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站5月16日讯 2008年5月14日,“第四届亚太投资峰会”在北京举行。此次盛会由投资与合作杂志主办,金融界网站进行全程视频图文直播。以下是峰会第六场文字实录。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下一场主题是中国清洁技术和新能源投资机会。下一场主持是常运东先生,我介绍一下,曾在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任职,他最终选择PE投资行业是作为终身的行业。
这场主要的问题比较尖锐,主要体现在清洁能源怎么来定义,原来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存在污染问题,作为投资方面的专家上台的嘉宾你们会给新能源做出什么定义。中国的节能减排领域,在细分市场子行业有哪些是现在格外受关注的,哪些行业有更多装也机会,现在有请常先生。
常运东:
尊敬各位嘉宾,在座的各位创业者,企业家和在座媒体朋友们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本次投资峰会设置这么一个产业话题,在这一次峰会上让我们一起讨论新能源问题,也感谢在座各位关心整个社会的环保,整个社会的经济来讨论如何解决新能源方案。
本次论坛邀请几位嘉宾,都来自以新能源产业一线,他们带来的是真知灼见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开场之前我给大家交流我们基金情况,我们从投资人给我们1亿美金到5亿美金经历3年时间,投资接近30个项目,我们遵循什么投资理念,我们关注什么产业,我们同时给投资人什么回报同时被投资企业带来什么价值提升我和大家一起交流。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资本市场03、04年,那个时候我们A股一蹶不振,我们基金对所有的A股的1400家企业进行整个扫描,挑选一些非常好的企业,几乎对每一个产业前三名进行分析,从中我们挑选了近100户企业来全球告诉投资人我们的一些理念,告诉他们我们中国的资本市场总有一点有机会。
在这个时间得到了认可我们拿到一些钱,我们中国的资本市场是逐步理性和规范的过程,本土PE要成功,做中国资本市场是主要的投资和退出的市场。
大家看我们一期的一些投资项目,我们一期投了4个项目,无论是四川美风,金风科技(爱股,行情,资讯)和双汇集团等等这些企业在行业排名无论是规模营利能力都是中国本土企业的优秀企业,其中70%都已经上市。我们应该很自豪说,作为本土企业本土PE本土基金管理人必须关注整个投资的过程,我们作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在中国作为投资人来说在完成流程的不是很多。
应该肯定我们第一次是谁,投资中国的A股市场相当成功,整个流程非常复杂。我们快要投完了,投资接近20个项目,其中涉及到风电新能非常多,我们关注的是整个中国的制造、中国的消费、中国的健康和中国的新能源。这四个主要方向是我们整个关注的不变的命题。
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我们想可以从PPT的LOGO里看我们团队的结构,我们团队无论从国内清华到哈佛无论从国内华夏证券到摩根,无论从中国健康银行还是到海外的,我们这个团队来自以各种不同背景,是非常好的组合我们的理念是用专业人做专业的事,在中国做成功PE必须用本土人做本土的事,用本土的语言和本土企业家做沟通,本土的人在市场上反应快。我们这个管理队伍组合起来很年轻,其他每个人在各个行业有平均10年多的从业经验。
我们对外投资的文化我们认为投资不仅仅是投钱,而是一种文化认同包容和进取的精神,在投资者选择我们投资人的时候往往会看中一些东西,比如我们的行业背景、资源、上市的经验,这些对他更重要,因为不仅仅是资金概念,更重要是合作,是伙伴的选择,我们认为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再小也会出状元,在中国要选对一个行业非常重要。中国有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浪,我们选择四大产业放把新能源作为重要放。
中国企业中,中国企业家对企业贡献特别大的时候领头人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企业的过程中,无论财务和行业我们可以分析,维有人很难估算,我们不是接受这个文化而是慢慢打造文化,把我们的企业发展。
我们有一些观点,在中国做PE的观点,对中国的经济长期看好,中国城市化等等推动下对中国应该长期看好我们做投资的大背景良好。中国的市场融资结构继续优化的,无论融合我们投资慢慢被中国许多企业认为一种非常好的投资模式PE是刚刚开始。
