第二轮攻击,这次吸取了直接建厂的教训,采用间接进入的方式,通过控股、参股、并购等方式重新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在一些区域市场占据了优势,目前国内各大啤酒企业中除燕京外都有外资身影,且外资持股比例较高。


另外,1997年之后,青岛啤酒也进行了快速的对外并购扩张,目前青岛啤酒对外并购的企业数已达到了五十家左右。从1999年开始,燕京啤酒也走向了对外扩张,也主要采用的是并购方式,但并购的数量不及青啤,走的是强强联合的道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燕啤与三孔、无名的合作,对广西漓泉、福建惠泉的并购。

可见,我国啤酒市场的地域性很强,直接进入壁垒较高,加上并购也起到了消灭竞争对手的作用,因此,2006年之前我国主要啤酒企业争夺市场,多采用的是“兼并为主新建为辅”的方式。但06年之后,由于并购成本的升高,青岛、燕京、雪花等大的啤酒集团大多采用新建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综上,当啤酒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进入中(下)集中寡占阶段后,无论是以新建的方式还是并购的方式,啤酒行业的进入壁垒都比较高,市场的竞争者几乎全是原有的国外啤酒企业或国内大的啤酒企业,竞争大多来源于啤酒行业内,新的进入者很少。

3、品牌众多、区域性强

我国啤酒行业品牌众多、分散,全国性品牌主要是青岛、雪花、燕京三个。从地域分布看,前三大啤酒企业在保证本埠市场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全国扩张,青岛以山东为基地,并在华南、华东和陕西等地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华润雪花从东北起家,靠并购扩张,在东北、四川、安徽和天津建立了根据地;燕京深耕于北京市场,在华北和福建、广西和华中地区发展得不错。全国各地基本都可以找到三大啤酒的影子,关键在于扩大在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这才是决定他们成长速度的关键。

区域性品牌主要是第二梯队企业的啤酒品牌,第一梯队也控制了一些区域品牌,如福建市场主要是雪津、惠泉,广西市场主要是漓泉,广东市场主要是珠江,重庆市场主要是山城,四川市场主要是蓝剑,等等。区域性品牌在当地有很高的市场渗透率,口感也比较适合当地消费者,在当地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区域性龙头企业被并购后,也往往保留了原有的品牌。

近年来,大的啤酒公司对旗下的众多小品牌纷纷进行调整,使一些三线品牌逐渐从市场中消失。青岛啤酒大力进行了“1+3”的品牌整合,将原先收购的小厂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使之能够生产三个副品牌之一的啤酒,甚至主品牌啤酒,用这四个品牌逐渐取代原来的小品牌。在各个区域推行“1+1”的品牌策略,以一个副品牌主攻当地的中低端啤酒市场,青岛主品牌抢占当地高端啤酒市场。华润雪花也对旗下的众多小品牌进行了整合,以雪花取代了原有的许多地方小品牌,品牌逐渐统一。


从产品特点看,啤酒属于大众消费品,比较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单价不高,更多依赖消费量。从行业整体的角度看,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男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年减缓和我国啤酒市场的日趋成熟,我国啤酒行业未来增速将趋于平稳增长,未来啤酒产量的增长将更多取决于居民最终消费的增长,和消费增长带来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底,中国年人均消费啤酒已达24.4升,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26升,这一数值虽和啤酒发达国家上百升的人均消费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已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也意味着我国啤酒行业已走完了快速发展期,进入了一种趋于稳定增长、供大于求的阶段。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啤酒行业的产量增长速度不太可能出现像95年之前20%以上的高增长,行业整体的增长速度应该在居民最终消费增长速度的上下波动,大体维持在8~15%的水平。


2、市场集中度将提升,市场正趋向成熟

目前我国啤酒行业在经历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整合后,产业集中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1000户减少到500户左右,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05年前10大企业占了61%的份额,前3大企业占了36%的份额,进入了区域寡头垄断时代。具有全国性的和区域性垄断的啤酒企业的品牌、规模、资本优势非常明显,市场集中度还会进一步的提高。

虽然我国啤酒行业已具有一定的市场集中度,产量增长稳定,但仍属于趋向成熟的市场,尚不属于成熟啤酒市场。趋向成熟阶段的特点表现为整体增长速度趋缓、趋稳定,兼并收购增多,大量企业退出或被淘汰,企业数量减少,市场占有率趋向集中。国际上成熟的啤酒市场,大都表现为寡头竞争,2~3个超级巨头会占据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我们认为,国内的啤酒行业在经过充分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结构资源重组后,也将沿着这条路线演化,同时,伴随着集中度的提高,行业龙头公司的增长速度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议价能力会逐渐增强,利润率提高。因此,从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看,我们预计未来三大啤酒企业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最终占到总市场的70~80%是正常水平。