PE投资慢慢从中国东部局部向中部西部发展,逐步成为中国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在座的各位可以选择这样的职业是非常好的方向。
原先在中国投资PE初期的时候一些理念,这种慢慢向原材料转移,这种投机的机会应该越来越少,长期看好中国经济伴随中国经济一起成长伴随着我们投资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是逐步恢复理性,可以成为我们投资人信赖的市场。
我们选择四大方向,新能源是我们的主要方向,我们关注中国的长期的机会,无论是消费品和新能源都是长期机会。
我们相信虽然在中国只做了3年,但是在中国做PE不是一次短跑而是马拉松,PE品牌塑造是一点一滴起来的,我们有相信成为整个PE领域的领跑者或者探索者。
我们投资无论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能源相关企业,无论是金风科技还是其他的生物企业,这个市场是我们长期看好的,我们对中国的能源有这么一个认识,中国的能问题归纳起来有5大问题。
能源的需求是持续增长的,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城市化,工业成长,人口基数庞大,对我们长期能源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现实需求不能满足长期需求。
中国虽然相对总量是煤矿比较多,但是人均资源比较缺乏,很简单,我们有人均GDP,比如人均的能源来对应,我们人口众多,勘探技术落后,整个能源分布不很平衡,我们能源结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
中国的能源是以煤为主的国家是富煤少气贫油。
我们的能源基础相对落后,风电太阳能是新兴产业。
整个能源格局对整个国际的能源变化涉及的比较多,涉及到能源安全涉及到整个国际政治。
中国政府选择一个非常理念的能源战略,前两天在媒体上报告讨论能源问题,似乎传达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增长最迅速人口最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政策和目标非常明确,05年可再生能源法等等出台,特别是07年08年对可再生能源的两个文件出台。
风电到10年要达到1000万千瓦,年装机总量5000万千瓦太阳能用电量要达到30万千瓦。过会我们的嘉宾会讨论这个数据。
我讨论两个热点。
投资热点在哪里,风电制造业风起云涌。2020年达到12%,中国的风电制造业经过3个阶段,学习、引进、产业化。参议到中国风电制造业从2000年以前有金风科技,到现在达到了50、60家整体装备制造业。
整个产业链从页片到变速箱到控制系统到其他的小小的零部件,这里有无限的投资机会。投资热点之二太阳能光伏制造业,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到30%以上,在这个产业里目前有一个特征,整个产业链过程由上游集中,下游分散,产业集中度目前上游10家20家左右,回报上游投资越大回报越高。
无论怎么说太阳能光伏之也是一个投资热点。
我们认为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是长期的,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中国政策导向经济压力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
投资在产业链的局部关键瓶颈环节。
制造业逐益,技术提升有限,成熟度有限,蕴藏风险。
重点关注做常青树的企业。
以上是我们一些一家之言。
现在有请各位嘉宾。第一位嘉宾是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世明先生。第二位嘉宾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刘同良先生。金风科技是去年资本市场的黑马,虽然刘先生在媒体圈非常陌生但是在PE圈里很著名,他对这个企业有深刻的理解。下面有请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刘修才博士。下面有请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王向东先生。下面有请英国气侯变化集团全球副总裁赵伟先生。
我们的话题主要是围绕新能源展开的。赵总目前在华能工作,但是在国营企业做过厂长,做过市长和市委书记,他到新能源公司执掌,这几十年走下来感觉赵总在追求一种事业。就这个问题请问赵总历程是怎么样的?
赵世明:
感谢主持人,的确是不同经历给人不同知识、经验、能力、感受。经过许多行业和产业,这些经历让我终生受益,不同经历中不同东西是不断的追求创新、卓越,我比较幸运的是进入的新能源领域,华能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发电企业,目前装机在中国的10%左右。从电力行业来说水电、火电都是有百年历史,但是新能源风力发电、生物发电、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是新型产业,我们称为早上6、7点的太阳,充满生机和活力,蕴藏很多机会。
我在50岁进入这个领域觉得非常幸运,我很想在这个领域里为发展这个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华能新能源公司是专门成立的一个做新能源产业,目前做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小水电也在生物利用和垃圾发电方面进行追踪和探索。在新能源领域里目前风电是最具产业化条件的,在市场中是最具生命力的,不但对传统电力还是新能源领域都是生命力最强的。
谢谢。
常运东
我们邀请到金风科技的董事。
刘同良:
我的观点跟赵总大致差不多。在全球目前正在寻找的替代能源中,风能是最成熟最具备商业化发展前景的第一种替代品,有这么几个理由。
风能作为替代能源资源本身非常丰富,单从中国的情况看,根据国家第三次风能普查结果,在陆地开发的风能资源达到7到10亿千瓦,海上没有做详细普查,从经验看我们的国家海岸线这么长,海上风力潜力非常大,资源的潜力非常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从技术上来说,尽管中国的风力发电属于起步阶段,技术不非常成熟,但是全球看,风力发电是一种成熟技术,比如在丹麦风力发电占到电力消耗20%,德国超过8%。
风力发电的成本到目前为止已经具备了商业化开发的价值,目前我们国家风力发电成本是4、5毛钱左右,当然相对于传统能源煤电高一些,但是发展趋势是一个逐步降低的趋势,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大型机组出现,新材料的出现成本肯定逐步降低。
从另外角度传统能源的成本,像煤电由于资源逐步减少,长期趋势看是上升的,一个上升一个下降,所以从发展趋势来说风能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会达到和传统能源煤电竞争的成本,基于上述3个方面因素风能在目前替代能源中是一种最成熟的能源。
谢谢主持人。
常运东:
赵先生跟金风科技的刘总都是从事新能源产业,但是他们把风力发电作为主要方向,我们嘉宾中请到刘修才博士他会从另外产业的角度阐述他的事业。
刘修才:
我们凯赛主要做工业生物,把生物物质转化成化学物质,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两个项目,我们最近的一个产品是生物丁醇,用农作物做原料,用玉米,大家可能熟悉作为能源物质可以做,大家更熟悉的是,特别是美国、巴西中国最近提出来用玉米甘蔗做酒精燃料,我们做的丁醇,更好,效率更高,我们准备推出下一个产品,用生物方法取代石油化工的方法,像做化合物,这个行业比较新,在美国叫绿色革命,中国行业里叫生物产业技术,这个行业是最近两三天比较热,原因是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很多化工公司感觉用石油做原料成本提高,生物技术的发展过去20年来用于生物制药里最近用工业里,导致成本大大降低,一个是技术的推动和市场拉动造成整个生物技术对石油产业形成挑战,凯赛公司是97年我个人在北京创建,我当时找过高盛,也找到华尔街,跑了很多投资银行,大家听不懂不感兴趣。最近两年不一样,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大公司,一些石油公司包括BP大家都知道像原来微软的比尔盖茨,包括Google拿很多钱投这个行业,现在大家意识到了。这是IT行业以后新兴的很大行业。
一个意义减少石油的使用,这是间接意义,现在世界上有1/3用石油做的化工产品可以用生物替代,不但是替代简单的制造一样的东西,主要生物方法可以解决原料的问题,原料可以再生。
第二个意义生物可以贡献很多燃料,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甲醇是最简单的,用发酵做的多的是乙醇,为什么人们做乙醇做酒精,大家比较熟悉,历史比较悠久从喝酒开始对这个产品比较熟。
我们现在做丁醇,从去年8月份开始杜邦公司发表生命认为丁醇会替代乙醇,因为解决了乙醇的缺点。我们是刚刚开始,发改委刚刚批了20万吨。
常运东:
今天我们请到了天威英利新能源的王总,王先生所在的企业,要说金风企业是中国A股市场的黑马,王总的企业纽交所的新贵。您介绍一下。
王向东:
天威英利绿色能源是去年6月8号完成在纽交所上市,并在去年年底先后进行了一次再融资,特别是在上市之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较过去有一个比较,作为在新能领域里应该说替代和置换传统能源不容置疑,在新能源各个项目中包括风能、生物以及其他的也包括太阳能,各有各的特点,太阳能这块,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到,人类生命物种都由太阳而来,只要有太阳就有人存在,只要有阳光就能够源源不断的衍生中各种动物变异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我们想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太阳能充分利用好。
赵伟:
我听了各位老总介绍我把我们的公司简单说一下,希望在新能源领域和大家有合作。几位有做能源产业和设备的,我们集中在能源和能效项目的投资管理公司,目前我们在中国主要做CDM项目,可能在座不少人知道这个情况,我们做一些股权投资,股权投资这块,限于新能源和能效项目的开发,当然有一个基本的规定,就是说除了跟CDM项目要挂至少有一些相关性,目前我们管理整个的基金大概8亿欧元,主要集中中国投资。
从这个产业来讲我这么看,非常认同赵总刘总介绍,新能源开发,风电包括小水电方面,作为未来中国能源的出路,或者说谈不上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瓶颈其实一直制约我们发展的问题,应该说短期内不是一个解决的方式,包括从环保的角度也有一个压力,要求我们开发新能源。
就这两年经验,我想提醒各位在座的有志创业的企业家,把我们的精力特别是在中国要放在能效上,因为走了一些企业,像钢铁包括煤炭感觉到我们国家能源的利用的效率非常低的,或者是说是很粗放的。
我们投入巨资开发新能源怎么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市场潜力非常大。最简单的说像焦炭行业,最新的数字上周在德国科隆开一个绿色能源的会,我们国家有关专家介绍说焦化行业的废气利用率不到15%,我在山西了解不到30%。
事实上,从废气不是简单拿来烧掉作为能源,应该说成分和天然气一样,应该说是一个很昂贵的化工原料地我们不是用来发电做投资,更倾向于用烟道气回收余热。家里装的洗澡的热水器,小烟筒是高温的,这个余热回收在家里不可能,作为企业烟道气在700、800度,把热提取处理跟水做热交换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说的循环经济或者是节能减排项目,从产品角度没有什么成本,烟道气是外排的。
我提醒各位中国开发新能源和新的挖掘高科技能源方面不要忘记能效项目,而且这块除了能够提高给我们找一个新能源供应机会,同时能够减低我们环境保护的压力造福社会,不仅是金山银山还有绿水青山。
常运东:
目前整个行业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我看到一篇文章狂热的风电制造业,我们中国目前已经有50家60家不止,从设计到样机到小规模生产到商业化生产整个路径非常短,就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两位风电产业的赵总和刘总有什么看法?
赵世明:
新能源作为一个热门的行业话题受到的众多资本的追捧,风电可能更是首屈一指,大家现在都在担心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40家50家的说法都有。从三个方面考虑。
1、多和少,谁来决定。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市场决定,现在风电设备制造业产业化,这个产业历史大概30年左右,30年全世界1个亿左右装机,境外40家左右风电投资商,简单用这个数字对比大家觉得中国40、50家多了。我们要看过程,要看结构,从多和少的决定由市场决定,一定要通过竞争来决定谁留下,我们现在看的是在目前境外市场存在14家15家,大家不知道有多少倒下有多少资本退出,存在的是优秀的,谁来决定,市场是天是通过竞争决定的。
2、过程和数量。有多少主体参与竞争最后剩下的才是优秀的,我自己不能做一个结论性的东西但是一定有东西参议,通过竞争剩下的是优秀的,中国有句话叫百里挑一。我们中国现在50、60家大家认为疯狂了,现在不到百里挑一,疯狂的行为应该有,但是是市场需要,我个人认为也许不够,我们现在不能判断这50家有多少人最后可以存在。
3、在追捧过程中确实存在盲目性,比如现在40、50家选择的技术有多少是先进技术可以存在更长时间,有多少是被边缘化的是落后的技术,我们在追捧中大家进入这个行业相当一部分是选择了过时的技术、落后的技术,在竞争之初这些人盲目性。市场给大家犯错误的机会,也会给成功者竞争的机会。我是一个投资商,应该用理智的观点来源看到资本对风电的追逐。
常运东:
50多家整个市场淘汰过程需要一个周期。我们投资人选择什么项目。刘总是中国水利投资副总,投资了金风科技,最初投资金风科技当时有什么想法,同时对赵总的问题有什么阐述。