比较中美的啤酒行业市场结构,美国的啤酒行业已进入了极高集中寡占阶段,市场集中度相当高,行业发展缓慢,年增长率在1-2%左右,而我国的啤酒行业还处于中(下)集中寡占阶段,市场集中度偏低,行业发展持续、稳定,企业数目在减少,行业内并购重组比较活跃。行业结构的差异,影响了行业的利润水平和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

从比较中发现,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的毛利率水平均要明显高于美国的AB公司,国内啤酒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也比较高,而青啤、燕啤的净利润率却反而大大低于美国的AB公司,国内整体啤酒行业的净利润率也相当低。对比美国成熟的啤酒市场,中美啤酒巨头企业的毛利率与净利润率之间的巨大反差,反映的是我国啤酒企业的费用率非常高,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营销和管理上,尤其行业龙头青岛啤酒,这也反映了国内的啤酒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大企业为抢占市场,争夺市场份额,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营销方面。另外,国内行业龙头由于品牌、规模、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毛利润率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值,但净利润率却与行业平均值相差不大,销售和管理费用率高于行业值,尤其青岛啤酒,也说明了国内行业龙头青岛啤酒、燕京啤酒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方面。

从分析国内啤酒企业和行业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可看出,毛利率在下降,销售加管理的费用率在以比毛利率稍快的速度下降,净利润率在微幅上升,说明了:第一,国内啤酒市场竞争依然激烈,2005年开始的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最终很少传导到终端价格上,造成行业的毛利率下降,但对龙头企业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的影响不明显,青啤和燕啤在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在行业毛利率下降的情况下,行业的费用率也随之下降,但龙头企业借助其资金、规模等优势,费用率不降反升,说明龙头企业正在借机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第三,当产业合理化发生时,一个低利润时期不可避免,我国啤酒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上升的过程中,盈利情况在逐渐改善,市场在向成熟发展,但这一过程必定是以龙头企业牺牲短期利益以抢占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的,因此龙头企业盈利情况的明显改善应该发生在行业明显改善之后,会滞后一段时间,而且这个改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会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3、并购逐渐被产能扩张替代

前几年,为了追求规模效应,争夺市场资源,企业间的并购、联合成为啤酒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尤以青啤、燕啤、华润的表现最为突出,青啤短短几年并购企业近五十家,燕京控股、联合企业约二十家,华润麾下品牌达二十多家。

对于被并购的企业来说,获得了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资金,对于产品品质的提高以及通路运作上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获得了强势品牌的支撑作用。而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依靠并购地方性企业达到在区域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但是最近两年并购成本大幅上涨,青啤和燕啤均停止了对外的扩张,转而以扩建产能等内生性的形式来进行发展。青啤06~07年预计扩建产能150万吨,燕啤在原有460~470万吨产能的基础上以每年40~50万吨的速度稳步扩张。而华润的收购在2007年还在继续。


最近两年,行业内并购的数量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有:一是值得并购的对象减少,尽管中国目前尚有500多家啤酒企业,但其中年产量少于5万吨的小型企业占了80%,这些分散各地的地方性企业大多技术、设备、工艺落后,技术升级、改造的难度比较大,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通路铺设和市场占有率一般;二是可并购对象的减少大幅增加了并购成本。2007年1月份,英博用高达58.86亿元的价格并购雪津,创下了每万千升6540万元的天价,而相比之下,新建产能每万千升的投资大约2000万元。今后,内资啤酒企业的产能扩张将主要依靠新建产能,一些小规模的落后产能将遭淘汰。

同时,也说明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内有一定市场势力、优势品牌和销售渠道的消费品企业的并购价值将越来越受到国际产业资本的挖掘,享有越来越高的溢价,这也可能引起国内资本市场对其估值的重新定位。

4、产品结构在调整,步伐有所加快,行业盈利能力在改善

对近几年啤酒行业销售收入和产量增长率进行分析,销售收入的增长率一直高于产量增长率,说明行业内的产品结构在调整,正在摆脱原有的混乱的以量取胜的发展阶段,单价高的产品所占的比重在提高,低价竞争逐渐向品牌竞争转变,更加重视以品质求发展,产品结构逐渐向高档化转变,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也说明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

产品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玻璃瓶啤酒小包装化,以前640ML的玻璃啤酒瓶炸瓶比例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行业协会一直提倡啤酒向“小瓶厚壁”发展,按照行业协会的目标,未来500ML将成为玻璃瓶啤酒包装主流;二是罐装啤酒比例上升,近两年,罐装啤酒产量增幅在15%,大于10%的产量增幅;三是高档啤酒比例上升,比如纯生、精品等新品种开发;四是麦芽浓度降低,各啤酒企业都在推广“淡爽化”口味的啤酒,啤酒的麦芽浓度由此前的11-12度降低至9-10度。