刘同良:
风电行业目前我个人认为确实有一些热,至少可能会有70、80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1、从参与这个行业的企业家数,刚才赵总常总说了,我们能够数出的大概50家左右。页片大概30家左右,齿轮箱,电机这些零部件大致有10到20家不等。
2、目前的整机也好零部件都出现一种情况只要把产品拿出来就有人要,而且有时候是拿出来被人抢走了,从这个行业本身来说应该是风力发电装备是大型装备,一个产品由样品出来到最后产品成熟到小批量生产,到大批量销售需要一个过程,一旦生产出来被人拿走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行业很热。
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目前过热有两方面。
1、从产业初期发展来说,中国有句话叫矫枉过正,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好比我们搞马拉松比赛,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参议,后来通过竞争产生第一集团,第二集团第三集团,到最后在这几个集团竞争中产品冠、亚军。
2、要防止出现过热,过热造成过度竞争对整个行业发展不利,需要我们政府从政策上进行调控,同时需要投资者投资的时候进行理性的选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当初2000年投资金风科技的时候结合现在的情况,我们2000年投资金风科技这个行业前景应该说远没有现在这么明朗,这几年得益于我们国家政策逐步明朗化,各级政府投资者、供应商、我们的客户以及社会方方面面支持得到了很大发展。
我们当年投资这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大致有4、5家企业,金风科技当时不是最强的,但是我们之所以去投资是基于3方面考虑。
当时虽然这个产业不明朗,但是我们已经隐隐约约看到这个产业里蕴含巨大潜力。中国水利投资公司一直是长期从事水电的投资,跟风电要近一些,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感觉到风电将来很可能会成为我们国家新能源一种重要能源,再加上我们过去做实业投资,有长期投资的心里准备,不怕在这个产业里长期潜伏
我们当时看中金风科技管理团队,从85年开始一直在运营我们国家的第一个风电厂,在新疆,十几年来一直非常专注从运营风电厂到探索分机的研发,非常执着,没有涉足其他领域。这帮人具备开放和创新的理念,从开始起步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整合全球和中国这个领域里的最优秀的资源,用开放的心态从事一个大的事业。
我们当时看中第三个方面是新疆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在新疆不太合适,但是从另外方面说,一个风电行业在新疆非常合适,风电的产品从它的研发到样品的试制一直到最后产品成熟需要反复实验、改进。新疆恰恰具备我们中国条件最优良的实验厂达坂城,这个一地方离新疆很近,风质很好,地平坦,交通便利。这些年看达坂城提供的条件是金风科技走到今天的重要因素。
谢谢。
常运东:
两位都是风电产业的主角,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风电装备制造业两位都是主角,担心的是风机50、60家生产,安装上去以后投资人投到哪家企业,有可能赚3、5年、7年,整个风机生命20年。
第二个问题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无论是金风科技还是其他的整机制造商,只是制造业集成,产业发展将来是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做零部件还是其他的。请两位再解释一下。
赵世明:
新兴行业众多资本追捧肯定有成功和失败的,选择投资人很关键,我赞成金风的老总说的观点,这个团队的企业文化决策决定你这个投资成功和失败,这个非常重要。金风科技进入中国风电市场最早,是最懂的中国人,它的选择是对的,在热捧之中,金风走了大约10年,现在的盲目性是投资人,没有检验怎么样,在中国购买已经打破国际常规,国际商要有设计认证,经过样机有产品认证,样机出来有小批量试验,试验过程完成之后是暴露缺陷,处理缺陷技术成熟的过程,过程之后才商业化,我们中国没有的,出来就买了,供不应求。
未来市场进入竞争的时候,竞争激烈的时候很多企业可能会退出市场,真正理性选择投资人是资本进入市场最关键、核心的问题。
刘同良:
风电行业来说我认为存在两种趋势,第一个风电的长期持续增长,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从我们上来之前新天域资本给我们展示的不管是全球趋势,中国趋势,风能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会改变的。
这个趋势里有一个发展的节奏,我们认为经过几年的高速或者是超高速的增长,后期的增长会放慢,大致可能是2010年前后开始有意我们基数大了,增长速度会放缓。
第二个趋势国内的风电整机和零部件供应上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在所难免,我们有大量厂商进入这个领域,经过几年的竞争以后肯定有一批规模比较小,技术不够成熟,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会走向被别人兼并的趋势。
从这个行业本身规律来说整机制造厂商向零部件厂商进行纵向整合也是必然趋势。主要是因为风机在它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整机和零部件之间存在很大的协同,要把整机拿出来需要各个零部件进行设计,各个另不参数、性能、制造工艺对整机质量影响非常大,如果整机厂商长期不生产零部件对零部件厂商的技术协同成本比较大,所以从厂商长期来说为了减少协同的成本和保证零部件的质量整机厂商向零部件厂商纵向整合也是长期趋势。
目前由于我们的技术不太成熟,还不具备整机厂商全部或者大规模整合零部件厂商的条件。目前进行大规模的整合或者是大领域整合对整机厂商风险非常大。因为每进入一个零部件生产就要承担这个零部件生产的风险,生产零部件多风险是各个零部件风险的乘数,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
谢谢。
常运东:
风电产业趋势两位专家两自一线,整个趋势是长期的,风险也是同步伴随的。我们粮市涨价的结果造成一些企业做生物制能源的时候成了替罪羊,我们国家政策做了相关规定,另外一方面对一些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企业做了支持,我们想听一听刘修才博士的看法。
刘修才:
我解释一下,用生物法做生物原料的概念,很多人认为是消耗粮食这有偏差,传统的酒精是用粮食做的,用粮食做酒,五粮液(爱股,行情,资讯)用粮食做就好喝,生物分子,生物转化做酒精最容易,最简单的是自然用酵母可以发酵,老百姓都用粮食形成粮食量酒的习惯,在自然界用很多合成的有机物质都可以造酒和酒精和造其他比酒精更长的分子,比如丁醇,现在在研究酒和炭,现在研究9个炭和10个炭,甲醇乙醇当然效率差,太长只能做柴油,这都是用生物物质转化,不一定粮食,为什么用粮食大家很习惯,传统用粮食而且便宜,过去用玉米,玉米便宜,用玉米的原因是玉米副产品的附加值高,如果是干法做我把它摩碎了做酒精浪费大,把这些东西卖掉,实际工业加工是用淀粉,是饲料里面动物不需要的部分,我们国家的玉米14%以下用在粮食上,两年前15%以下用在工业加工,其他的用在饲料上,用在饲料上有6%左右蛋白,是动物真正需要的东西,玉米做饲料是非常浪费的做法。把蛋白拿出来把玉米油拿出来,淀粉直接工业用,工业只需要淀粉部分,对饲料行业没有丝毫影响。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二个我们国家注意大,粮食差价太远,大家不在乎直接做。现在中南集团把酒精做成半湿法,没有解决饲料问题,没有把蛋白拿出来,国家将来要限制这块要只限制不把蛋白拿出来会影响饲料行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非常支持我们,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用湿法做燃料,生物做燃料第二部发展人们不用粮食,用粮食剩余下来的,作物的秸秆去做,我们国家玉米资源便宜,可以用非粮做,像巴西直接用甘蔗做,我们北方做的甜菜都可以做燃料,这里有一些技术发展,比如纤维素煤直接用纤维素做,3000多丁醇用纤维已经做试验了,我们用纤维素做丁醇非常成功。
这块我们做燃料方面是未来发展趋势,人们开始用秸秆。
美国已经研究一些非常高产的植物性的东西,比如芦苇,产量非常高,比现在所有农作物高,直接把纤维拿出来,不但做能源,代替石油做很多产品,把石油节约下来,发展非常快,美国政府拿出大量基金出来,上次我们在芝加哥参加一个会,专门研究生物能源发展,一亩地可以产上万草类秸秆类,这个概念跟我们刚才介绍的太阳能是一个概念,像比如说地上长草就是二氧化碳加水,在太阳能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我们把这些秸秆割下来通过生物转化,通过生物特殊代谢途径转化生生物分子,有的用化工产品,有的作为燃料,关于粮食的问题一个是国家对乙醇用干法玉米做乙醇影响了粮食的使用,我认为这是一个技术问题,相信很多政府官员介入的时候如果在这个领域,我建议政府应该强迫企业用湿法做,把蛋白拿出来,如果政府不补贴很多民营企业替代干法制造工艺,对这个行业没有影响,我们自己取得了很多进展。
常运东:
今天到场有很多企业家,凯赛进行3次融资都相当成功,请教刘博士选择的时候有什么经验?