对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最近几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由于费用率下降,行业利润的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显示出行业盈利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盈利能力增长速度在下降。


5、借助奥运提升品牌价值,啤酒消费的品牌化趋势逐步形成

在奥运营销方面,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占有先机,策略上青岛更胜一筹。2008年奥运会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都成为了赞助商,百威啤酒是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可见啤酒奥运营销竞争之激烈,对啤酒企业来说,获得奥运会赞助商资格对提升品牌价值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雪花虽未获得赞助商资格,却打起“非奥运营销”的牌,打了奥运的擦边球。

关于奥运,以及青岛的奥运,青岛啤酒的品牌主张是“激情成就梦想”,最近又推出“青岛的、世界的”副口号。青岛啤酒计划以“奥运”营销为主线,以“青岛的、世界的”奥运口号,全面提升青岛啤酒国际化形象,连续推出“奥运公民、梦想中国、奥运中国行、央视观球论英雄、倾国倾城”等重拳,结合青啤在全国市场的通路促销,基本确定了奥运营销先锋的地位。

燕京啤酒的品牌主张则是“清爽宜人”,燕京啤酒借用地利和关系网,在奥运营销时将以赞助策略为主,辅助促销推广活动,将着力于保卫华北市场、提升自己品牌形象和地位,但涉及全国市场的营销活动不多,这主要是受燕京产品在全国各地一直采用的主推各“区域强势”品牌的推广策略所限定。

华润啤酒的品牌主张是“畅享成长”,以“勇闯天涯”系列概念来支持品牌主张,近期又提出了“奥运公民”奥运营销主张。雪花以“啤酒爱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的口号,来整合营销奥运爱好人群,采取这个策略既是雪花无奈之举也是聪明之举,这种策略成功的关键是雪花能否有效的争取奥运人群的眼球和内心。

四、对国内啤酒行业的判断

1、成本压力大,成本上涨助推行业整合

近两年,国际大麦价格持续上涨,而我国啤酒大麦的进口依存度很高,据了解,我国啤酒大麦50%以上依靠进口,加上辅料、包装、能源、运输等环节的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啤酒行业的成本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中。在成本上升的过程中,具有规模、资本和品牌优势的寡头企业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显然比地方啤酒企业尤其是年产能在10万吨以下、规模小、管理层次低的啤酒生产企业强很多。面对成本上涨的行业危机,寡头企业只是降低了盈利的增长速度,而小啤酒厂面对的则是生存问题,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这样的行业生存环境将更加有利于行业的整合。


从目前涨价的情况看,一线企业燕京和青啤也只是在部分品种或者部分市场涨价,且多在自己有较强控制力的产品领域或者市场区域内,如对价格不太敏感的高端消费市场或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区域市场,而并非全线涨价,这种局部的涨价不会影响到整体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竞争状况,基本符合我们的判断。此外,如果行业发展大体符合我们的判断,根据我国啤酒行业目前的市场集中度值,未来几年处于行业整合的中期,行业盈利能力还将处于比较低的阶段,缓慢改善,而寡头企业会继续增大营销投入,展开更大规模营销,推出更多新产品,并借助奥运会的东风,扩大品牌影响力,抢占市场,因此,从整体来看,对于寡头企业青啤、雪花、燕京来说,短期盈利能力会受到费用增加的侵蚀,大幅提升的可能性不大,业绩的提升将主要来至于新增的产能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

3、未来市场格局:全国性寡头垄断与区域、地方垄断相结合

未来啤酒行业的企业数量会进一步减少,根据前面的三个梯队的划分,第一梯队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形成全国性的布局,品牌具有全国影响力,第二梯队的企业将继续深耕于区域市场,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相当高,而第三梯队的数量将大量减少,尤其年产10万吨以下的小啤酒厂要么被并购,要么直接被市场淘汰。2007年11月召开的2007中国国际酒业及技术博览会的高峰论坛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表示,现在国内10万千升以上的啤酒厂在增加,5万到10万千升的啤酒工厂在减少,啤酒企业的规模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国内啤酒市场将形成全国性寡头垄断与区域、地方垄断相结合的格局。

4、行业处在整合过程中,盈利能力的提升不是现阶段的重点,维持“中性”评级

啤酒行业正处在整合过程中,在现阶段对行业龙头企业来说,市场份额的上升是现阶段经营的重点,龙头企业盈利情况的明显改善应该发生在行业明显改善之后,会滞后一段时间。公司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可以在优势区域进行提价,但是提价对消费量会有一定的影响,具体影响程度目前难以量化。啤酒行业的龙头公司在行业集中度上升的过程中能够受益,但现阶段盈利能力的提升有限,我们维持对啤酒行业“中性”的评级。 (本文来源:平安证券 )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