刘修才:
我们凯赛97年创立,那个时候比较早,想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个人过去做药,搞新药开发,从美国回来觉得很多基础设施没有,如果用生物方法取代化工产品将来是一个好领域,当时没有想这么多,我觉得是空档,做的时候一直有资金问题,早期资金我们是做概念,做技术,早期把这个技术转让到国际公司里维持我们公司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们用石油下脚料开发产品用生物转化,这个是蛮挑战的技术,包括杜邦公司用很多年没有成功,我们技术背景不错下决心做,我敲了很多投资银行的门,那个时候我用国内做酒的行业,说你们这个行业我们做酒也是生物,给我们投2个亿,我们跟银行谈,银行给我们贷款1个多亿,我们凑5个亿产业化,经过3年产业化成功,也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用生物替代化工的生产线,这个成功以后把我们公司做的在国际化工行业做的比较有名气,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做起来以后感觉比较好,我们想到生物丁醇是一个在将来非常热的领域,牵扯到整个团队要升级,包括企业操作要国际化,我们想引进国际投资资本,从06年开始非常感谢一些基金看中我们。
我第一个印象早期我们挺后悔,找国内一些投资公司,他们并不是对行业看好,觉得我们概念没有听过,觉得这帮做实验的人很有激情和想法,从这种角度投我们,运作过程中非常困难,沟通困难,因为没有太多帮助,对这个行业理念在行业里沟通难,在国际基金我们要选对这个行业理解而且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同观,我们讲整个我们创业的理念,我们整个工艺路线和想法非常容易沟通当时我没有想到基金给我们这么大帮助,特别是产业过程中很多东西我们不熟悉,他们给我们很多经验,尤其他们投了类似公司多了以后给我们很多建议,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变成我们第二轮三轮融资的指导方针。
凯赛这个概念比较好,从06年开始国际上这个事情非常热,大家讲概念的时候我们推出两个产品,基金推崇我们,我们有选择的余地,第一个接触的基金比较多,我们体会如果是对企业有帮助我们选择大家比较熟悉这个行业,大家会选长期战略投资者,我们创业者来说很难有这种经验,特别是开始融资的时候战略投资者判断能力不够,我基本判断是管理人本身不是管理基金,很多搞基金的人大家了解,我们现在有12个基金,我稍微知道一些,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熟悉,我们掌握一个原则和基金管理人特别是主要管理人他们的做人哲学对我们非常重要,大家有共同处世的哲学,高新技术发展大家的理念什么很重要,我自己构建我自己的团队的时候我遵循这个原则,我不看你的成就,基本看做人的原则。我请科学院一个老院士,他跟我做十几年,他一辈子坚信中国人做一个产业出来,这个理念蛮有收获,创业的时候没钱,现在要发展需要基金我有这样,对选择的基金不是形式上我看中行业,发现基金管理人不同管理人之间有很大差异,有的人是满腔热情,特别是民族的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是从资金,从民族的角度来说抱着支持的态度,我们用这个原则,我们选择我们的投资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我们公司成长帮助非常大。
常运东:
今天因为时间的原因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王总有很多和大家交流的,因为时间12点多乐观,我们这个话题刚刚开始,中国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谢谢各位嘉宾。